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书一切象——魏立刚平城翰墨场
艺 术 家 :魏立刚
策 展 人 :朱其 魏红箫
展览统筹:陈大同
展览日期:2024.9.14-10.31
展览地点:大同市美术馆
▲ 魏立刚《书一切象》个展影片
9月13日至10月31日,艺术家魏立刚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回顾展——“书一切象:魏立刚平城翰墨场“,于大同市美术馆的主展厅及2号展厅重磅呈现。近万平米的展厅将史诗般地呈现艺术家从业生涯以来的多个”最“——最大面积的单字(42平米)、最大尺幅的魏氏魔块(30平米)、最大规模的火山口行为书写(2500平米)、最大体量的装置、最全面的艺术生涯梳理、最完整的学术架构搭建。此次展览由朱其、魏红箫联合策展,从艺术家近万件作品中,精选200余件作品,横跨艺术家完整的创作生涯,最早可追溯至其5岁时在父亲《美术字新编》内页留下的笔迹。
▲ 2024年《书一切象——魏立刚平城翰墨场》展览现场
正值艺术家甲子六十之年,亦是自学生时代离乡四十多年后,魏立刚首次归故乡大同举办个人展览,正逢中秋佳节开展也同样意味着游子归来的团圆之意, 为家乡献上一份中秋贺礼。在2024甲辰年之际,同样生于甲辰龙年的魏立刚重新踏上这片曾经养育他的故土——一次相隔60年之久的溯源与回望。
▲ 2024年《书一切象——魏立刚平城翰墨场》研讨会现场
由此,艺术家与其团队深入调研故乡在地悠久的人文历史、雄强的地理风貌、走访儿时故地、充分结合美术馆建筑结构本身,使之与其艺术作品发生对话,并全新为此次展览定制数件巨幅作品。在恢宏的美术馆主展厅内,观众得以沉浸式地体悟这位故乡走出去的艺术家的成长轨迹,与其倾心为故乡打造的书象翰墨震撼能量场。
▲ 2024年《书一切象——魏立刚平城翰墨场》展览现场
人孤寂暗夜鸟在悲鸣
蜗居中凿筑我那理想的残钟破鼓
遥远的断墙下有一人在为我哭泣
恨不得半小时就来一次革命
把碑帖种到身体里
倚在寂寥的航标灯塔
回望书法史这个魔法口袋
——魏立刚
_01
1985至1990初
上承正脉·前卫转型
▲《拓印A》墨、丙烯、宣纸 90 × 97 cm 1990
▲《⾏草-意⽓》复印件 42 × 57cm 1992
在天津南开大学期间,魏立刚受教李鹤年、孙伯翔和王学仲诸先生,完成了中国古文字以及金石碑帖的正统训练,以及现代书法新潮的启蒙。1985年分配至太原师范学校任教,开始深入地钻研明代书家一代传奇傅山的书法。在校任教期间,研习书画的同时,与艺术界同行广泛交流并积极策划多个活动。在1980年代后期,由传统书法转型成为现代书法新潮的开拓性人物,并于1990年代初完成了书法篆刻的现代性的前卫转型,受到书法金石界的瞩目。
▲《无题》墨、丙烯、宣纸 180 × 97 cm 1992
▲《葡萄⽛》丙烯、漆、封蜡、旧杂志 26.5×40cm 1996
▲《姑苏》墨、丙烯、纸板 54 × 39 cm 1995
潜入圆明园村落
视觉沼泽里的炉火灼烧
北魏王朝后裔的剑
剑指魏氏符号帝国的罗盘
抛掉一切屏障藩篱 无它
——魏立刚
_02
1995-2005
字画一体·魏氏魔块
▲《紫云⺟》纸板、墨、丙烯和⼑刻 39 × 54 cm 2002
▲《锦卉》墨、丙烯、宣纸 68 × 137 cm 2007
1990年代初,魏立刚去职北漂,入驻圆明园,弄潮前卫。京城的最初十年,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掀起一轮全新探索的黄金时期。魏立刚越出了书法系统,转向与绘画性的图像对话,即由书法到书写的现代性,吸收现代艺术的一切视觉形式。他创造了一种“魏氏魔块”的风格,在一个方块的结构框架中作绘画性的书写实验。“魏氏魔块”的实验性在1980年代末由篆刻酝酿雏形,将方块结构看作一种汉字方块字的广义的象征结构。这一意义上,魏立刚的书法实验的重心在于一种书与象的关系,即从字象到书象,跨越书法作为文字的符号书写,将书法的符号书写扩展为更为普世主义的万象主义,即“书一切象”。这一时期的以“魔块”为结构的“象”的实验,越出了传统的以自然之象的联想框架,进入一个全领域的象的现代性经验,包括工业化的结构以及现代主义的几何结构,并打破了书法和绘画的边界,使字画一体化。这一探索被看作对传统书法和绘画定义的一大突破。这一时期魏立刚还尝试了各种抽象主义的绘画实验。
