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馒头说
一
李广的机会,在汉景帝时代就来了。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削藩,以吴王刘濞为首的藩王纷纷起兵,七国叛乱爆发。年纪轻轻的李广被封为骁骑都尉,随名将周亚夫出征平叛,勇武异常,甚至夺下了叛军军旗。
这本是一件可以得到封赏的功劳,却被李广自己搞砸了——他接受了梁王刘武授予的“将军印”。
在“七国之乱”中,梁王刘武坚定地站在了哥哥汉景帝刘启这一边,事实上,也正是因为他在关键时刻死守睢阳,为周亚夫击溃叛军的补给线赢得了宝贵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梁王刘武有代汉景帝行使权力——封授将军的资格。而这也恰恰是汉景帝最忌讳的地方。
后果很快显现:在平叛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李广,居然没有受到汉景帝的任何封赏。
但李广似乎没有因为这件事变得消沉,因为此后他带着更大的激情和勇气投入事业中,他的勇猛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公元前141年,48岁的汉景帝驾崩,年仅15岁的儿子刘彻登基。
△李广像/图片来源:中国历代人物图像数据库
二
汉武帝一开始就给了李广足够的信任。
汉武帝即位后不久,就把李广从上郡太守之位调任未央宫的卫尉——相当于汉朝首都最核心部位的禁卫军长官。仔细考量李广的这个职务,不难看出汉武帝最看中李广的两个品质,一个是“勇”,一个是“忠”。
汉景帝时期,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汉景帝派了一名宦官到李广身边,让他跟李广学习如何抗击匈奴。这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出城跑马,遭遇三个匈奴人。宦官一看己方人数占绝对优势,就决定围歼对方,不料那三个匈奴人毫无惧色,张弓搭箭,几乎射杀了护卫宦官的所有汉朝骑兵,把宦官也射伤了。
宦官逃回城求助,李广一听便知:“这一定是匈奴最强悍的射雕人!”
随即,李广点了一百名精锐骑兵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追上之后,李广一举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一问,果然是匈奴的射雕人。但因孤军深入,不远处已经出现了数千名匈奴骑兵。李广身边的骑兵都大为惊恐,但李广很冷静,他命令手下向匈奴大军的方向继续行进,在离对方只有大约二里地的地方,全体下马解鞍,做休整的样子。匈奴见此景象,反而不敢出击。
匈奴始终不敢行动,最终在半夜悄悄撤离。第二天一早,李广带着一百名骑兵安然回到大本营。此时后方已急成一团——李广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派人通报过任何消息。
这件事一时造成很大的轰动。大家都惊叹于李广智勇双全以及对部下训练有方,因为当时一百名骑兵中只要有一人显露出惊慌失措,就很有可能被匈奴识破。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李广作为一郡的太守,分不清轻重缓急,只是为了区区三个射雕人,就贸然亲自率骑兵突袭,结果落入包围圈。万一有闪失,到底值得还是不值得?
人们心中的问号开始浮现:李广,你到底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冷静统帅,还是大杀四方的孤胆英雄?
三
这就是李广身上展现出的矛盾性。
一方面,关于李广智勇双全的事例一个接一个:以四千骑兵面对匈奴左贤王四万大军的包围,面无惧色,以圆形阵坚守一夜,等到援军;吃败仗被匈奴俘虏,居然在被套进网兜的情况下一跃而起,夺走押送他的匈奴人的马,最后安然归来;酒后把一块石头误认为老虎,一箭射去,居然将箭头射了进去……
另一方面,个人的勇武却无法掩盖李广在战绩上的尴尬:突破匈奴左贤王四万大军包围的那次,李广麾下的四千骑兵几乎死伤殆尽,虽然援军迟到是主要原因,但李广功过相抵,没有被封赏;被敌人俘虏那次,虽然他自己奇迹般地逃回,但手下几乎全军覆没,他也被降为庶人……
在治军的艺术和个人性格方面,李广也是充满争议。
一方面,他不置私产,得到赏赐就分给部下,且与士兵同生共死:行军遇到缺粮断水的状况,士兵如果没有喝到水,他决不靠近水;士兵没有吃上饭,他也一口不吃。李广对士兵宽厚仁爱,大家都愿意跟随他打仗。
另一方面,李广在出兵攻打匈奴的行军路上,他的军队并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哪里食宿方便就在哪里驻扎军队,晚上也不打更自卫,只是远远地布置哨兵——虽然也不曾遭遇什么危险,但与汉朝其他军队严明的军纪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李广也并非宽厚对待所有人。
在担任陇西守的时候,有一次羌人反叛,李广派人招降。招降成功后,李广下令,一天之内把这些已经投降的八百多个羌人全部处死。
李广被贬为庶人的那几年,经常去山中打猎。有一次他带着一名随从夜归,走到霸陵亭时,被霸陵尉拦住——根据规定,夜间不能通行。无奈,李广只能夜宿霸陵。不久之后,李广被重新起用,担任右北平太守,他坚决要求霸陵尉和他一起赴任。到了军中,他就把霸陵尉杀了。
四
自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谋”开始,汉武帝就已经展现了解决匈奴问题的雄心。汉武帝确定了进攻匈奴的主要策略:重西轻东,西进东守。
在这个过程中,汉武帝表现出了极大的定力和长远的眼光,他坚持把汉军的精锐主力交给以卫青为首的西部军团,不断出兵西北,避实就虚,以求打击匈奴,掌握战争主动权。
而谁带有限的兵力来承担东边巨大的防守压力呢?正是李广等一批将领。在右北平郡的防务上,李广干得非常漂亮,匈奴人称他“汉之飞将军”,就是在他镇守右北平时期——他在的时候,匈奴人几年不敢进攻右北平。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令卫青和霍去病出塞,举全国之力对匈奴发起致命一击,史称“漠北之战”。李广知道此战之后基本再无征讨匈奴的机会,于是多次请求,终于求来了一个随军出征的名额——在卫青帐下出任前将军。
那一年,李广已经年过六旬,那是他的最后一搏。
五
那是一段大家都很熟悉,却又不忍回看的历史:出塞后,卫青获悉匈奴单于的驻地,决定自己率精兵前去突袭,而让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的队伍合并,从东路迂回,去抄截单于的后路。
眼看人生最后一次大破敌军、斩首立功的机会,又被包抄殿后的跑龙套任务耽误了,李广愤怒了。在经过再三请求被拒后,他只能执行命令,与右将军的部队会合,向东路迂回包抄。
遗憾的是,他们的部队迷路了,最终并没有到达指定集合地点。而与卫青主力一触即溃的单于,也因此逃遁。朝思夜盼,枕戈待旦,全力以赴,最终却迎来这样一个结果。
李广选择自己一人承担所有责任,来到卫青的大营——踏入营门的时候,他就已经想好了自己的人生结局。
面对卫青,他说出了那段让人唏嘘的话:
“从少年起,我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场仗,如今有幸,跟随卫大将军出征。但大将军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行的路,偏偏我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我已六十多岁了,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
说完,拔刀自刎。
消息传到李广军帐,三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