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约翰内斯 · 博西西奥:辩证人与机器的关系,以对比超越二元论。

文摘   2024-02-24 18:43   上海  






無 以 归 尘

It Is Not Made Of Mud And Cannot Dream of Returning To Dust 



艺术家|Artist
约翰内斯·博西西奥
Johannes Bosisio

展期 | Duration
2024年1月13日 - 2024年3月31日
January 13 - March 31, 2024

学术支持|Academic Support
任越  Ren Yue
朱迪·希尔  Jodie Hill



地址|Address
中国上海莫干山路50号6号楼105
Rm 105, Bldg 6, 50 Mo Gan Shan Rd, Shanghai


艺术家约翰内斯·博西西奥在中国的首次个展《无以归尘》现正在 BROWNIE Project 画廊展出,展期至2024年3月31日。中文艺术媒体 “Maze Consulting 蜜思视界” 近日邀请约翰内斯·博西西奥分享他的创作与思考,以下内容编辑自 “Maze Consulting 思视界” 与约翰内斯·博西西奥的访谈对话。(文/言无)


Johannes Bosisio's first solo exhibition in China "It is not made of mud and cannot dream of returning to dust" is now on view at BROWNIE Project, through March 31, 2024. The Art Media "Maze Consulting" has recently invited Johannes Bosisio to share his creative practice and thoughts. The text below is edited from this interview. (Text/ Yan Wu)




01 

对比与二元论


-


当下时代语境特别强调身份(identity)的重要性与复杂性。后现代的主体被界定为是没有固定的、本质的或者永恒的身份的主体,身份变成了一个“可移动的宴席”。也就是说,身份不是一个已经在那里存在的东西,或者对它的表征只是一种二度的重现。这似乎就是约翰内斯·博⻄⻄奥(Johannes Bosisio)对自我身份的思考。从意大利南蒂罗尔(South Tyrol)的一个小山村走出来的这位艺术家,随后流转于柏林、伦敦,经历了不同地区与文化后,他试图将自己从传统的二元论中分离出来,去拥抱一种流动性。这也是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在赛博格(Cyborg)概念的思维方式能够引起他共鸣的原因。


唐娜 ·哈拉维《赛博格宣言》
Donna Haraway, Cyborg Maifesto
图片:来自网络 Image courtesy Internet




“我在南蒂罗尔的一个小山村长大,周围是宁静的自然环境,深受天主教信仰的影响,关于天堂和魔鬼与上帝的故事塑造了我的青春。这种成长经历与我后来搬到伦敦和柏林等快节奏城市的经历形成了深刻的对比,我的生活中似乎形成了一种的二元论。我既熟悉安静、狭窄的城镇生活,也熟悉大城市的喧嚣,自己在其中来回穿行。对比,也以各种形式,在我的艺术创作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不仅延伸到颜色,还包括对材料和主题的深刻认识,探索有机和无机形式之间的对比。”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约翰内斯·博西西奥
微系列 S2403
2023
布面油画和亮片
109.5  x 99 cm

Johannes Bosisio
Micro Series S2403
2023
Oil and glitter on canvas
109.5 x 99 cm



过去与现在的身份对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博西西奥的艺术创作。个人成长经历促使了博西西奥艺术身份的核心特征,这种对比与冲突的体验在他的作品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这种对比不仅仅停留作品视觉层面,也深深影响着他对人和机器关系主题的探索。在柏林的电子音乐文化中发掘,从舞池中的机械舞蹈中汲取灵感,一种融合了身体和音乐的机械体系。



“是因为我的绘画背景,在我的艺术实践中,更加深入探索对比概念的应用,特别是在我在皇家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当时,我的艺术实践涉及到各种媒介的工作,包括装置、雕塑等等,使用玻璃、金属、铝等不同材料去创作,每一种材料都有自己独特的质感。通过对材料的广泛探索获得的知识后来又回到了我的绘画中。这种方式促使我尝试去创造一种视觉语言,全面并复杂地发挥着对比的概念,探索颜色和纹理的动态相互作用,以唤起多维度和视觉上美的体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约翰内斯·博西西奥
缺系列S2401
2023
布面油画和醇酸树脂
199 x 136.4cm

