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不断刷新建设速度、麦后直播棉花技术取得成功

时事   2024-11-13 07:15   新疆  
兵团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不断刷新建设速度

让更多群众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11月10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新疆兵团阿拉尔医院(以下简称“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新建项目施工现场,400余名建设者争分夺秒赶工期。
2022年,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入选第四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名单;2023年,作为兵团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正式揭牌。两年多来,兵团携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以下简称“浙大邵逸夫医院”),通过高位嫁接优质医疗资源、提高软硬件建设水平等举措,进一步提升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医技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满足职工群众“家门口”高水平医疗服务需求,助力南疆区域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项目建设,提升承载能力
为大幅提升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承载能力,优化医院专科设置,更好地满足职工群众医疗需求,兵团在资金投入、用地保障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强力推动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加快发展。
2022年底,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一期项目破土动工,总投资10亿元,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计划设置床位650张。“每天调集400余名建设者加紧施工,争取这一项目早日完工投入使用。”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毛坚敏说,项目包括新建医疗综合楼、行政后勤中心、发热门诊等,预计今年11月底建成投用。
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离不开强有力的服务保障。自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兵团与浙大邵逸夫医院积极优化建设方案、精耕现场管理,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和施工方管理人员坚持一线办公,现场协调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难题,确保实现饱和施工、全线施工、全面施工;按照每天、每周、每月进度计划倒排工期,坚持每天召开施工例会,部署落实当天施工任务。
“我们上足机械、人力,想尽办法抓进度、保工期,现在工程主体结构全部封顶,机电工程施工及室内装修、外立面装修也已结束,目前项目建设已进入收官阶段。”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一期项目负责人张平告诉记者。
毛坚敏表示,项目建成投用后,将有效提高南疆兵团医疗诊治、科研、教学水平,缓解当地职工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
用好援疆人才,增强综合实力
8月1日凌晨4时,浙大邵逸夫医院11名专家飞赴一师阿拉尔市,这是继该院派出首批30位常驻专家和160余位柔性专家之后,第二批前往一师阿拉尔市开展常态化医疗帮扶的专家团队。
随着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浙大邵逸夫医院骨干专家开启了“双城”模式,一批批柔性专家的“助阵”,为兵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着力解决患者异地就医、看病难问题的重要举措我们要把最好的技术、最强的人才、最优的学科引进到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表示。
作为优质医疗资源输出医院,浙大邵逸夫医院通过品牌、管理和技术“三平移”,将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打造成临床诊治高地、人才培养高地、科研创新及转化高地、健康管理及医院管理高地,形成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核心的医疗协作网,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和横向流动。
在南疆兵团建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对均衡优质资源,增加所在地及周边区域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资源供给,改善当地医疗服务水平,解决患者看大病重病难、跨区域就医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党委书记王志强说。
在“邵医模式”的引领下,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今年前三季度,该院门急诊就医人数达38.32万人次,同比增长24.05%;住院人数达2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9.85%;完成三四级手术3100余台,同比增长13.77%;通过推行“全院一张床”管理新模式,使医院床位使用率提升至93.6%,转外就医人数同比下降33.62%。
强化责任担当,打造服务高地
“是你们给了我的孩子第二次生命……”5月22日,来自和田地区的艾力拉着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医生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此前,艾力的孩子因早产病情危重。艾力赶紧把孩子就近送到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救治。经过医生紧急抢救,艾力的孩子终于转危为安。
“我们围绕重点疾病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加快形成区域医疗服务高地,让更多患者能够就近享有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雷表示。
2023年2月16日,中国首例5G超远程机器人肝胆手术,在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成功实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心脑血管联合造影、首例室上速射频消融术……截至目前,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累计开展以5G超远程机器人手术为代表的各类新技术新项目130余项,填补疆内医疗技术空白12项。
新技术带来新成效。在新技术新项目的有力推动下,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学科发展体系逐步健全,新生儿科等8个科室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急诊科等6个科室实现从弱到强的蜕变,微创中心获批成为兵团首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目前,放眼全国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是唯一一个承担医共体建设任务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与此同时,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加快提升基层医院服务能力,积极打造“一院一品”重点特色专科,帮助团场医院建设特色专科34个;组织850余位业务骨干下沉团场医院开展带教帮扶,通过坐诊、手术指导和疑难病例讨论等形式,帮扶团场医院提升特色科室诊疗能力。今年前三季度,一师阿拉尔市医共体团场医院门急诊就医人数同比增长14.84%,门诊患者满意度达97.15%,住院患者满意度达94.95%。(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雪娇)

兵团麦后直播棉花技术取得成功

籽棉亩产突破300公斤

 “经测产,平均亩产籽棉315.3公斤。”近日,在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库尔玛乡红光村麦后直播棉花试验示范田,新疆农垦科学院组织的专家组宣布:该院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油纤饲兼用型棉花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取得重大成果,首次实现干旱区麦后直播棉花栽植成功且平均亩产籽棉突破300公斤。

新疆农垦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谢宗铭介绍,在新疆,传统植棉是春种秋收,一年只能收获一季,且麦后复种多是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如今,随着麦后直播棉花技术实现产量突破,为粮棉轮作奠定了基础,将进一步提高农田复种效益。

近年来,兵团持续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部署,加大种植制度革新力度,大胆探索粮棉轮作模式,在筑牢粮食安全“生命线”的同时,通过技术创新让职工群众的“钱袋子”更加充盈。

今年,新疆农垦科学院在三师四十五团、麦盖提县库尔玛乡等地开展麦后直播棉花试验示范。此前,麦后直播棉花在南疆地区虽多有试验,但均未获得成功。此次麦后直播棉花试验示范田平均亩产籽棉突破300公斤,标志着该项技术趋于成熟。

“试验示范田使用的棉花品种为新疆农垦科学院选育的新垦棉1号。该品种突破了早熟、高产、抗旱等性状协同改良的技术难题,冬小麦收获后植棉,次年春播棉花,棉花收获后复播冬小麦,这一两年三熟制粮棉轮作模式,可有效提高土地生产率,促进职工群众增产增收。”谢宗铭告诉记者,实行“麦棉轮作”还有助于涵养地力,缓解棉花长期连作带来的病虫害、土壤退化等农田生态问题。

“麦后直播棉花技术实现了粮棉兼顾,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职工群众增收、推进南疆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专家组组长、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抗逆栽培岗位科学家、山东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董合忠表示。

据介绍,新疆农垦科学院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制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粮棉轮作模式,在南疆各地州和各师市加大推广力度,更好地助力职工群众增产增收。(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姜蒙、通讯员刁建新)

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王钰淇

审核:钟   新


投稿邮箱:weixin@huyangnet.cn

兵团零距离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传承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在建设美丽新疆、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中展现新作为、呈现新气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