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地震学 | 地震激发艺术,艺术震撼世界(1)

文摘   2024-11-12 11:21   安徽  

qu

wei

di

zhen

xue

中国地震学会—地球科学科普栏目

地震科普—地震激发艺术,艺术震撼世界





看天上的星星尽显光辉

赏地下的河水肆意奔流




2、地震激发艺术,艺术震撼世界

2.1  庞贝的地震与火山

2.2  世界名画问世(上)



这是俄罗斯画坛的旭日

—普希金(俄)

陈列在圣彼得堡的国立俄罗斯博物馆的世界名画——《庞贝的末日》,是地震学家和艺术家必知必看的伟大作品。1968 年,苏联特意为这幅地震油画140 周年发行了纪念邮票(图2-1)。

受到公元79 年古罗马地震现场开挖的启发,激励了俄国学院派代表布留洛夫(Bryullov) 于1828—1833 年创作了这幅作品。画家通过对火山喷发、掩埋庞贝、民众抗击的描述,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团结的力量、母爱的伟大、人性的崇高,鲜活而科学地展现了地震的种种现象。百年间一直享有“不凡的史诗”之美誉,震撼着世界。

此后, 不少有关地震的优秀作品纷纷落笔于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地震艺术已经成为一种崇尚科学、提高文化素质的有利武器。


图2-1 《庞贝的末日》展出和纪念邮票


2.1 庞贝的地震与火山



1 世纪的古罗马,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公元62 年2 月5 日,那不勒斯和庞贝地区发生过一次大地震,残破的庞贝古城(Pompeii)甚至一度被罗马皇帝放弃,尽管当时它已经是仅次于罗马的第二大城市。经十余年的重建之后,才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但庞贝城很快又遭到厄运,宛如古城的一处涂鸦所写: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永恒

79年8月4日之前,地震突然频繁地发生,持续了一周。不过习以为常的罗马和庞贝居民并不在意这等小事,继续他们无忧无虑的奢华生活,港湾的交易市场如火如荼,角斗场的呼啸、呐喊一刻不曾停息。

79年8月24日的前两天,那不勒斯沿岸的地下水道突然断流,强烈的硫黄气味散发出来,呛人肺腑。24日的一次小地震后,蛰伏了1500 年的维苏威火山在下午1点突然爆发(图2-2),火山的喷发共有6次,前两次掩埋了邻近的赫库兰尼姆等3个城镇,第3次喷发波及8km外的庞贝城北。熔岩和气体形成了高约15km的喷发柱,又随着喷发物的冷却和凝固,形成布满孔洞的小浮石如雨点般落下。时速高达200km 的碎石铺天盖地笼罩整个庞贝,人们纷纷逃难,城中的2万多人大部分逃出(图2-3)。

图2-2 地震引发维苏威火山喷

图2-3 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L J Desprez)

8月25日7时30分再次地震,导致火山的第4次、第5次、第6次喷发。温度高达100~400℃的毒性气体和火山灰包裹了所有生灵,熔岩在几分钟内掩埋了全城并扩展到海边,火山灰的厚度增大到3m 以上( 图2-4) …… 一夜间, 闻名遐迩的庞贝古城被厚达7m的火山灰掩埋,2000多人遇难。末日般的灾难仅有18个小时。


图2-4 维苏威火山的熔岩流和火山灰

在对岸20km远的米塞纳镇,年仅17岁的小普林尼(Pliny theYounger)目睹了灾难的全过程,6年后留下了人类历史上关于火山喷发的最早记述:

一大片雪松形状的乌云突然出现在地平线上, 巨大的火焰熊熊地燃烧起来。由于天空变得一片黑暗,火焰显得格外耀眼。地震不断,我们都不敢出去,因为那燃烧着的火山碎石正像冰雹一样从天上猛砸下来……

