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科普馆
种子科普馆展厅面积400余平方米,是集科普、展示、收藏和研究为一体的科普馆,馆内分为左、右分展区和一个主展区,展陈的内容通过浓缩性设计,以“种子改变人类生活”为主题,以种子展览和教育科普为载体,从种子的生命活动、生长过程出发,演绎了种子的驯化、繁殖的发展过程,全方位、全角度揭示了种子与人类之间的内涵奥秘,馆藏200多个品种,满足社会公益型、科普宣传型、科技培训型、亲子实践分散型、学校学生集中型、党政干部团体型、企事业团队型、交流外市群体型等不同群体参观需求。
“它”总是奋力扎根土壤,
为了开花结果或长成参天大树的梦想,
努力生根、发芽、成长,
这便是“种子精神”
坚韧不拔,矢志不渝
淡泊名利,默默奉献
甘当人梯,造福人民
深耕——强健体魄才能延伸人生长度
细育——丰盈情感才能拓展人生宽度
浸润——涵养精神才能增强人生厚度
国信农业农耕博物馆与种子馆解说词
各位嘉宾、各位观众上午好:
欢迎您来到长春国信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国信农耕文化博物馆”和“种子科普馆”参观指导。
国信农耕文化博物馆是“吉林印记之2020年乡村博物馆项目”,馆舍建筑面积4120平方米,展览面积1350平方米,藏品1320件/套,隶属于长春国信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吉林印记”长春国信·农耕文化博物馆前身为国信南山农耕文化体验中心,既有“记忆农耕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又有“传承中华美德、教育子孙后代”的社会效益,成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也是全省各地农民科技培训基地。
博物馆的建设把重心放在近现代,突出优势,形成特色,选好角度,着力展现传统农耕文明发生历史嬗变的时代节点;既重视农耕器物的征集,又重视非物质文化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既展开东北地区传统农耕文明的研究,又关注和研究现代农业文明发展的进程,全面反映东北农耕文化的面貌、内涵和发展进程。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渴望从喧嚣、污染的城市环境中解脱出来,回归到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乡村中,享受农耕文化的田园情趣。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也有利于农民增收、农村受益、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农耕文化成为连接乡村传统生活与都市现代生活的纽带。传承历史,才能创新;弘扬传统,方可发展;文化纽带,无法割裂。农业与文化衔接,传统与现代融合,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人们才会拥有健康之根、快乐之本、幸福之源。
请各位嘉宾、各位观众移步到我们的种子科普馆。
国信农业种子科普馆于2019年3月份建成,是集研学、科普和休闲旅游于一体,以种子为主题的科普馆。整个科普馆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共有7个板块的内容。科普馆内以多种形式馆藏200多种植物的种子或植物标本,主要用于科普,展示种子的多样性以及种子与人类的关系。
第一部分:我们右手边的这一板块,主要内容是什么是种子,种子的结构,种子与人类的活动
我们常说的种子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在生物学上种子的作用就是物种繁殖,大多数植物的生命是从种子开始的,先后经历发芽、幼苗生长、生长发育期、开花结果、植株凋亡。
种子都长什么样子的?种子有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种皮是种子的“铠甲”,在种子发芽期间提供保护措施,保护种子不受外力机械损伤和防止病虫害入侵的作用;胚指的是初期发育的生物体,是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由卵细胞受精后发育而成,各部分由胚性细胞组成,这些细胞较小,细胞质浓厚,核大,分裂能力强。未来发育成植物的根、茎、叶;第三部分是胚乳,胚乳是种子集中养料的地方,但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有胚乳,我们知道,被子植物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多数单子叶植物是有胚乳的,多数双子叶植物种子没有胚乳,其营养物质主要储藏在胚中的子叶。
种子和人类活动。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种子的世界里,种子时刻都伴随在我们身边,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食物和燃料,还给我们提供了酒水、饮料、纤维、香料、药材等,所以,种子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必不可少的部分。
第二部分是我们左手边的这个板块,主题是种子的驯化
植物驯化就是人类通过干预将野生植物转变成栽培植物的过程。人类在一万年前就开始植物驯化,开启了人类文明。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对不同植物进行驯化,因此也孕育了不同的文明。比如,古巴比伦文明是小麦和大麦支撑的文明,我们华夏文明是水稻和小米支撑的文明(水稻属于吴越文化,小米属于中原文化,小麦是通过丝绸之路引入中国的,它代表着西域文化。),而在墨西哥的古玛雅文化,则是由玉米支撑的文明。
