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类终极目标,还是炒个蛋?”

学术   2024-11-13 19:00   浙江  


当你在厨房准备早饭时,面对那颗鸡蛋,你会不会忽然冒出一个问题:人类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想想看,我们这些每天挣扎在生活琐事中的小小凡人,难道真的存在一个高大上的“终极目标”吗?或者说,我们所有人正像这颗蛋一样,只不过是时间长河中的一个匆匆过客,最终沦为历史煎锅中的一片蛋饼?


其实,“人类终极目标”这个话题在哲学史上引发过无数次激烈的讨论和思考。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这些大咖们都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有趣的是,没有一个答案能让所有人满意。这就像炒鸡蛋,有人喜欢糖醋味,有人偏爱盐焗味。不同的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如同调味料,丰富了人类对终极目标的理解。


从亚里士多德的角度来看,他觉得人类的终极目标是“幸福”,或者说是“幸福生活的实现”,用一个更高大上的词叫“美德生活”。他认为,人活着就是要追求内心的满足和道德的完善,通过发展自身的能力、发挥理性的力量来达到这种状态。这样听起来好像人类的终极目标就是成为“贤者”,天天冥思苦想着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最后得出一个让自己内心和谐的结果。简而言之,亚里士多德的鸡蛋就是要炒出一盘“德行蛋”,要煎到恰到好处,不生不焦,刚刚完美。


然而,到了康德这里,事情变得复杂了。康德告诉你:“不是随便炒个蛋就行的,你得按照道德法则来操作!”康德的思想更像一张严苛的食谱,告诉你必须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实现目标。康德强调人类的目标在于“义务”,也就是遵循道德法则。他觉得,我们作为理性的存在者,应该追求一个“至善”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仅是道德的完美,还包括幸福的实现。但有趣的是,康德觉得人类本身永远达不到这个目标,它更像是一种激励我们不断向前的“理想”。康德的“终极目标”听起来有点像你在厨房里不停翻炒鸡蛋,却永远找不到那个“最佳火候”的时刻,但这种寻找的过程本身就具有意义。


到了尼采这里,问题则完全被重新解构了。尼采直接说:“幸福?美德?扔掉这些鸡毛蒜皮的概念吧!人类的终极目标是超越自我,成为‘超人’!”尼采的“超人”理论强调的是个人的意志力量,他不相信有一个预设好的目标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实现。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创造属于自己的目标,通过不断的自我挑战和突破,超越所有束缚我们的东西。就像炒鸡蛋一样,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做法,你完全可以来一场“蛋的革命”,打破鸡蛋,重新定义什么是美味,甚至不炒了,生吃!尼采让我们意识到,人生没有什么固定的答案,所谓的“终极目标”,更多时候是由你自己去定义的。


听到这里,你可能有点晕了。到底是要追求美德、遵循道德法则,还是甩掉一切束缚,活出自我?这三位哲学家的鸡蛋论各有各的道理,但有没有一种统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呢?说实话,还真没有。如果有的话,哲学也就不会那么迷人了。


不过,现代社会的人们似乎更喜欢一种“务实主义”的回答。很多人认为,我们的终极目标并不在某个遥不可及的地方,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找到意义。比方说,你早上挣扎着起床,去上班、写邮件、接电话,晚上刷剧、打游戏、发朋友圈,这些琐碎的事情本身也许就是某种目标的实现。毕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无需苛求自己成为亚里士多德、康德或尼采笔下的理想角色。


其实,生活本身可能就是那个“终极目标”,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活好每一天,享受每一餐,不管它是蛋炒饭还是煎鸡蛋。你也可以选择追求幸福,或者发展美德,亦或像尼采那样努力突破自己,成为更强大的版本。但无论选择什么,关键是要有意识地活着,不让自己变成一只被生活煎得两面焦黄的“无聊蛋”。


再退一步讲,或许终极目标并不那么重要。也许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我们如何面对那些无法解答的问题,如何在思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就像那颗鸡蛋一样,炒成什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炒蛋的过程中是否享受了这一刻。享受过程,或许就是人类最接近终极目标的时刻了。


所以,下次在厨房里看着鸡蛋发呆时,别急着找答案。也许你只是饿了,而终极目标可能只是一顿美味的早餐。


如果该文对您有帮助,希望帮忙点击右下角在看,分享给更多的朋友,感谢支持!

521哲学
这里是哲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从柏拉图的理型论到孔子的仁爱思想,我们带你探索哲学的奥秘。每日更新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简史、马克思主义、黑格尔辩证法、形而上学、存在主义、认识论等热门话题,让你在碎片化时间中,品味智慧的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