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DOI:10.3877/cma.j.issn.2095-7157.2024.01.018
基金项目:安徽省第六批卫生健康适宜技术推广项目(SYJS202103)
作者单位:230022 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通信作者:孔德润, Email:kongderun@ahmu.edu.cn
胃底静脉曲张(Gastric varices, GV)是门静脉高压重要的并发症之一,虽然其发生率低于食管静脉曲张,仅20%左右的门静脉高压患者合并GV[1],但是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gastric varices bleeding, GVB)具有出血量大、易复发的特点。文献报道,GV 3年内出血率为16%~45%[2],其中35%~90%患者在自发止血后可再次出血[3],出血后6周病死率可高达20%[4],因此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脾动脉瘤(splenic artery aneurysm,SAA)发病率不到1%,大多数患者没有症状,首次发现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研究发现,门静脉高压患者中SAA的发生率可高达7%~20%[5],其具体机制可能与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相关。另外,由于SAA好发于脾动脉远段[5],不易压迫胃壁,因此将脾动脉瘤误诊成GV的情况极为少见。本例报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例脾动脉瘤表现类似于GV的病例,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学习,总结并探讨其鉴别诊断经验。
患者,女,56岁,因间断黑便5 d,呕血1 d,于2022年11月17日收入我院。既往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病史7年余,2年前发现食管静脉曲张,曾多次接受内镜下套扎治疗,1年前复查内镜示食管曲张静脉消失,后未再复查。入院时查体:精神欠佳、巩膜轻度黄染、可见肝掌及蜘蛛痣、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脾大。实验室检查:WBC 2.23×109/L、RBC 2.36×1012/L、Hb 66 g/L、PT 15.7、INR 1.22%、D-二聚体0.82 μg/ml、白蛋白36.4 g/L、球蛋白正常、GGT84 U/L。给予禁食水、抑酸止血、降门脉压力、补液、输血等治疗。入院第5天,在气管插管麻醉状态下行胃镜检查提示:距门齿25 cm见4条蚯蚓状曲张静脉,最大直径约0.8 cm,红色征(+),胃底见一孤立性丘状隆起病灶,表面光滑,边界欠清晰(图1)。考虑存在GV可能,给予进一步完善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检查提示:隆起病灶处胃壁结构层次存在,壁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壁外可见无回声管腔,近脾处呈瘤状扩张,最宽处横截面大小约4.7 cm×2.6 cm,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呈动脉频谱(图2),考虑脾动脉瘤可能,暂未予处理。术后查腹部增强CT及血管成像提示:脾大,脾动脉管壁局限性增宽,大小为2.0 cm×2.5 cm(图3)。结合EUS和影像学检查,患者诊断为脾动脉瘤。
讨论 GV的发生机制与门静脉高压、门静脉或内脏血栓形成相关[6],多由胃左静脉供血,少数由胃短和/或胃后静脉供血[7],血流十分丰富。由于GV管径宽且血流量大,GVB的死亡率可高达到45%[8]。因此,GV的诊断与鉴别在临床治疗中尤为重要。既往有文献报告,由于病史了解不充分、相关检查不完善和诊断经验不足等原因,存在将GV误诊为胃占位性病变、贲门癌等情况。如黄秀军等[9]报道 GV误诊为胃占位性病变的病例,在没有通过影像学等进一步确诊的情况下,直接对该部位进行活检,导致GVB的发生。
本例患者的SAA位于脾动脉中段,直径>2.5 cm,紧贴胃底后壁,患者脾大则进一步加重了SAA对胃壁的压迫,在胃底后壁形成一孤立性隆起,在普通内镜下观察,极易误诊为GV。通过EUS扫查,可清晰显示壁外的无回声管腔与脾动脉相通,且多普勒呈动脉频谱,故诊断为SAA,而随后的增强CT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最终,患者接受了食管静脉曲张的套扎手术,并在术后予以禁食水、抑酸、补液等支持,而胃底隆起性病变则不予处理。术后第2天复查实验室指标提示:WBC 2.22×109 /L、RBC 2.57×1012 /L、Hb 70 g/L、白蛋白38.1 g/L。
本例SAA的诊断过程中, EUS弥补了普通内镜下观察范围的不足,避免了SAA误诊GV,更是避免了组织胶注射治疗的严重后果。而EUS的重要性远不于此,1990年Caletti等[10]首次提出EUS在乙肝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中的重要作用,此后EUS受到了广泛关注。苏淼等[11]在EUS的诊断价值中研究发现其对GV的诊断率可达76.83%,远高于普通内镜的48.17%。EUS对胃壁及壁外的可视化,对GV、黏膜皱襞和黏膜下隆起等疾病有鉴别诊断意义,还可通过测量静脉曲张半径和壁厚来评估其出血的风险[12],选择合适的治疗计划,避免GV的误诊以及盲目治疗带来不良后果。王晓瑜等[13]报道胃腔外压误诊为GV的病例,普通内镜下诊断为瘤样GV,在组织胶注射治疗前,触碰瘤体显示质地中等,且在电子染色下表现为胃黏膜性状,遂终止治疗,通过EUS检查示胃壁结构完整,壁外可见低回声结构,与脾脏结构相符,结合患者脾脏切除术史,诊断为术后脾脏腹腔种植所导致的胃腔压迫,从而避免了误诊。
本例患者在增强CT的动脉期,也清晰显示了脾动脉瘤的存在,由于胃腔内未充气,因而脾动脉瘤是紧贴胃底外壁的,与内镜下脾动脉瘤位置是完全相同的。在此也提示,胃壁外脏器在胃腔充气状态下,都可能显示胃壁压迫征象,从过去文献中,也有诸多的报道,年维东等[14]在胃壁外压迫的研究中对196例普通胃镜诊断为胃黏膜下占位的患者进行了EUS,结果68例为胃壁外性压迫隆起,其中53例为正常组织或器官压迫。结合本例及文献学习,对于GV的诊断及治疗应当严谨而科学,需有明确的诊断依据,更多的内镜医生应该掌握EUS技术。
参考文献(略)
柏玉钏,晋晶,王治虹,等.1例易误诊为胃底静脉曲张的脾动脉瘤诊断思考[J/CD].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2024,11(1): 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