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8岁女童在黄河壶口瀑布游玩,指出石碑上“黄”字写错了,网友懵了!
学术
2024-07-19 16:43
江西
近日,甘肃八岁小女孩梁译贝,在黄河壶口瀑布游玩时说:“妈妈,这个‘黄’字错了!中间不是‘田’,而是‘由’......”。可网友听完却迷糊了,好像自己小学白上了!汉字的魅力正蕴藏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中,近日,一位8岁女孩在黄河壶口瀑布旅游时,指出景点中石碑上“黄”字的书写出现了问题,让很多网友百思不得其解。
这个“黄”字究竟是否存在错误?我们不妨从汉字发展的渊源和书法艺术的特色中寻找答案。
女孩认为“黄”字中间的部分应该是“由”,而不是所看到的“田”。
引起这场争论的实际原因,在于碑碣上的黄字来自电脑字库中的汉字字形,并非专门为该景点设计的手写书法。
电脑字库中的汉字虽统称为规范字,但其实字形均来源于书法家的手迹,难免带有一些异体特征。
所谓异体字,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官方规范字而言的另一种“体”,从书法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异体字一直都在不断产生更迭。
很多如今被视为规范的汉字,在数百年前可能就属于异体的范畴,比如我们现在写峙字的形体,在唐代就算是“俗体”。
不同时期的异体字也被视为不同的等级,古人将异体层层区分为正体、通体和俗体。
俗体指的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认知的简体,即使到了现在,仍存在少数俗体被认可合理化的例外,比如“桔”字不被视为“橘”字的错体。
在艺术创作中,异体字并不被认为是错误的,反倒被赋予了更多的书法意蕴。书法家们常常凭借自己的独特个人风格,对规范字加以变体创新,因此这个碑碣上的“黄”字若是专门为此定制的匾额字体,显然就不存在所谓的错误问题。
然而,现实情况是这个黄字并非专门书写,只是字库中现成的规范字而已,其自身所体现的异体特征可能会给正在识字的孩子们带来一些认知混淆。
女孩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表明她在教育过程中已形成了对汉字笔画结构的正确理解,这种质疑精神值得我们肯定。当然,我们在鼓励孩子发现问题的同时,也应以恰当方式加以指导,比如以下景点的错别字:
典故:之所以说它是天下第一错字,因为它是由皇帝亲笔手书,且悬于国家重要场所的门前。“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此错字是康熙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谁也不敢提醒皇帝写错了,结果就造就了这天下第一错字。在清代,承德避暑山庄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场所,皇家接待各少数民族的首领,如蒙古、西藏、新疆等,都是在避暑山庄。典故:此匾出自清代著名爱国将领、禁烟英雄林则徐之手。林则徐成名于禁烟,也因禁烟而惹祸,遭到了怕战派的诬陷,结果被道光皇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七月,林则徐在赴伊犁、途经西安时,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就在写下这诗句前,林则徐来到碑林,希望从前人的墨迹中寻找点人生的安慰和前进的动力,并认真写下了“碑林”二字。有人认为这是他当时心境的自然流露:“碑”字头上的一撇没有了,寓意自己丢了乌纱帽。林则徐当时到底是不是这样想的,已无从考证。
带孩子旅行时,给孩子们解释汉字发展,以及相关的历史脉络,将有助于他们建立更高层次的文化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