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演为媒,搭建创投对接平台;“链”接朋友,携手共赢美好未来。
12月5日、6日,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一城一策”路演(重庆涪陵站)暨“四链”融合创投活动在涪陵举行。国内产业、金融等行业领域300余名企业家、专家、学者交流互动,迸出智慧火花,引入源头活水,共同探索发展“四链”融合新模式、新路径,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劲动能。
新时代新征程,涪陵这座工业大区、制造强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促进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贯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突出产业链“核心载体”
推动产业集群持续壮大
所有生产线同时开工,每20秒生产的氨纶丝可以绕地球一圈;自主研发的己二腈技术,打破了国内尼龙66生产企业所需己二腈的进口依赖;全国市场上每10双聚氨酯原液生产的PU鞋底,有6双原料都来自这个产业园…….在白涛工业园区重庆华峰新材料产业园找到了涪陵先进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链式发展答案。
自2010年中国500强企业华峰集团在白涛工业园区开始投资建设重庆华峰新材料产业园以来,重庆华峰已连续启动建设项目21期,累计投资超200亿元。经过多年的发展,重庆华峰已建立起聚氨酯、聚酰胺等新材料产业链,囊括全球最大的己二酸生产企业、全球单体最大的氨纶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聚氨酯原液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聚氨酯树脂生产基地四个“世界第一”。
“企业将借助资金链的内外部优势重点推动企业创新链、人才链协同建设,驱动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大踏步发展。”重庆华峰化工常务副总经理苗迎彬说,接下来,重庆华峰将进一步巩固和壮大现有的产业集群优势,向上游重点建设华峰年产138万吨功能性新材料一体化产业链项目等,在科创端重点建设中试基地等一系列成果转化项目,并大力招引培育高端人才,为未来的产业链发展赋能。
先进材料产业的崛起是涪陵区围绕全市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构建“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一个生动缩影。涪陵坚持“工业大区、制造强区”不动摇,把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突出位置,连续三年迭代实施“1+5+4”工业发展行动,因地制宜构建“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全力打造千亿产业、培育千亿企业、夯实千亿园区,加速挺起制造业脊梁。
企业发展是产业兴盛的重要支撑。目前,涪陵9大产业集群集聚规上工业企业338户,现有百亿级企业6户、“双百”企业31户、区级工业双十强企业20户(工业综合十强企业、工业成长型十强企业),已培育上市企业6家,继去年美心翼申上市后,新铝时代成为今年全市首家上市企业。
今年1-10月,涪陵区规上工业产值2215亿元、全市第三,材料产业产值1180亿元、保持全市第一。新培育制造业领军链主企业9户、制造业链核链创企业4户,数量分别居全市第一、第二。新增专精特新企业48户、瞪羚企业6户。攀华板材、万达薄板入选2024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9户企业入选2024重庆企业百强,12户企业入选2024重庆制造业企业100强。三爱海陵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药太极涪陵制药厂获得2024全国质量标杆奖。
握指成拳力道大。涪陵区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3个,涪陵高新区(涪陵综保区)和白涛工业园区两大千亿级园区发挥各自优势,错位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围绕材料、汽车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消费品、清洁能源、电子信息6大支柱产业,锻造长板、补齐短板,瞄准瓶颈延链补链强链,汇聚起产业转型升级的澎湃动能。如今,涪陵的先进材料产业成为全市第一个千亿级材料产业集群,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2024年度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前不久,涪陵工业园区晋升为国家级经开区,央渝同行(涪陵)发展对接活动暨央企渝企民企外企涪陵行活动集中签约67个项目,进一步推动涪陵的大中小企业聚链成群、优势互补,助力产业链“筋强骨壮”。
发挥创新链“重要动力”
推动科创水平持续提升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涪陵这片开放创新的沃土上,创新体系逐渐完善,科创要素加快汇聚,创新主体培育不断攀新,创新氛围更加浓厚,一幅科技飞速革新的产业新图景正徐徐铺开。
“这是我们刚刚升级的第三代自动化生产线,融入AI智能监测设备后,产品成品率由过去的90%提升至99%。”在白涛工业园区重庆新联峰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公司董事长张朝谢看着一个个外观整齐、光滑的产品满意地说。
作为重庆华峰重要下游氨纶纸管供货商的重庆新联峰,它的创新提升直接带动了以重庆华峰为龙头的涪陵新材料产业升级。在涪陵,像重庆新联峰一样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链升级的例子不胜枚举,每天上演着推陈出新、创新创造的故事,不断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结合,推动产业“加速跑”。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涪陵区围绕全市“416”科技创新布局,持续深化“1238”产业科创体系建设,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始终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速转化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转移开放合作,推动科技招商、产学研合作、资源聚集,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传统产业优势再造——成功打造太极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药物大品种关键技术攻关”获全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重大专项支持;华兰生物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榨菜种质资源基因库加快建设,成功培育全国首个高山青菜头品种。
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国家高性能塑料及树脂制造创新型集群蓬勃发展,以重庆华峰、重庆万凯为代表的聚酰胺、聚氨酯、聚酯三大新材料产业创新链条延链补链强链,已聚集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7户,拥有发明专利超300件,产值超1200亿元;以鑫源汽车、重庆卡涞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轻量化部件产业集群,已汇聚高新技术企业7家,规上工业企业4家,“专精特新”企业3家,双百企业2家……两个千亿级产业家底越来越厚。
