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兄子严敦书》读后感:理解其理念对年轻人的教育意义

文摘   2024-11-25 13:29   贵州  

    《诫兄子严敦书》中,马援以“慎言”为主题来教导侄子当“闻人过失”时,要“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在表明这些是自己深恶痛绝的行为后,又以龙伯高和杜季良为例,指出虽都敬重两人的德行,但希望他们以龙伯高为榜样。


     效仿龙伯高不成还能“刻鹄不成尚类鹜”,效杜季良不成则会“画虎不成反类狗”。那么,这二人都同样受自己敬重,作者却为何会有这样的劝诫,杜季良的豪义行为为何会让郡将切齿?又怎样来理解其含义?这些都是我在阅读时产生的疑惑。读完这篇文章,我还对“论人长短”的话题产生了思考。在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所见所闻所悟加以深思后,又站在教育的角度来理解其理念对年轻人的意义。


      首先,从辩证的角度来分析龙伯高和杜季良的性格特征。在马援心中,龙伯高的形象是“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主修内,是注重自身品德,有君子风范之人;杜季良则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的形象,主修外,是具备侠肝义胆品质的人,这些优点都值得学习!那么为什么不提倡以后者为榜样?这是因为一来后者不容易学,容易养成纨绔子弟的习气。二来具备这些特点的人性格上必然会无拘无束,所思举止也会显得不稳重,再者主讲义气者还可能忽略原则,法度,容易被不怀好心之人利用,轻则得罪朋友,重则得罪统治者。而向龙伯高学习的话,即便只能学部分优点,也可以做一个向内修行的人,从而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祸端。


     这一番分析后,我突然理解了马援对侄子的良苦用心,也渐渐解开了心中存在的疑团。


    其次,从“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这句话着手。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希望侄子不参与是非议论,要求他们严格规范自己的德行。通过进一步分析其含义后,它对年轻的我们也有很深的教育意义,那就是要慎言。


     在生活中,“议人过失,揭人之短”表面虽已形成一种风气,习惯,实则是有失涵养的行为,是“骄傲”的体现。另外,祸从口出,很可能不小心就惹上了祸事。这一观点尤其对进入职场的新人而言,更需要慎言慎行。忽而想起刚入职时一位好心同事给我们新人的建议,那就是“少说话,多做事,多学习”……


     马援对侄子的引导,是高瞻远瞩的。此刻我才发现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如果从小就能得到有远见的人引导,那么将会少走许多弯路。更主要的,它是让一个人拥有健全人格的开端,是真正好的理念。忽而明白,虽然隔了上千年,但好的教育和文化是不分的,优秀的理念不仅会在作者所在的年代产生共鸣,在现代乃至未来仍能让人相惜。而这,就是薪火相传的力量!好的教育,就像一根会跨越时间的火炬,在每个时代都会发出熠熠生辉的光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