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互助 借牧越冬: 生态与经济合奏 团结与共赢交响

民生   2024-11-05 14:59   甘肃  
05

↑点击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  关注我们


本报记者 王逢杰 陈 海 康 宁
早上7点多,在甘州区三闸镇红沙窝村借牧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八宝镇西村回族牧民李福祥早早起来,给炉子添煤倒灰,让帐篷暖起来。刚出生的小羊羔窝在帐篷里睡了一夜,看到主人起床,咩咩叫着跟前跟后,李福祥取出牛奶装进奶瓶,抱起小羊羔喂起来,嘴里念叨着“慢点,慢点,还多呢。”小羊羔犹如孩子一般,心满意足地依偎在主人怀里吃奶。“这只小羊羔的妈妈是第一次生羊羔,生母羊,生下不喂奶,就只能用奶瓶。有的母羊生两胎,大点的吃奶利索,小点的就吃不上,也得喂。在我们牧民眼里,羔子就是宝,当孩子一样喂养。”李福祥的耐心是每个牧民的日常。
随着太阳慢慢升起,帐篷外披着的层层薄霜渐渐退去,喝完奶茶吃罢早餐的李福祥放出圈了一夜的1000只羊。从山区到川区,已经熟悉周围环境的羊儿不紧不慢,悠闲自在地散开,寻觅喜欢吃的玉米秸秆、草叶,广袤的田地里,一只只“白色毛团”自由行进,犹如盛开在秸秆地里的“棉花”,与远处山峦叠翠的祁连山相映成趣。
一个月前,这群祁连山里的草原“食客”翻山越岭“乘车”而来,经过160多公里的颠簸后,最终在山下“安家”,开启为期5个月的“异地借牧”生活,只为让它们赖以生存的草原休养生息。这种被牧民称为“异地借牧”的创新畜牧生产方式就是随季转场,只不过曾经是转牧场,现在转为农区。随季转场是牧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中国游牧民族世代传承的生活智慧。如今,为了给祁连山天然草原“放假”,“异地借牧”成为广大牧民新的“潮流”。
甘肃、青海两地的广袤土地和万千生灵皆享受着祁连山的滋养,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关乎两地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的存续以及万千百姓的生活福祉。然而,承载着无数生灵希望的祁连山也曾有过“生态之痛”。历经几年重拳出击、集中整治后,祁连山生态系统得到修复,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健全,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功能性持续提升,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
为更好地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减少天然草原载畜量,祁连山沿山牧民不再去冬牧场,而是进入川区农田借牧,这便是甘青两地农牧民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智慧之举和团结发展的共赢良策。
近年来,我市各有关县区政府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有关部门和乡镇召开会议,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传统共牧区施行禁牧管理措施,大力推行“异地借牧”模式,持续加大政策扶持,不断强化技术服务,相关部门在借牧前期及早开展入户走访,了解牧民的草料储备、借牧农田、母畜产羔等生产生活情况,全力为异地借牧群众提供服务保障,帮助广大牧民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
“借牧,一方面可以缓解祁连山草场放牧压力,使牧区群众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另一方面可以使农区土地再次流转利用,将农作物秸秆资源高效利用、过腹增值,将秸秆处理难题转化为草畜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市畜牧兽医局市饲料饲草技术推广站宋福超表示。
“玉米地里充足的秸秆,让原本冬季吃不饱需要消耗脂肪来抵御严寒的牲畜实现育肥,农区的空间相对较为开阔和平坦,更有利于牛羊的活动和休息,增强牛羊体质。最重要的是,山下气候温和,新产的羊羔成活率大幅提高。”说起山下放牧的好处,李福祥侃侃而谈。“我们8户牧民在三闸镇和老寺庙租了4000多亩秸秆地,秸秆矮小便宜的地每亩五六十元,秸秆长势好的地150元左右。一共运下来4000多只羊,借牧一个冬天,一只羊的养殖成本约100元左右,比在牧场节省开支。”李福祥细算对比账。
和李福祥一样享受到“异地借牧”实惠的青海牧民还有很多。据畜牧部门统计,目前我市供牧民借牧面积达80多万亩,借牧牲畜可达100多万个羊单位。今年至目前,青海、内蒙古等外省牧民在我市借牧羊达8.5万只,牛达4000多头。
每年入冬后,我市广阔的农区里玉米、麦穗等已收割完毕,而留在地上的大量秸秆、粮食粒儿及草叶就成了牲畜们过冬的理想食物。来自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鹅堡镇白石崖村的藏族牧民卡拉已连续4年到民乐县六坝镇借牧了。记者在他的借牧点上看到,500多只羊个个膘肥体壮,在广阔的秸秆地里“大快朵颐”。“在山下租农田借牧真是个好办法,以前在牧区,因为牧场草稀,一个冬天下来,有的羊直接成了‘皮包骨’,开春羊羔都卖不出好价钱,给羊‘加餐’又增加养殖成本,而且冬季在牧区生活也不方便,现在在农区,水电都是现成的,买菜、看病最多走两三公里就能解决,真是太方便了。”卡拉坦言。
