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知识背记清单

教育   2024-11-23 14:16   山东  

[文题导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题目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作者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主张实行“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写作特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从个别到一般,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最终归纳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用排比句列举历史人物,这样既给文章增强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原文译文]

1.原文展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参考译文:

舜从田地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行业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和盐的人中被选拔出来,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并被任命为官,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请到朝中(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高位。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方法使他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在国内假如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假如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文章主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陈述六个发迹于民间而被举荐的名人事例和相关道理,阐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知识表解]

1.然后知生于忧患 

古义:这以后  

今义:连词,表承接

2.所以动心忍性    

用这些来    

今义:表结果关系关联词

3.于声       

古义:表现

今义:送出,发生等

4.管夷吾举于    

古义:狱官

今义:军人

5.于人也

古义:

今义:判断动词

6.发于声,面后

了解

今义比方

1.曾益其所不能

通假字 曾:

“增”,增加。   

2.衡于虑

通假字 衡:

“横”,梗塞,不顺畅。

3.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假字 拂:

“弼”,辅弼,辅佐。

使动

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

饿其体肤

饿

使……饥饿

空乏其身

空乏

使……经受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

使……坚韧

行拂乱其所为

使……受到阻扰

动词用作状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国内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国外

1.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指被任用    

发于声

发出

2.拂  

行拂乱其所为   

违反,阻挠   

入则无法家拂士

辅佐

3.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

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

   

动作

状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国内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国外

名作

人恒过

犯错误

[内容探究]

1.文章第1段列举的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这些事例的目的又是什么?

【答案】共同点:出身卑微,经历磨炼成就一番出色的事业。

目的:用排比句列举六位由卑微至显贵的历史人物的事例,引出并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极具说服力;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气势,使论证更充分。

2.第2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答案】 第二段主要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磨炼的道理。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在国内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话?文章是如何层层推理展开论证的?

【答案】论点:忧患而死于安乐。

论证思路:开头先列举事例,提出担当重责的人才都必须先经过磨炼的观点,并由此引申,由个人推论到治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5.《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答案】座右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理由:选择这句作为座右铭是因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只有这样,个人才能成长,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6.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答案】“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而吴王夫差骄奢淫逸,狂妄自大,不思进取,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国灭。

7.文章开篇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何作用?

【答案】这六位名人都在经历了艰苦磨炼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运用举例论证,具体阐述了“磨难出人才”的道理,为论证观点“生于忧患”服务。

8.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的。

【答案】孟子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主、客观条件两个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身体、生活、行为、思想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决定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9.《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从文中举例做具体分析。

【答案】“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0.简要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文段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或从个人到国家,由正面到反面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1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去。原因:①这句话之前的内容是从正面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这句话则是从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若删去,则不能全面、充分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②这句话之前的内容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由个人到国家,使得论证更全面、更周密。

12.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事例可以印证“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而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有时会不期而至。所以生活在“順境”中的我们要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磨炼自己,让自己的性情变得坚韧起来,自立自强,勤奋进取,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只有这样,当危难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死于安乐”。

13.这篇文章阐明了什么道理?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这篇文章说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和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溺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否则,就有国破家亡的危险。

14.《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答案】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理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它启示我们一个人犯错是难免的,但犯错并不可怕,只要知错、认错,就能改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它让我学会对自己包容,也对别人宽容。

15.在孟子看来,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案】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16.你还知道那些事例可以证明是经过痛苦挫折成才的?

【答案】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创作生命交响曲;爱迪生小时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素材由语文帮老师整理于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文章主要用于助力教师成长和学生学习。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其他需要请联系下方v二维码。

约学在线
约学在线,约你一起来学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