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今年五月,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在上海落下帷幕。我校学子积极参与并斩获佳绩。其中,我校文学院学子郭佳怡将鄂伦春民族文化与大赛主题章程相结合,提出的“非遗文化+数据库+线上文化馆小程序+3D模拟游戏+原创近400余种文创产品及纹样包+VR非遗课程+元宇宙+媒体矩阵+线下智慧旅游”的数字化、信息化文化传承发展创新模式获得了现场评委的一致好评,成功摘得全国总决赛铜牌,彰显了师大学子在民族文化传承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青年风采。
郭佳怡,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哈尔滨桦狍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曾获2022—2023年度一等奖学金;主持参与国家级立项两项;曾获KAB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类十佳项目;曾获东方设计奖全国高校创新设计大赛国家级金奖;曾获“正大杯”全国市场调研分析大赛国家级金奖;曾获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获国家级铜奖;曾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国家级铜奖;曾获SGADC新加坡金沙艺术设计大赛国家级铜奖;曾获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国家级铜奖;曾获第十八届"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龙江省一等奖;获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黑龙江赛区金奖;曾获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黑龙江省赛区金奖;获第十八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大赛黑龙江省银奖;获第四届东方创意之星设计大赛黑龙江赛区铜奖。
在创新创业的舞台上,她勇敢实践;在鄂伦春文化的传承之路上,她坚定前行。她深入挖掘鄂伦春文化的瑰宝,将古老的民族传统与现代的创新理念巧妙融合,用行动诠释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担当,为鄂伦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郭佳怡,以青春的热忱与智慧,勇攀创新高峰。
缘起儿时情结
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我自小在鄂伦春族的家庭中长大,奶奶关金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赞达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儿时我就看着奶奶孤身前往全国各地抢救、挖掘和搜集鄂伦春族民歌。”跟随奶奶一起生活,郭佳怡深受其濡染,从小便开始研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技艺,对鄂伦春民族文化饱含着深厚情感。
图 学子郭佳怡
不同于当下传播方式多样的数字媒体文化,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传承却仅停留于鄂伦春人民世代间的口口相传,其独特魅力与珍贵价值正逐渐被大众所遗忘。郭佳怡深刻察觉到了鄂伦春民族文化正面临着的严峻困境,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也促使她心中渴望传承鄂伦春民族文化的声音越来越强烈,于是郭佳怡便义无反顾地开启了她的文化传承之路。回忆起踏上内蒙古鄂伦春民族栖息地的那段经历,老一辈传承人紧紧地握住她的手,含泪嘱托她务必让鄂伦春文化延续下去,她便更觉身上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之重。
在近三年的筹备时光里,在一次次走访调研路之上,在综合相关文献史料以及自身实践传承经验的过程中,郭佳怡深化了她对鄂伦春民族文化的理解。在鄂伦春族聚集地,她目睹了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满腔热忱与执着坚守。“尽管村子里的人并不多,但大家都在竭尽全力传承民族文化。”对此,她也陷入了沉思,思索民族非遗文化融入当下大众生活的变通途径,思索能够发展哪些职业,为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力行初心终不改
创新逐梦传承路
进入大学后, 在 “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拯救濒危文化”的号召下, 郭佳怡下定决心,要像奶奶那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拯救与保护非遗文化,过去一年的大赛筹备日夜,正是她力行初心的生动写照。