水稻。祖先是野生稻的一种——稗子草。水稻原产于中国和印度。同时中国也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考古在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目前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可以证明中国水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
小米,学名“粟”,我们小时候都背过的那首古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中,“粟”脱了壳,就是小米,也叫“稷”,就是我们常说的“江山社稷”的“稷”。是“五谷之首”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与黄河一起,滋养了华夏文明。小米是有狗尾巴草驯化而来,狗尾巴草就是早期的小米,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有8000年之久。
玉米。起源于美洲大陆,7000-10000年前由野生大刍草驯化过来。当哥伦布踏上美洲的一个岛屿时发现了玉米,从此玉米在世界上传播开来。据考古发现,早在1万多年前,墨西哥就有了野生玉米,而印第安人种植玉米的历史也已有3500年。
西瓜。西瓜起源一般都认为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它原是葫芦科的野生植物经人工培植成为食用西瓜。早在四千年前的埃及人就开始种植西瓜,四五世纪时,由西域传入中国,所以称之为“西瓜”。慈禧是历史上最爱吃西瓜的人,慈禧把西瓜吃到了新的高度,平均每天都可以吃掉200多,据史书记载,慈禧口味特别的刁钻,吃西瓜只喜欢吃中间的一两勺,其他的部分要么扔掉。
香蕉。香蕉起源于亚洲南部,原产地是东南亚,香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远古时期的人们早在5000多年前就开始驯化野生香蕉,可以说人类驯化香蕉的历史,就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长。远在3000—4000多年前已被发现并在4000多年前希腊已有文字记载。传说佛教先祖释迦牟尼,由于吃了香蕉后获得了智慧,因此香蕉又称“智慧之果”,也称香蕉为“智慧的源泉”。所以香蕉在印度人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茄。原产于亚洲热带,最早发源地在印度,野生品种在印度、东南亚、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等地都有发现,五千年前印度河谷的先民就采集茄子作为食品,2000年前的梵文文献就有人工种植茄子的记载。茄子的祖先长得像还没成熟的番茄,圆圆的一个,颜色也并非紫色,吃着很涩。经过长年的选择和育种,才有了如今众多品种的茄子。
胡萝卜。人们现在吃的胡萝卜是这种植物的根部,而胡萝卜根最初就像普通的草根,难以食用。在当时并不是很受欢迎,而因为它的种子有香气,人们只是将其的种子磨碎,当做香辛料来使用。10世纪的阿富汗,根部变大变甜。最开始是紫色,但是由于各地的天气、土壤、地理环境等的不同,致使胡萝卜本身的颜色及形状也发生了改变,出现了橘黄色、圆锥型、长椭圆形等的形态各异的胡萝卜。
桃。桃原产于中国,最早的桃子个头非常小更接近现在的樱桃,而且果肉基本没什么味道,不过样子倒是挺好看的,人工驯化野生桃子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桃子是仙人食用的圣果,又称仙桃、寿果,吃下去可以长寿,也因此,桃子的图案常常被雕刻于家具、墙壁等处,寓意长寿。
番茄,我们俗称西红柿,番茄起源中心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带。先是樱桃番茄,16世纪西班牙人将番茄带出了安第斯山脉,随后番茄被引入了欧洲。由于它颜色艳丽,富于魅惑性,认为它有毒,仅仅将其当作是一种观赏性的植物,生物学家们将番茄称为狼桃,英国一位公爵很喜欢这种植物的鲜艳果实,就把它作为礼物献给了情人伊丽莎白女王,从此番茄“爱情果”。18世纪一位法国画家经不住诱惑第一个吃了番茄,由此,番茄才开始作为食物开始传播。
白菜。原产于中国,在6000年前西安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中出土的一个陶罐里有白菜籽,比其他原产中国的粮食作物要古远。在古代白菜叫白菘,白菜古时称“菘”,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栽培,最早得名于汉代。南北朝时是中国南方最常食用的蔬菜之一。元朝时民间开始称为“白菜”(开始结球)。祖先是葑(芜菁),现在的大白菜是菘菜和芜菁杂交品种。
第三个板块是种子的繁育
植物繁殖后代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孢子繁殖。例如藻类,苔藓类,蕨类等植物都是通过此方法来繁殖的。二是无性繁殖。主要是通过植株的一部分进行繁殖的,常见扦插,嫁接,压条等。三是种子繁殖,通过授粉结出果实,从而形成种子。种子成熟后便可取出,撒在土壤中,经过水肥,光照的滋润便可生长。
种子的人工繁殖(育种)
育种是植物延续的人工干预方式,是人类顺应植物的生长特性、尊重其生长规律,根据人为需求,将作物种子进行繁殖的行为。
转基因作物
转基因作物是利用基因工程将原有作物的基因加入其它生物的遗传基因(外源),并将自身不良基因移除,从而得到的品质更好的作物。通常转基因作物,可增加作物的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抗旱、抗寒及其它特性。研究转基因作物的目的是用来提高作物产量、提高作物营养含量及成份、增加作物的抗逆性及抗病性等。
世界上第一种基因移植作物是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它在1983年培植出来。发展到目前,通过转基因技术已培育了很多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害等特性,并投入到全球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有25种,主要是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其中转基因大豆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48.2%,其次是玉米、棉花和油菜籽。