罗马帝国曾派出了舰船救援。小普林尼的父亲普林尼(27—79年)是罗马博物学家,也随船前往救援(图2-5)。不幸的是,大多救援者都罹难于火山毒气中。

随着地狱之火慢慢熄灭,厚厚火山灰和碎石掩埋了这里的一切生灵,唯有死一般的寂静残留在无边的大地上。

庞贝,最终尘封于1600年的时空里,一直无人知晓……


图2-5 船员投入震灾的救援


2.2 世界名画问世(上)


◆ 巨作背景

《庞贝的末日》的作者是俄罗斯的布留洛夫(Karl Bryullov,1799—1852,图2-6)。在画家父亲的艺术熏陶下,他10岁在美术少儿班学画,后入皇家美术学院,1822年赴意大利深造,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成就的深刻影响,继承和发展了古典主义美学的创作。

就在他学习期间,意大利发生一件大事:庞贝遗址被发现!

庞贝原来只是意大利传说中的一座古城,若明若暗于历史长河中。小普林尼的记载太诡异, 长期无人相信其真实性。


图2-6 布留洛夫1848年的自画像

文艺复兴时期因为开辟地下水道,需要引沙诺河水, 一位农民曾在1599年偶然发现了一段带有雕刻痕迹的古墙和色情壁画;1707 年在维苏威山脚下发现了三尊女士雕像;1738年发掘出被火山掩埋的赫库兰尼姆古城;1748年春,惊人地发现了许多珍贵雕像、古代艺术品、钱币以及人体遗骸;1763年,发掘出一块刻有POMPEO(意大利文“庞贝”)字样的石块,人们终于意识到小普林尼记载是真实的!

1789年, 拿破仑一度将庞贝纳入法国领地,组织了500 人的队伍进行挖掘,逐渐显出遗址的面目(图2-7)。


图2-7 意大利发现庞贝古城遗址

1827年,布留洛夫赶赴庞贝挖掘现场,亲眼见到古罗马文化展现出的金碧辉煌,小普林尼的血泪记述又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灵,激发起无穷的创作热情和浪漫情怀。回到罗马不久,布留洛夫便在1828—1829年创作出《庞贝的末日》第一稿草图和第二画稿(图2-8和图2-9)。闻名于世的定稿是在1833年完成的,属于第五稿。

图2-8 以庞贝街道为背景的草稿(1828)

图2-9 浅着色的第二稿(1829)



◆ 作品欣赏

《庞贝的末日》于1834年首展于米兰(图2-10),震惊画坛,成为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作、美术史上的一大划时代的凯旋创作。

普希金称之为“俄罗斯画坛的旭日”;

果戈理称之为“属于我们世纪的最完美的作品”。


图2-10 庞贝的末日(布留洛夫,1833)

作者通过对“末日”这种惊心动魄的描绘,揭示了人类在天灾降临时所表现出的道德品质——互助和关怀。在火山喷发和地震隆隆声响中,灼热烟灰从天而降,大厦断裂无所不在,人喊马嘶怒向天庭,生灵向着死亡发出最后的抗争。儿童紧抱父母的身躯在避难,壮士奋力抢救老弱妇孺,男人展臂掩护娇小的妻子,母亲用胸怀保护着稚嫩的孩子,青年合力支撑起桌椅来护卫,女士们抢救着有限的家珍细软,远处一位瘫痪的主人期待救助……这里没有主角和配角,都是抗御灾难的斗士、历史的参与者。在强烈的明暗反差、黑红对比和雷鸣电闪中,面对自然灾害对人类文明的摧残,人们几乎是从画里向着画外拼命地抗争,奋力地挣扎、咆哮、呐喊……

他们的彼时,很可能就是我们的此刻,沸腾的血液奔流到一起,时空的差距不复存在。画作左侧的最后一排有一位青年男子,他头顶着颜料盒和绘画工具,是作者的自画像。布留洛夫用古典浪漫主义和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古罗马人抗击灾难的悲壮历史,深深打动了每一个观众,撞击着颗颗善良的心灵。

画作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团结的力量、母爱的伟大、人性的崇高,运用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美术手法留下了不朽作品。百余年间,深受各国人民喜爱。




图文来源:《趣味地震学》


-END-


蚌埠市应急管理局
负责发布蚌埠市应急管理方面的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