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羌校尉,是魏晋时期首次设置的专职管理陇右地区氐羌等民族的军事职官,在协调中原王朝与陇右地区各民族的关系、维护陇右地区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招附氐羌:
曹魏东羌校尉的设置
东羌原指分布在安定郡以东,包括西河、上郡、北地等郡(大致包括今宁夏东部、陕西和山西北部一带)的羌人。东汉建宁元年(168年),护羌校尉段熲追剿先零东羌,其余部四千落(一落五口)散入汉阳郡。之后,汉朝命冯禅招降东羌四千人,分置于安定、汉阳、陇西三郡。自此,东羌的分布范围自安定以东,西移至以陇山、六盘山为中心的汉阳、陇西各郡。
曹魏甘露元年(256年),东羌校尉邓艾大破蜀汉大将军姜维于南安、天水两郡,这是史籍所见东羌校尉的最早记载。曹魏的南安、天水二郡,就在东汉冯禅安置东羌的汉阳郡内。自汉末以来,大量东羌人口迁徙至这一地区,曹魏因此在这里置东羌校尉,加强管理。
汉魏之际,氐人也生活在以陇山、六盘山为中心的地区。汉代,氐人主要分布在武都郡(今甘肃陇南、甘南以及陕西南部一带),故有“武都氐”之号。据《三国志·魏书·张既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命雍州刺史张既迁武都氐“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界”,这是氐人入居陇右、关中之始,迁入人口达20余万。延康元年(220年),“武都氐王杨仆率种人内附,居汉阳郡(曹魏天水郡)”。这两次大规模北徙,使天水郡成为氐人分布的主要地区之一。因此,设置于陇右的东羌校尉在管理东羌时,也管理天水郡的氐人部落。
除了管理陇右的东羌与氐人外,这一时期魏、蜀激烈争夺陇右的形势,也是影响东羌校尉建置的关键因素。诸葛亮曾率军五次北伐,意在夺取陇右。在对陇右的进攻中,蜀汉吸收当地氐羌兵加入蜀军。东晋习凿齿撰《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自言其北伐军中有“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其后,蜀汉夺取武都、阴平二郡,也有赖于二郡氐羌部落的降集。
诸葛亮死后,由出身天水郡、深谙氐羌风俗的姜维主持北伐。他更加重视利用氐羌部落,认为若诱使陇右“诸羌、胡以为羽翼”,“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西晋陈寿撰《益部耆旧杂记》载,姜维“每出北征,羌、胡出马牛羊毡毦及义谷裨军粮,国赖其资”。可见,征用羌、胡兵众及部落物资以充军实,是蜀汉北伐的兵员和物资来源之一。而盘踞陇右的氐羌部落之向背,正是左右魏军防御实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曹魏设东羌校尉以强化军事防御。
▲从左至右依次为“晋归义羌侯”金印、“晋归义氐王”金印、“魏归义氐侯”金印。图片来源:甘肃省博物馆网站
与此同时,曹魏也积极招募氐羌兵,为陇右防御提供兵力支持。出土于今甘肃西和县的“魏归义氐侯”“晋归义羌侯”“晋归义氐王”三组驼钮金印,真实反映了曹魏、西晋政权通过封赐氐羌部落首领汉制爵号来笼络氐羌部落的史实。而向氐羌部落首领赐爵封号,以及对氐羌士兵的招募、统率均由东羌校尉负责。景元四年(263年),曹魏募集“羌胡健儿”随邓艾伐蜀,有5000多名羌胡士兵跟随邓艾,这应该与邓艾在担任东羌校尉时曾率领氐羌士兵对蜀作战有关。
控御秦州:
东羌校尉涉足陇右政治
魏晋禅代后,西晋沿置的东羌校尉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这主要体现在西晋时期秦州的设立,以及东羌校尉与秦州刺史共同管理陇右军政、民族事务等方面。
泰始五年(269年),西晋以雍州陇右五郡(陇西、天水、南安、略阳、武都)及凉州之金城郡、梁州之阴平郡置秦州,目的在于防备鲜卑叛乱。曹魏后期,邓艾曾纳鲜卑降者数万人置于雍州、凉州之间,这是河西鲜卑入居陇右之始。西晋初年,河西鲜卑频发动乱,大臣傅玄建议在陇右设立秦州,加强管理。太康元年(280年)平定河西鲜卑动乱后,河陇局势日渐稳定,于是在太康三年(282年)废秦州。
秦州被废后,各属郡还归雍、凉、梁三州。其中,陇西、南安、天水、略阳四郡还于雍州,雍州因此人口猛增。据《晋书·地理志》载,四郡并入后,雍州人口达12万余户。太康七年(286年),又有十余万匈奴人徙居雍州。迫于人口压力,雍州请求朝廷增设政区,因此在陇右复立秦州,并稳定地成为州级行政区划之一。
秦州复立后,掌管陇右氐羌的东羌校尉被纳入秦州地方职官系统,东羌校尉所领府兵也成为秦州重要的军事力量。《晋书·职官志》载,晋惠帝元康年间,“护羌校尉为凉州刺史,西戎校尉为雍州刺史”,管理各民族的校尉官与属州刺史兼领的制度由此确立。在此制度下,东羌校尉进一步涉足陇右地方政治,与秦州刺史共同管理秦州军政和民族事务。
镇抚氐羌、稳定陇右:
西晋东羌校尉的职能
西晋时期,河西鲜卑、陇右氐羌的动乱都曾威胁秦州,东羌校尉积极讨伐叛乱,维护地区稳定。虽然史籍所见的东羌校尉在征讨叛乱时多以失利、被罪征还告终,但他们的积极作为仍证明东羌校尉在协调中原王朝与陇右各民族关系、维护地区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叛乱平定之后,镇守秦州的名将一般被授以东羌校尉之职,这与其管辖秦州氐羌的职能息息相关。咸宁五年(279年),武威太守马隆率孤军三千讨平河西鲜卑叛乱。太熙元年(290年),晋廷以西平太守马隆兼领东羌校尉,命他既镇抚湟中羌人,又监管陇右氐羌,稳定了陇右形势。元康九年(299年),将军孟观讨平氐帅齐万年叛乱,威慑氐羌各部。不久,晋廷命孟观转任东羌校尉,以震慑参与叛乱的陇右氐羌,维护区域稳定。
总之,魏晋时期东羌校尉的设立与发展,既体现了中原王朝与陇右氐羌关系的冲突与调试,又反映了陇右各民族间的互动和紧密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可以说,积极的治理措施打破了区域间、民族间交流的壁垒,增强了各民族共同共通的因素,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来源:国家民委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