Johannes Bosisio
Lack Series S2401
2023
Oil and alkyd resin on canvas
199 x 136.4cm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约翰内斯·博西西奥

缺系列S2402

2023

布面油画和醇酸树脂和沙子

119  x 90 cm


Johannes Bosisio

Lack Series S2401

2023

Oil and alkyd resin and sand on canvas

119  x 90cm




“唐娜·哈拉维是一位我很敬佩的理论家。她以赛博格的概念超越二元论,这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在创作中打破二元论的方式。我只是换一种角度或者提供一种观点,而不是对本质上的好或坏采取立场。在一种非此非彼的领域,我试图寻找模棱两可中的微妙之处。通过这种方式,我邀请观众重新考虑他们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并通过我的艺术创作来看待事物的复杂性和相互联系,而不是严格的分类。”



博西西奥认为人类与机器关系是辩证的,这意味着这是一个不断变化和进化的过程。他围绕着这样一种概念,即人类和机器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相互关联的,不断相互影响和变化,形成了一种新的共生关系。这正是唐娜·哈拉维的赛博格概念所强调的,赛博格不仅是机械化的人体,更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动态趋势。博西西奥通过他的艺术实践将这一概念具象化,挑战了传统的界限,创造了有机体与技术融合的可能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约翰内斯·博西西奥
缺系列S2403
2023
布面油画
225.4 x 165.5cm

Johannes Bosisio
Lack Series S2403
2023
Oil on canvas
225.4 x 165.5cm






02 

赛博格:无以归尘


-


对比与超越二元论一直是博西西奥的重点。就在刚开幕的中国首个展览“无以归尘”中,博西西奥呈现了创作于2023年的一批新画,“超静态”的“事故现场”以一种另类的美学引人注目。环顾展览现场,不难看出,艺术家从个人记忆和真实物品中汲取灵感,并解构最初的图像,并赋予它一种新的形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约翰内斯·博西西奥
靜物系列S2402
2023
板上油画和沙子
39 x 29.4cm

Johannes Bosisio
Still Life Series S2402
2023
Oil and sand on canvas
39 x 29.4cm




“这些并不是对“事故”的赤裸裸描绘,而是对从中损坏的汽车零件和金属材料进行了不同的探索,金属与光的相互作用,色彩的反差和撞击中形成的各种形状等等。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发现这些残骸中独特的美。通过将破碎的碎片与不同的颜色并置,可辨别和突出碰撞后果中意想不到的吸引力,将其转化为对形状,颜色和材料的视觉探索,邀请观众重新考虑他们对这些灾难性时刻的看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约翰内斯·博西西奥个展《无以归尘》展览现场,2024,BROWNIE Project, 中国上海

ⓒ BROWNIE Project Gallery



这些“灾难时刻”,尤其是碰撞后物体形状的变化,为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共生关系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的可能性。尽管机械物体或其中的一部分可能在艺术家的画布上被模糊地解构,但他的技术提供了一种非常动态的图像,试图去确立另一种意义的概念。博西西奥的绘画实践通过还原和扭曲的概念创造了由不同视角的多个片段呈现的新主题。



“它们偏离了最初的结构,呈现出一种更有活力的、几乎是身体的性质。这些变化的形式唤起了一种相互联系的感觉。好像它们不再只是机器,可以是类似于不同的身体部位。这次通过“灾难镜头“的探索,去隐喻人类与机器之间关系的演变和交织的本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约翰内斯·博西西奥个展《无以归尘》展览现场,2024,BROWNIE Project 