▲《埃及罐子》墨、丙烯、宣纸 90 × 97 cm 2007
▲《⽔漪袅铜》墨、丙烯、宣纸 147 × 180 cm 2008
▲《大丘壑》墨、丙烯、宣纸 145 × 360 cm 2009
亚欧美博物田野考察
诸地文明魂灵摄取
东西物料晋人大铁锅煮之炖之
‘万物主义’口号任务诞生实施
——魏立刚
_03
2006-2015
铁犁翻壤·笔势成象
▲《栖园》纸板、墨、丙烯和⼑刻 75 × 54 cm 2010
2005年获亚洲文化协会大奖后,魏立刚正式开启了全球艺术旅居创作,在这段期间,魏立刚越出了“魔块”阶段,转向毛笔笔线的现代性实验,这是一个更广义的以毛笔的书写和抽象主义为中心的线条现代性的实验,以传统的金石碑学的骨力和气魂为内质,同时将书法史传统的“意在笔先”和线条书写林场的心性机制扩展至以笔触的现代主义为核心的“书象”,包括几何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抽象形式的多点实验。这一时期的书写实验,将书法传统的“意在笔先”的下笔之前的意念联想,赋以一切现代内涵的情景。不仅在于传统书法的每一笔下笔前的对自然意象的意念联想以及气势的酝酿,魏立刚将传统的笔先之意扩展为以一切意念为意,他的这一时期作品常以世界各国的人文、景地、政治、历史事件作为意念前导,将传统的笔先之意扩展为全球化意识。在下笔之后的笔势实验上,魏立刚在这一时期将正统的书法训练的功力扩展为一种抽象主义的笔触探索,将笔触作为一种书写自身的书象,打通了中国的书写传统与现代抽象主义的边界。
▲《798的管道》墨、丙烯、宣纸 250 × 125 cm 2012
余生四大作业
a东方抽象之塔全马力砌垒而成
b中国现代书法深厚广域彪异格局之建立
c中国传统书法当代高山耸立,直接明朝之骥尾
d中国写意画之品韵格式刷新
灵赋、素养、身手、魔法导致并期待人类史绘画工种的转型与历史性新打法
——魏立刚
_04
2016-至今
万象归笔·书一切象
▲《巴厘岛神庙》布⾯、墨、丙烯 80 × 60 cm 2017
▲《⾦墨⼤草-檀⾹炉,幽涧舫,烟霞村》墨、丙烯、宣纸 180 × 96 cm × 2 2018
在经历了从“魔块”到线条的抽象主义两个阶段的实验,魏立刚开始进入书写现代性的从字象到书象的本体论集大成。2015年之后,他回归到了书写的结构本身与视觉本体,即从“字象”到“书象”。“书象”可以看作前两个阶段的合成,通过书一切象、以一切结构为结构、以一切意念为笔意的“万象主义”,将中国书法传统的汉字书写,看作两个形式本体论,即作为字体结构的图形之象,以及作为笔线的笔势之象,两者在书写的现代主义之下,魏立刚突破了书法传统的“字象”,走向一种“书象”的现代性。这一书象创作的空间多维、块面折叠、拓扑离散性与量子化,亦得益于魏立刚南开时期的数理逻辑训练。书法作为中国文人艺术的美学核心,从字象到书象的现代性突破,魏立刚实际上亦完成了传统美学的“意象”的现代性。
▲《碧塔》 墨、丙烯、宣纸 250 × 124 cm 2018
▲《魔块⾏草-鲍照》墨、纸本 33 × 61 cm 2020
▲《餐桌》墨、丙烯、宣纸 247 × 124 cm 2019
▲《纸上摩崖系列》墨、丙烯、宣纸 250 × 125 cm 2021
▲《秋圃-A》墨、丙烯、漆、宣纸 180 × 97 cm 2024
▲《稚鸡图》墨、丙烯、宣纸 180 × 97 cm 2023
▲《⽔曲》纸本设⾊100 × 193 cm 2021
▲ 2024年《书一切象——魏立刚平城翰墨场》展览现场
_关于艺术家
1964年出生于山西大同,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开创书象派与国际书象学社,现任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学会副会长。魏立刚的艺术创作始于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系就读期间,师承王学仲、孙伯翔等。先后主导发起策划多个意义重大的中国现代书法艺术运动展览、论坛、出版等。2005年荣获ACC亚洲文化协会年度艺术家大奖后赴纽约交流创作,后开启全球学术考察驻留,其创作名誉海内外。他以艺术家、策划者、教育者的多重身份致力于书写现当代性的视觉理论研究及东西方文化交流。