转基因的优势:实现基因的跨界转移,普通杂交面比较窄;杂交后产生的基因重组,随机性很大,运气和经验非常重要,转基因目标明确,提高育种效率。
转基因的弊端:外源基因导入后一直存在,安全性目前还不是很明确,所以目前仍然有很多人反对转基因。
基因编辑。是一种新兴的比较精确的能对生物体基因组特定目标基因进行修饰的一种基因工程技术。这种技术能够以极高的准确性,精准地对基因组进行编辑。它可以引入一段基因,消除一段基因,甚至是可以对基因组进行单碱基的修改。
我国转基因作物
我国农业部批准在中国种植的转基因作物(能种植)目前只有棉花和番木瓜两种。未进入商业化种植,正在实验状态的有两种:水稻、玉米、大豆。
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作物(只能进口但不能种植),目前有大豆、玉米、油菜、甜菜几种。
曾经在中国种植,现在已经淘汰的品种是甜椒和番茄。
所以,目前中国市场上销售的转基因食品只有转基因大豆油和番木瓜两种,其他都不是转基因食品。至于一些包括“圣女果、大个彩椒、小南瓜、小黄瓜”等一些特殊果蔬新品种,在颜色和形状上有改变,只是运用特殊育种方法而已,并不是转基因所致。
第四个板块。植物种子墙
眼前的这面种子墙,可以说是博物馆内最为亮眼的一个板块,盛放着色彩斑斓、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植物种子,一共160多种。
第五部分,展示给大家的常见作物的食用器官。
第六个板块,给大家展示的是地球上奇特存在的种子
资格最老的种子植物——银杏:50万年前,随着第四纪冰期的到来,其它银杏种类都已灭绝,只留存了现今的一种,且其野生居群目前仅存在于我国南部地区,故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
孑遗植物——水松:水松曾在中生代白垩纪至新生代上新世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第四纪冰期过后仅在我国的南部和东南部,以及老挝留存至今,成为了古老的残存种。
“富贵”种子——云南金钱槭:我国特有植物,果实成熟后在形色、大小上都似一枚古铜钱。且由于该种的天然分布地就为云南,故名云南金钱槭。
会钻土的种子——牻(máng)牛儿苗:“钻头”状果实,落地后随着空气或地面的干湿变化而反复螺旋和解螺旋,不断产生一个向下的机械力,将果实推入土壤中埋藏起来。
“相思”种子——相思子:使人一见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首被人们千古传诵的古诗。
最长寿的种子——莲:莲的种子具有较深的物理休眠,所以寿命比较长,居然可达1288年,成为我国自然条件下寿命最长的种子。
种子滑翔机——千张纸:千张纸也叫木蝴蝶,种子结构极符空气动力学原理,可以借助气流达到传播的目的。
世界上最大和最重的植物种子是海椰子,种子(实为带内果皮种子)为椭球形,长达30厘米,重23千克,如同两个连体的椰果。
世界上最小最轻的种子——斑叶兰:种子小如尘埃,最小的仅长0.01毫米,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5万粒种子的总重量也只有0.025克,是芝麻种子重量的万分之一,是海椰子重量的百亿分之一。
寿命最短、发芽最快的种子——梭梭树:种子生命力非常的强大,只要在有水分的环境中,它最快可以在3个小时左右就能发芽。
第七部分、植物的三大生命活动
植物的存在是为了为大气提供氧气,进行碳循环水循环。并参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就是植物生物三大运动。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并且放出氧气的过程。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植物消化吸收氧气,将有机化合物转换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来能量的全过程。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及无机盐的运输;促进根部对矿质离子的吸收;降低植物叶片表面的温度;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使当地的空气保持湿润,使气温降低,让当地的雨水充沛,形成良性循环。
地球上种类繁多的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气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生物圈的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
第八大部分 种子“芯片”
种子作为粮食生产的前端要素及生产资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芯片”,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袁隆平院士说:“关键时刻,一粒小小的种子可以绊倒一个大国”,种子安全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前提条件,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种子安全事关我国农业安全发展、民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稳定。种质资源实际上是战略性的资源。种业之争,实际上就是科技之争,焦点就是种质资源之争。
各位嘉宾,种子科普馆的参观到此结束了,感谢大家在参观的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配合,大家可以继续在园区欣赏、采摘、游玩。期待大家有缘再见!
编辑:袁崇福
监制:陈艳春
主办:奢岭街道办事处
【奢岭奢景】-“甲上精灵 浪漫指尖”-国信南山爱美会秋季美甲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