ⓒ BROWNIE Project Gallery



更广泛意义地讲,汽车工业作为科学成就和人类理性的象征,博西西奥将其在冲突与撞击而致的毁灭之下,似乎在寻找一种解放。这种解放并非简单地是毁灭的结果,而是一场引人思考的冲突后的重新定义,以及人类与技术之间关系的重新审视。



“J. G. 巴拉德1973年的小说《超速性追缉》也十分吸引我,汽车成为了欲望的对象,却导致其角色的消亡,深入探讨了科技对人类体验的改变。我很欣赏巴拉德探索技术对人类心理影响的方法。这种独特的视角为我自己在艺术作品中对人与机器之间关系的探索增添了深度,使我能够从虚构的叙事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转化为一种视觉语言,研究人类与技术之间不断发展的动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约翰内斯·博西西奥个展《无以归尘》展览现场,2024,BROWNIE Project

ⓒ BROWNIE Project Gallery



在他的艺术作品中,不同系列的重点各不相同。有些系列主要关注身体方面,有些则更深入技术领域,而有些则将这两种元素无缝地交织在一起。变幻的视觉图形以矛盾的相互作用允许多种解释和可能性。色彩丰富、形式密集,即可以独立运作,但仍然能够显著地共存和相互沟通。通过对有机元素与无机元素的不同解构与融合,展现固有对比的各种细微差别。





03

艺术途径


-


对比,或许可以创造第三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博西西奥将其概念带入创作中,以色彩、材料、主题,探讨人类与机器的辩证关系,并通过“灾难时刻”提供了别开生面的共生视角。其赛博格概念引入唐娜·哈拉维的思想,以有机身体与技术融合,探寻乌托邦隐喻,超越二元论。以个人的意象与抽象领域相结合,展示在幻觉和现实之间保持平衡的图像来触发观众的感知,以解构模糊固有的物体与思想。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约翰内斯·博西西奥
肖像系列S2402
2023
板上油画
41.3 x 27.7cm

Johannes Bosisio
Portrait Series S2402
2023
Oil and sand on canvas
41.3 x 27.7cm



在采访中,他提到了在艺术探索的初始阶段,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畸形或病态的人物形象对他的影响深远。博西西奥洞悉画作之中,超越了身体,观察肖像背后的内心情感和灵魂表达。包括在19岁的成长时期,博西西奥处于柏林充满活力的亚文化中的自由和多样性之中,城市中各类亚文化的表现方式,也成为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博西西奥还透露了自己未来的计划,声称将继续扩展微系列(Micro Series),并将绘画和装置相结合。还有提及Mark Fisher创作的《The Weird and the Eerie》,该书将成为他下一个项目研究的一部分。对于第二次来到中国的博西西奥来说,他也期待着在中国的艺术合作前景和未来项目中更多的潜力。




04

怪话分享


-



"当我 16 岁的时候,我第一次听到这张专辑,当时我在柏林的一家唱片店。这是我第一次被另类音乐深深感动。尼古拉斯·贾尔当时对我的艺术探索至关重要,因为他的音乐是寻找我自己的艺术语言的一部分。"



Nicolas Jaar --- Space Is Only Noise If You Can See 





"这本书是我正在进行的进一步项目研究的一部分。敬请关注!"



Mark Fisher: The Weird and the Eerie





"这是我最喜欢的花,经常出现在我的作品中。对我来说,它象征着二元论。它的深紫色颜色迷人而美丽,但它的刺却可怕而危险。它代表着对奇异和不可思议的迷恋。"



Thistle 一种蓟类植物








约翰内斯·博西西奥

Johannes Bosisio


约翰内斯·博西西奥1994年生于意大利卡瓦莱塞,现居伦敦。他的创作实践涵盖绘画和雕塑装置,作品通过描绘与技术无机体相融合的有机体来构建两者之间的变形与混合情境,及其所投射出的对于自由、欲望的最终想象。博西西奥将光滑闪亮的金属镀铬材料表面转变成破裂的、粗粝的、也更有生命原始冲动的形态,以重新思考我们与技术的依存关系,及其对人类生存和个体身份所产生的影响。受到作家唐娜·哈拉维和安迪·克拉克的影响,博西西奥的艺术创作质询人与技术、人与机器间的传统分界,并以将两者相融合的多元形式来创造新的可能。