其四十余年的职业艺术实践关注探究东方抽象纯粹视觉性及本土文化复兴的使命,把“书写”拓展为对应宇宙万物、建构“结构本身”的艺术形式,打造一种基于汉字线条和空间结构的普世抽象语言,为中国当代艺术中最早的个人视觉语言之一。
重要收藏机构包括伦敦大英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巴黎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洛杉矶郡立美术馆(LACMA)、西雅图盖茨基金会、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爱尔兰皇宫、不丹王室、皮诺家族收藏、香港艺术馆(HKMoA)等中外艺术机构收藏。
_关于策展人
艺术学博士,著名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曾任798艺术节艺术总监,在798创办国内首个当代艺术的跨学科课程“19层空间当代艺术高研班”。
1990年代初从事艺术评论和策展,为中国最早的当代艺术的独立策展人之一,在九十年代策划了一系列重要的当代艺术展,参与建构了中国的独立策展体制,将当代艺术批评实践化。1990年代以来,撰写了一批有影响的艺术评论,推进了中国艺术批评的方法论的转型。由于对当代艺术批评的十几年来的贡献,2012年获《艺术》国际英文杂志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写作奖”。2000年至2003年期间,开始对70后艺术现象的研究、批评和策展,先后策划了“70后艺术:市场改变中国之后的一代”等展览,推进了对新一代艺术的关注,使中国年轻艺术家受到了艺术界和艺术市场的关注。2008年,由于批评中国艺术市场的功利主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获得2008年中国批评家年会“年度青年批评家奖”、《美术报》2008年度中国美术界十大人物奖。从2017-2018年,策展了“前卫•上海——上海当代艺术30年文献展”,这是历时一年的大型展览,作为填补当代艺术地方史的项目,在艺术界产生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主要著作:《新艺术史与视觉叙事》(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Video:20世纪后期的新媒介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朱其自选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年),《重审水墨的现代性》(西泠印社出版社2019年),《艺术的话语政治》(纽约博登书屋2021年)。
独立策展人、北京GIO丝路华兴艺术中心合伙人兼馆长。长期关注将艺术现象放置进更广维度的人类学、跨学科、灵性与宗教哲学等方向的个案研究。
纽约大学获艺术管理硕士学位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艺术史/评论最高荣誉学士学位。曾担任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Lab 策展人,主导策划多种类的大型学术展览项目,包括”盤书:翰墨书写巡礼大展“、”瞬:时间与万物的作用力“(GIO艺术中心,北京);“翰壑·双峰:井上有一 × 魏立刚对话展“ (养云国际艺术中心,上海);“图像的旋踵:一次关于媒介身份的研究” (UCCA Lab上海空间开馆首展);巴黎水新锐艺术家计划全国大赛;“瞬·鉴”艺术对谈栏目等。专攻艺术史/评论撰稿;艺术项目内容策划传播及艺术机构运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