创新平台是连接科研成果和产业的纽带,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工具。涪陵区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积极搭建涪陵科创CBD、重庆长江软件园、慧谷湖科创小镇等创新载体,联合共建涪长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区,升级建设环长江师范学院创新创业生态圈,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在涪陵,各大创新平台不断汇聚创新“火花”,变应用场景为发展前景。
科技型企业2302户、高新技术企业256户,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28个,市级以上研发平台153个······涪陵依托丰富的创新资源,攻关核心技术,实现龙头企业产学研合作全覆盖,科技竞争力综合排名位居全市前列。
涪陵区累计开展产学研项目72项,“新一代免疫球蛋白工艺研发及产业化”“3D光传感芯片关键技术”等14项成果获重庆市科学技术奖,10个产品上榜2024年度全市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培育名单,“国内首个尼龙66全产业链绿色制备技术实现产业化”入选全市十大科技进展,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持续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强化资金链“关键要素”
推动金融服务持续优化
“过去企业融资一直是难题,幸好有涪陵科技局的牵线搭桥,工商银行涪陵分行为我们提供了980万元信用贷款,企业的发展才没有受影响。现在企业发展的信心更足了,也少了后顾之忧。”位于白涛工业园区的重庆斯托赛克塑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代祥惠提起涪陵的金融服务,感激不已。
重庆斯托赛克是一家专门从事设计、生产、销售“柔性集装袋及内层”的高新技术企业。过去曾一度因为流动资金缺口大,且无法提供足值抵押物导致融资难,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去年下半年,该公司遇到了融资难题。在涪陵科技局的帮助下,通过“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专精特新贷”经营快贷,该企业获得980万元信用贷款,解决了燃眉之急。
科技型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缺乏抵押担保物的特点,使得大量中小科技型企业长期融资无门。针对企业面临的这个困境,人民银行涪陵分行联动涪陵区政府部门和银行机构,深化财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引导、鼓励银行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创新,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向科技型企业以及民营小微企业倾斜。
涪陵是全球重要的榨菜原料青菜头产区,建立了国内最大的青菜头良种(含杂交种)繁(制)种基地。全市青菜头种植面积185.8万亩,占全国58.1%。人民银行涪陵分行结合区域特色优势农业——榨菜产业,探索开展了重点农业产业链金融链长制试点工作。“人行涪陵分行:重点农业产业链金融链长制试点”入选“2022十大重庆经济改革创新案例”。
通过完善金融服务供给体系,涪陵引育金融机构88家,是重庆中心城区外数量最多、门类最齐全的区县,创新开发科技贷、科技易贷、专精特新贷等40款金融产品。今年1至10月,完成一般公共预算科技支出1.68亿元,同比增长53%,惠及199户企业;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280.29亿元,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居全市第一、第三;投放支农支小再贷款19.3亿元,惠及3415户市场主体,持续助力民营小微。今年1至9月,新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1亿元、知识价值信用贷款4000万元。
下一步,涪陵将深化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强化政银企对接,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发挥人才链“主体力量”
推动人才生态持续向好
“目前中国氦气进口依赖度为95%,涪陵页岩气含氦可满足全国10%市场需求,年产值将超10亿元。”在位于涪陵高新区的理工清科(重庆)先进材料研究院,院长丁佰锁走进实验室,就涪陵页岩气膜法提氦技术与同事进行深入交流。
目前,该研究院自主研发的高精密MOF基复合分离膜通过新工艺、新技术实现天然气提氦,提氦设备已在涪陵页岩气田安装小试,有助于打破我国氦资源长期依赖进口的困局,为我国国防、科研及工业生产等提供保障。该技术的成功研发离不开研究院引入海外专业博士组建团队主攻研究陶瓷膜。
“人才是科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研究院两年多来引进人才队伍共约100人,其中博士12人、研究生40多人,本科生40多人,使企业发展获得了充沛的动力。”丁佰锁说。
理工清科(重庆)先进材料研究院是涪陵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发展的生动诠释。近年来,涪陵区坚持人才强区战略,在体制机制方面不断改革创新,让企业在人才“引育用留”各环节“唱主角”“担主责”,充分激发企业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全力构建产才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引育留用”全程发力。锻造“智汇涪州”科创品牌,开展“才聚涪州·引雁回巢”引才专项活动,今年1-10月,人才净流入2960人、同比增长22.4%,柔性引进陈士林、李德发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建2个市级院士工作站、2个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服务+资金”一体发展。分领域构建“专班+专员”服务机制,解决用工难题500余个。通过“未来企业家培养青锋计划”发放贷款3512万元支持192名青年创业。
产教融合深入推进。市级生物医药产教联合体、长江科创学院加快建设。持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2024年以来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867人。
随着一批重大产业先后落地,一批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涪陵区创新创造活力更加强劲,产业体系愈发完善,产业层次逐步向中高端跃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的态势正加速形成。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在涪陵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涌动着无限生机与活力,焕发着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文 | 记者 冉富月
图 | 记者 汪媛颖
总监制:谭小科|监 制:代 川
责 编:方玉莲|编 辑:李哲元
涪陵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