博西西奥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展出,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观念赢得了赞誉。近期主要个展包括:“无以归尘”, BROWNIE Project 画廊(上海, 2024); “欢迎来到我的忧郁(与金相佑的双人展)”, 斯帕玛奇画廊 (东京, 2023);“灵魂来自物体来自灵魂来自物体来自灵魂”, ZÉRUÌ Gallery (伦敦, 2022);“锋利 混合 碰撞”, Doris Ghetta 画廊 (奥蒂塞伊, 2022);“混合”, Project room Cineast (柏林, 2018)。近期主要群展包括: “另一面曾是”, Guts Gallery Projects (伦敦, 2023);“载玻片”, 万一空间 (深圳, 2023);“我的母亲曾是一台电脑”, Indigo+Madder Gallery (伦敦, 2022); “群展”, 104 Gallery (东京, 2021);“租赁第一辑”, Project room Autohaus (卡塞尔, 2021);“这是一件好事”, Judith Andrae Gallery (波恩, 2021)。近期奖学金和驻留包括:柏林 Artist Inside 奖学金(柏林, 2021)、Spazio Speciale 驻留项目(巴勒莫, 2019)。他曾在柏林白湖艺术学院(2014-2019)和皇家艺术与设计学院学习纯艺绘画(2020-2022)。


Johannes Bosisio (b. 1994) is an Italian-born artist based in London whose practice spans painting and sculptural installation. His work celebrates transformation, freedom, desire, and hybridization by depicting organic bodies fused with technological prostheses. Through his use of once-smooth and shiny chrome surfaces that are now scratched, rough, and alive, Bosisio reconsiders our relationship with technology and its impact on our lives and identities. His approach is informed by the work of authors Donna Haraway and Andy Clark, and his art challenges traditional boundaries and creates new possibilities by merging organic and technological forms.

Bosisio has exhibited his work internationally and has garnered critical acclaim for his unique style and perspective. His recent solo exhibitions include It is not made of mud and cannot dream of returning to dust, BROWNIE Project (Shanghai, 2024); (Duo-show w/ Sang Woo Kim) Welcome to my Melancholy, Supermarkt Gallery (Tokyo,2023), Souls from Objects from Souls from Objects From Souls, Zerui Gallery (London, 2022); SHARP HYBRID CRASH, Doris Ghetta Gallery (St. Ulrich, 2022); Hybrids, Project room Cineast (Berlin, 2018). His recent group exhibitions include on the flip side was Guts Gallery Projects (London,2023); Slides Trio Exhibition, W.ONESPACE (Shenzhen, 2023); Detox Retox, Kali Gallery (Lucerne,2022); MY MOTHER WAS A COMPUTER, Indigo+Madder Gallery (London, 2022); Groupshow, 104 Gallery (Tokyo, 2021); LEASING VOL.1, Project room Autohaus (Kassel, 2021); Und das Ist auch gut so, Judith Andrae Gallery (Bonn, 2021). Recent scholarships and residencies include: Artist Inside scholarship (Berlin, 2021) and Spazio Speciale residency Program (Palermo, 2019). He studied DIPLOMA Fine Art Painting at Weissensee School of Art Berlin (2014-2019) and MA Fine Art Painting at the Royal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2020-2022). 










BROWNIE Project Gallery
BROWNIE Project 画廊的核心600平空间位于中国上海M50艺术园区,支持与推广在观念和创作方式上具有开创性的当代艺术家,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与策展人、机构、藏家及跨界品牌积极合作,开启更多能够突破经验的艺术可能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