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你能让算式有“故事”吗?
——《四维联动学数学》100问之十七
一提及计算,孩子脑海里往往想到的是一个个枯燥的数字与符号的组成。那些天真的孩子触及到这种“枯燥”,很容易失去几分兴味。在计算时,往往机械的套用一些法则或是规律,但是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时就特别容易出现问题。
以256+98和461-102的两道计算题为例。学生在做此类题目的时候出错率往往比较高,即便是我们老师用一些办法,或者编制一些顺口溜帮助孩子来理解,也很难达到效果。因为,第一题中的256+98=?简算的方法,就要将其中的98看成100,这样就多加了2,因此要再减去2,才得到正确的结果。第二题中461-102=?就要将其中的102看成100,减去100以后,少减了2,所以要再减去2,才得到正确的答案。为此有的老师就编出了一个顺口溜:“多加要减,少加要补”,即:多加2就要减2,少加2(如+102)就要再加2,依此类推。可是学生依然出错。他们都知道要把98和102看成100,但是又是加又是减,又是多又是少,情况多且很相似。看似此办法很简洁,但有的学生脑子就是转不过弯来。因为没有让学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去计算,所以情况越相似就越是容易混。老师很头疼,学生很苦恼。
假如,我们在算式中赋予灵动的故事,让算式与生活关联起来。不仅可以让这个算式有了生命力,而且也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的理解,不再出错。那么,如何给学生出一个贴近生活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一看到这类题目就能马上想到这个情境呢?
梁老师给你出一个小方法。
比如,结合眼前的实际,创编一个新冠疫情防护的情境:为了抗疫的需要,妈妈单位准备给每位员工购置一批口罩,单位原有的库存口罩是256 包,还需再买回98 包。单位一共需要分发的口罩,就是 256+98包。但市面上口罩100 包是一箱,不能拆卖。这怎么办呢?我就要买一箱口罩,把 98 包变成 100包。而我现在又只需要 98 包,那么我就要从这新买的一箱 100 包里面拿出 2 包口罩才行,也就是减 2。当计算 461-102=?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个这样情境:我们家原来有 461 个口罩,后来邻居家急需,要向我家借102 个口罩。但现在每一盒都是100个,而邻居要的又是102个,少了2个怎么办?孩子们会很快想到,再从别的盒子里拿 2 个给邻居就可以了。转换成运算,就是在我们家口罩的库存里减去一盒 100 个的基础上再减去 2 个。用这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模型,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深化应用,学生的脑子会马上开窍。
孩子们,这样有故事的算式,你还会出错吗?
(编辑 卢浪秋)
本文根据梁青“四维联动”学数学教学手记整理。
扫码关注我们
青溪小站,与您同行
如有问题和建议可联系
13335016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