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更多精彩抢先看
中日关系,这对亚洲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最近又有了新变化。日本提出了两个长期以来的诉求,而中国竟然在几天前“破天荒”地答应了。要知道,中日之间的历史恩怨从没断过,钓鱼岛争端、历史问题、经济竞争……这些年两国关系一直不冷不热,甚至一度降到冰点。
这次中国不仅恢复了对日本的免签政策,还答应拆除钓鱼岛附近的浮标。消息一出,瞬间引发热议。有人说这是中日关系的“破冰之举”,也有人觉得日本得了便宜还卖乖。中国的这波操作意味着什么?日本又是如何回应的?更重要的是,这次“点头”的背后,到底释放了什么信号?今天就带大家理一理这背后的门道。
说到中日关系,那可不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事。这两国的恩恩怨怨,得追溯到百年前。甲午战争、日本侵华、中日建交,这段历史就像一部复杂的连续剧。而近几十年来,虽然两国已经实现了经济合作,但政治上却始终隔着一层“窗户纸”。
尤其是钓鱼岛问题,把双方的矛盾推到了台面上。每次提到中日关系,很多人脑海里都会跳出一个词——“对立”。不过,这次中国的两大举措却让人有点意外。
先来说说免签政策。
大家都知道,2020年那场席卷全球的疫情让各国的出入境政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从那时起暂停了对多个国家的免签政策,其中就包括日本。
这几年,日本政府和商界一直在呼吁中国恢复免签,对他们这不仅仅是方便旅游,更重要的是促进两国的经济和人文交流。毕竟,中日之间的经贸往来非常密切,尤其是日本的旅游业,离不开中国游客的支持。
就在11月,中国宣布从2024年11月30日开始恢复对日本等9个国家的免签政策,其中包括一些欧洲国家,比如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恢复免签的国家名单里,日本是唯一的亚洲国家。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这次免签政策不只是恢复以前的15天停留时间,而是直接延长到了30天,还增加了“交流访问”的新理由。这意味着,日本早就盼着的免签政策终于落地了。
为什么中国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恢复免签呢?有分析指出,这可能和最近中日高层频繁互动有关。就在11月,中日之间进行了至少四场高层会谈。
而且,在秘鲁举行的APEC峰会上,日本首相石破茂还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会晤,这次会晤显然为两国关系的回暖打下了基础。免签政策的恢复,可以说是中国递出的“橄榄枝”,也是对日本长期诉求的一种回应。
再来说说拆除浮标这件事。
如果说免签政策是“面子”,那么浮标的拆除就是“里子”了。众所周知,钓鱼岛问题一直是中日之间最敏感的议题之一。
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一点没有任何争议,但日本却长期对这片海域虎视眈眈。早些年,为了强化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中国在该海域布设了一些浮标。这些浮标不仅有助于监测周边海域的情况,同时也向外界宣示了主权。
不过,这些浮标一直让日本“如鲠在喉”。多年来,日本政府多次要求中国拆除这些浮标,但中国都没有答应。最近中国突然决定拆除浮标,这无疑是一个重大信号。有人认为,这一决定是为了给中日关系“降温”,展现改善关系的诚意。
但中国也明确表示,钓鱼岛的主权问题没有商量余地,如果日本在此期间有什么“幺蛾子”,中国一定会采取反制措施。
事实上,中日关系的这波回暖,和日本国内的政治局势也有很大关系。石破茂虽然刚刚当选首相,但他的日子并不好过。最新民调显示,他的内阁支持率只有28.7%,这对一个新首相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为了稳住局面,他需要在外交上有所突破。而中国显然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对象。石破茂在APEC会议上明确表示,日本无意与中国“脱钩”,还特别强调了中日经济合作的重要性。这些话虽然听起来有些“客气”,但也说明他是想通过改善中日关系,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石破茂在日本政坛一直被认为是“本土派”。他虽然认同美日同盟的重要性,但更希望日本能够在外交上有更多的主动权。他曾提出让日本自卫队进驻美国的想法,这在日本国内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而如今,美国总统换成了特朗普,美日同盟未来的走向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石破茂选择优先改善中日关系,显然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中日关系的改善并不会一帆风顺。历史问题、地缘政治分歧,这些“老大难”问题依然摆在那里。回想当初岸田文雄上台时,很多人也对中日关系抱有期待,但最后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中日之间的矛盾早已根深蒂固,短时间内很难彻底解决。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两国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中日都是全球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合作共赢才是正确的选择。
从免签政策到浮标拆除,中国这次释放出的信号非常清晰:对话与合作才是未来的主旋律。而对于日本如何兑现对华承诺,展现出真正的诚意,才是接下来的关键。
结语
中日关系,这对“老邻居”之间的恩怨情仇,注定不会轻易画上句号。但这次中国的两大举措,确实让人看到了改善关系的希望。无论是恢复免签,还是拆除浮标,都是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中国愿意对话,也愿意合作。
但“一个巴掌拍不响”,关系的改善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希望日本能够珍惜这次机会,用实际行动来回应中国的善意,而不是玩什么“口惠而实不至”的把戏。
我们在期待中日关系向好发展的也要保持一份清醒。毕竟,历史的教训还历历在目。未来的中日关系会走向何方,时间会给我们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有对话和沟通,才能真正化解分歧,让两国在合作中找到更多的共赢点。这次的“破冰”,或许只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