这几年,跟随卡拉“异地借牧”的石崖村牧民越来越多,今年和他一起在民乐县六坝镇五坝村借牧的就有6户4000多只牛羊。“看到我们享受到的实惠后,很多牧民都想一起来借牧,明年借牧的群体将会更大更多。”卡拉说。
“异地借牧”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除了保护生态、畜牧增效外,农业增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对此,甘州区碱滩镇金丝路农场负责人成守国深有体会。“青海的牧民冬天到我这里借牧已有几年了,把地租给他们放牧比把秸秆打包售卖的价格高,更重要的是牛羊吃完秸秆把粪便留在了地里,等到来年开春翻地时,就是上好的农家肥。”成守国说。今年,成守国将农场的1100亩秸秆地以每亩160元的价格“打包”租给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大泉村党支部书记马柏林和与他同行的6户牧民,这样一来,成守国不仅省下了来年整地的费用,还收入了不少的地租。
和成守国有同样感受的还有甘州区三闸镇红沙窝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多成。往年秋收结束后,地里的秸秆如何处置就成了李多成的“头疼事”。“秋收结束后,有的地秸秆矮小,找机器打草很不划算,焚烧又污染环境。”李多成回忆,自从青海牧民借牧后,“头疼事”迎刃而解。“把收获后的地租给牧民,让借牧的羊吃掉地里的秸秆,这样不仅减少了来年清理田地的麻烦,还增加了不少收入。”李多成说。
如果说借牧农区是一场畜与粮共赢的“双向奔赴”,那么在这期间牧与农的感情升华就是这场奔赴中最温暖的回应。随着借牧交集更多,很多人在借牧的过程中交到新朋友,甚至结成“管鲍之交”。
这几天,民乐县六坝镇五坝村的秸秆地里如约出现了大批羊群,这已经是五坝村村民赵学喜作为中间人,连续4年将村上的地租给藏族牧民卡拉了。现在,一有空闲就去卡拉的帐篷里坐坐,成了赵学喜的日常。“我们俩有五六年的交情了,以前和卡拉是有些畜牧业上的往来,自从他打算来借牧后,我作为中间人,每年都帮他们联系好地,让他们来了之后安心借牧,平时去他家跟他聊聊天、喝喝茶,感觉就像走亲戚一样。”赵学喜说。
同样珍惜这份感情的卡拉对赵学喜也是以诚相待。“我们牧民来到这里借牧,这里的人都很热情,特别是老赵,每年八九月份,他就开始帮忙联系村上的农户为我们租地,我们来了之后,村上还帮我们找住的地方,为我们接好水电,真是把我们当成了一家人。”
情浓于深,事成于细。甘肃与青海同枕祁连山、共饮黑河水,多年来两地交往频繁、交流密切。延续至今的甘青互助、异地借牧,潜移默化地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提供跨区域支撑,注入温暖力量。
去年6月,我市党政代表团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考察学习,共商两地深化合作交流、携手推进高质量发展相关事宜。两地立足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共同定位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高度,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领域联合保护、联合治理、联合监管,共同答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必答题”,一起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富裕“同心圆”。
今年,为支持各族牧民借牧,甘州区印发关于促进农区借牧健康发展的措施及做好农区借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从加强民族团结、建立健全机制、靠实工作责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严格落实借牧期间各项防控措施,全力做好农区借牧组织保障工作。建立由农业农村、公安、水务、住建、信访、电力、卫健等部门组成的农区借牧工作联席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各部门、各乡镇农区解决好跨地域、跨县区借牧过程中出现的牲畜疫病防控、地租、运输、用电、用水、住房等保障方面的问题和民族团结关系,引导借牧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农区的干部群众对我们很热情,为我们提供各种帮助,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村上很快就会出面协调解决。”李福祥告诉记者,今年村里给他们的地租金便宜,地也多,还提供空置房屋,有时候羊跑到未租地吃草叶儿,群众也很包容。“我们怕给村里添麻烦,再加上住别人的房子也不太好,住在红沙窝林场那边很好,水电都有,照顾羊也方便。”李福祥坦言。
更让李福祥动心的是,红沙窝村的李书记向他发出了共同致富的邀请。“李书记希望我们留在农区共同发展,共同致富。我答应了,人家很真诚也很坦荡,说话做事敞亮,是为我们长远考虑。山里的草场需要多休养,一年放不上几个月,在这里还能放半年,草料充足,羊发病率低、产羔率高,交通便利、销路也好。”李福祥笑着说,“这不,最近几天,李书记领上我到处看养殖棚呢!”