为了逐一打破传统非遗文化传承方式面临的创新动能弱、经济效益低和宣传力度小的三大痛点问题,郭佳怡实地走访多个鄂伦春民族聚集地,与当地鄂伦春族人进行深入交流。她将实地走访记录与自身民族见解相结合,在深入借鉴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成功案例之际,努力探寻鄂伦春文化的创新发展之道。她创造性地提出了“非遗文化+数据库+线上文化馆小程序+3D 模拟游戏+原创近460余种文创产品及纹样包+VR非遗课程+元宇宙+媒体矩阵+线下智慧旅游”的数字化、信息化文化传承发展创新模式,成功带动鄂伦春族白银纳乡及黑河市新生白银纳乡265人次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时,也为鄂伦春文化的传承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本次比赛中,郭佳怡以“鄂伦春族的传承者”为职业目标进行参赛,其生涯故事与职业规划路径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郭佳怡自身也收获了诸多成长。在一遍遍打磨作品的过程中,郭佳怡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不单单要从所学专业的角度去确定职业目标,也要从自己整个的成长经历出发确定发展方向,她对理想职业的社会使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职业目标也愈发坚定了。
图 比赛现场
师道引航
育梦成光共谱新章
“一个人的努力有限,但一群人的力量无穷。”郭佳怡和采访记者分享说,在本次比赛中,她能够一路过关斩将,取得国家级铜奖的好成绩,离不开学校的积极支持及其指导老师的鼓励和指导,她发自内心地感激老师们。
图 学子郭佳怡
从专职老师一对一地为选手提供系统化的指导,到学校邀请业内专家对选手进行专项培训,再到邀请专业职场人士,给同学们提供真实的职业探索信息,小到吐字发音,大到现场表达......整个备赛期间,学校为参赛学子提供了全方位指导,给予他们最大程度上的支持,而这也体现学校学校铸魂育人工作的精微之处。
“汗水育桃李,丹心滋栋梁。”此外,在整个备赛比赛的过程中,正是得益于其指导老师的引导,郭佳怡的课题才有了最终良好的呈现效果。在暑假期间,指导老师牺牲个人时间,帮助郭佳怡一遍又一遍地打磨课题及比赛PPT的内容,给予她句句暖心的鼓励,而这也成为了支撑她勇敢前行的强大动力。“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是一个自我积淀、扎根和成长的过程。”郭佳怡的指导老师之一——王军胜老师分享道,在指导学子比赛的过程中,她能够感受到郭佳怡发生的成长变化,从第一次练习时的磕绊、紧张到如今的从容不怕、侃侃而谈,郭佳怡在一次次淬炼打磨中锻炼了自我。
图 指导教师王军胜
师者匠心育贤才
授业解惑慧心开
高校的竞赛是不是大多是理科学子去参加?文科生是否“毕业即失业”?面对学子们一直以来的困惑,作为郭佳怡的指导教师,多年从事就业指导规划的王老师从专业角度疏解了同学们的疑问。
图 指导教师王军胜
“很多比赛都是分赛道的,比如我们所熟悉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就分为公益赛道、红旅赛道等,这对我们文科生也是十分友好的。”在王老师看来,高校各类创新大赛并不是理科生的“专利”,而是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参加的。数学有建模大赛,物理化学有实验类竞赛,师范生有教师技能类比赛......比赛有专业类,但同时也有通识类,例如挑战杯大赛,理科学子可以钻研科技、突破技术,文科学子同样可以组建团队进行调研工作、编撰调研报告。又比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以及志愿服务类大赛等具有普适性特点的比赛,对于我们高校学子来说也是十分不错的选择。
王老师认为,未来的就业前景一定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之于就业,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疫情期间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但依旧会有同学找到好的工作。可见,大学期间个人的积累十分重要,真正有能力的人也并不会害怕失业。学生们只有具备足够强的综合素质能力,才能在时代就业背景下实现终身有业可就。“我觉得大家的就业观可能会有些偏差。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我们最大的弊端就是对职场了解只有冰山一角,因为你知道的少所以会觉得你的选择也很少。”接受采访时王老师真切地对我们的采访记者说道,中文学子不一定要去当语文老师,在互联网行业、新能源企业、人工智能等产业中,也不难见到文科学子的身影。关于就业形式的判断,王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只有了解真实职场,走向实践,摆脱固化思维,未来之路才能愈加宽广。
回顾郭佳怡的参赛经历,我们能感受到她对鄂伦春民族文化非遗传承的那份“放不下”的情丝,她将民族传承和个人理想相结合,在职业规划比赛中大胆实践、踔厉奋发。同时,在与以王军胜老师为代表的指导老师们的交流中,我们也能体悟到属于师生间的那份浓厚情谊。
相关原创链接
文字编辑:薛佳琳 顾咏琪 肖意汇
图片来源:校报记者团摄影部
本期编辑:高蕴琪 张云涵
监制:教师工作部师德师风建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