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
2万名跑者将齐聚莆田
共赴豆讯·木兰溪杯2024莆田马拉松之约
为了给参赛跑友营造良好的赛道氛围
跑友们可近距离感受
灵秀莆田的文化底蕴和人文魅力
组委会在赛道沿途精心策划了一系列
具有莆田地方特色的氛围表演
让跑友踏出的每一步都充满惊喜与温暖
莆仙戏(旧称“兴化杂剧”“兴化戏” ),福建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现存古老剧种之一。莆仙戏,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 ,现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莆仙十音八乐既是莆田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民间说唱曲种,又是器乐演奏的乐种 。“十音”又称“十番”,是一种器乐、声乐和表演的综合艺术,用十种乐器合奏而得名。“八乐”是一种较古老的民间俗乐,以“十音”为基础,加进唢呐和锣、鼓、钹等打击乐,除了打击乐器外,另配有八人组成的管弦乐器伴奏队,故称“八乐”。2014年,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申报的莆仙十音八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石镇沟边村的《莆田九鲤灯舞》是莆田市民间舞蹈中一枝独特的奇葩,舞蹈语言丰富,所使用的道具和舞蹈表演形式全国少有。它源于唐代“百戏”,亦称“教乐”,是一种“俳优歌舞杂奏”的丰富多彩杂剧和歌舞表演形式,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2005年10月,《莆田九鲤灯舞》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镇海街道长寿社的《舞龙弄九鲤》源于唐,盛于明清,是一种流传莆田地区有千余年历史的民间舞蹈,它节奏明快、粗犷豪放,是一种深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艺术表演形式。其表演程式是把龙的首、尾、身各节和九鲤相互交融,在大鼓吹等的伴奏下,与莲花灯舞、扇舞等莆田民间舞蹈共舞。每逢元宵佳节或重大庆典,长寿社皆进行《舞龙弄九鲤》的表演,以祈求全年平安吉祥,财运亨通,福寿延绵,子孙昌盛发达。
在历史的长河中,莆田龙狮文化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承载着深厚的传承与记忆。舞狮,这一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在莆田有着特殊的地位。与时代相伴而行,在每一次精彩的龙狮表演中,都彰显着深厚的文化意味,成为莆田人民心中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也让更多的人领略到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的迷人风采。
竹竿舞又称“跳竹竿”,黎语意为“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是人在两竹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的一种游戏娱乐活动,祈求消灾避邪、五谷丰收。2006年,竹竿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南少林寺,前身为“林泉院”,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是南拳的发源地,佛教中禅宗的代表性寺院之一,中国宝贵的佛教禅宗文化遗产。
莆田车鼓,福建省莆田市喜庆节日常见的传统民俗文艺表演形式之一。敲击法因地区不同而不同。表演者打着“咚咚齐咚——圈”“咚咚齐咚咚——圈”的调子,走村串户,甚至绕过田间大道,为节日增添热烈欢乐的气氛,也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目前,莆田车鼓已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阳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源于唐宋、兴于明清,从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登庚辰科进士第开始,四百年间,东阳村一个家族诞生了11名进士,28名举人,18名贡生,太学生88名。科甲联芳,出现“三世五进士”、“祖孙、父子、兄弟、叔侄进士”等科举盛况。该村是首批省级传统村落,东阳村古民居建筑群被评为莆田市第二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孔雀舞蹈队自2014年组成,是莆田早期妈祖义工艺术团队,参加市老干部局以及其它大型文艺演出,在荔城区广场舞比赛等活动中荣获一、二等奖荣誉,该艺术团队秉持以优秀品质的作品回报社会,在社区以及各个领域留下极佳印象。
佳木斯快乐舞步健身操是融合了体育、舞蹈、健美操等多种运动形式,融入流行歌曲等现代时尚元素、追求人体健康与美的运动项目,是由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退休干部于继承发明的一套健身体操。它是一种行进间的有氧健身操,特别适合于中老年人演练。2008年一推出,就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普及性极强。
广场舞是舞蹈艺术中最庞大的系统,因多在广场聚集而得名,融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以集体舞为主要表演形式,以健身为主要目的。它起源于社会生活,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舞蹈,是专属于人民群众的舞蹈,几十年来,广场舞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扎根于社会群众的生活中。
当非遗魅力碰撞运动之美
多元融合、热情洋溢的文艺演出节目
将为跑友们呈现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12月29日,我们不见不散!
来源:莆田木兰溪马拉松 编辑:涂泓、王家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