李福祥嘴里的李书记正是三闸镇红沙窝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多成,经过几年的交往,他们已经成了无话不说、无话不谈的好友。“跑了几处养殖场,要么租费高、要么整体租,都不理想。我们打算把村里的养殖棚给腾出一个,让他养羊。”李多成的慷慨让李福祥大为感动,两位“老李”达成共识,握紧之手久久未分开。
农户放心,牧户安心。10月25日,李福祥回了趟青海,但他安扎在红沙窝林场的“家”,房未留人,门不上锁。“这边的人很好,根本没必要。”李福祥很知足,也很感恩,连声言谢。
借牧越冬,做好动物疫病预防是关键,如果防疫做不好,动物疫病传播,造成牛羊死亡或者怀孕母畜流产,将会给牧民收入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一般在转场之前,借牧的牧民都会做好各种疫病的防控。为确保万无一失,我市畜牧防疫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牧区,对牲畜进行全面的疫病检测和排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同时,加大防疫知识宣传力度,向牧民普及疫病防控的重要性和方法,增强牧民的防疫意识和能力。此外,还加强对借牧地区的防疫监管,建立健全防疫监测体系,确保疫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为牧民的生产生活和牲畜的健康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走进民乐县六坝镇畜牧兽医站,站长钟锋雁正在跟藏族牧民卡拉通话,询问牛羊近期状况。“您好,请问您的羊羔和母羊最近生长情况怎么样?有没有什么疾病?”“一定要记得有需要就随时给我打电话,我这边电话24小时开机。”简短几句寒暄,道出了我市各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对牧民群众的真诚关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海牧民到我们这里借牧,为了让他们在这里感受到温暖,我定期向他们询问牛羊的状况,给他们传授科学放牧的经验和知识。去年,有一户青海牧民第一次到山下借牧,由于缺乏经验,羊到了之后还按照牧区放牧的方式,结果第二天就有很多羊出现腹胀的病症,羊的精神状态很差,我们赶紧组织人员带着药品去了他的放牧点给羊治病,没两天羊慢慢恢复了活力。”钟锋雁说。
同样尽职尽责的还有甘州区三闸镇副镇长杨凯明。“我们乡镇一直关注借牧情况,随时跟进备案登记,详细进行摸底排查,做好动态检疫检测。至目前,已有22户牧民9500多只羊在三闸镇借牧,陆续还有青海牧民慕名而来借牧。”杨凯明翻开借牧排查表,里面详细登记了借牧人姓名、原家庭地址、联系电话、畜种及数量、借牧地点、来甘时间、原放牧地点、牧场主姓名、牧场主联系电话等。看似日常平凡简单的工作,折射出的却是甘青两地各民族群众守望相助、携手共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
“中华民族一家亲,都是华夏儿女,理应互帮互助。入冬后,我们打算结合党员‘冬训’,邀请部分青海过来的党员一同参加我们的党内活动。”民乐县六坝镇五坝村党支部书记赵致悟计划着。
甘青互助,异地借牧,开拓出了一条生态保护、绿色转型、牧业增长、农户增收、民族团结、互利共赢的崭新道路,增强了少数民族群众和农区群众的友好往来,对促进民族交流交融、增进民族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河西走廊畜牧业转型发展和建设各民族共同富裕先行区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最重要的是,甘青两地同心守护的“母亲山”得以“放假”,休养生息、滋养繁茂。
借牧生金,情感交融。这场横跨两省的迁徙之旅实现了“双向奔赴”的“双赢目标”,彰显出彩虹张掖“舍我接牧”的博大胸怀,也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跨区域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来源:张掖日报



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
林业概况 政府信息 厅长信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