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马未都曾说:
“人最好的日子是三十五岁到五十五岁。这二十年是你的黄金时期,你要做事、干什么,都是这二十年。
中年,是人生的一条分界线。
褪去了年轻时的青涩和懵懂无知,积累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是一个人心智和精力最为丰沛的时期。
前三十年,你只是在熟悉这个世界,收集信息材料,寻找自我,三十岁后才算明白点什么,开始想要为自己做点什么,去活属于自己的人生。
你的人生才算刚开始,什么都想明白了,好运来了,这个时候才接得住。
怎么才能接住自己的好运,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出发。
1放下面子搞钱
中年人的焦虑大多来自卡里的存款不够。
放下身段好好赚钱,毕竟远方和医药费都很贵。
会送礼、会求人的人,改变命运都比较简单;什么都靠自己,不会跟别人发生链接,往往活了大半辈子一事无成,太要强的人,命运都不怎么好。
《沧浪之水》里面的池大为, 在省卫生厅当个小小的基层公务员,作为全厅唯一的研究生,才华出众,因为自恃清高,不懂能屈能伸,被安排到了边缘岗位,沦落到底层。
后来,因为儿子被烫伤救治过程曲折,幡然醒悟,撕下清高的面子,学会向现实低头,他逢迎、攀附领导,察言观色,短短几年,仕途飞黄腾达,当上了厅长。
[据说,很多公务员都是看了这本书改变命运的。]
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在利益面前,感情面子一文不值。
当你风生水起,亲朋好友自然云集,这是世态,也是人情。
脸面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挣的,学会赚钱的第一步就是:永远不要觉得尴尬和丢脸!
2重视孩子教育
人民日报说:把你的孩子教育好,是你一生最重要的事业。
我们都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却不知道,“别人家的父母”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思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教育路上,最不该偷懒的那个人是家长,最不该放养的是自己的孩子。
真正觉醒的家庭:只改变自己不改变孩子。
上小学的儿子不爱阅读,每次写作文拖拖拉拉想发脾气,教了很多写作方法也于事无补。干脆把他丢一边,我看书眼不见心不烦,早晨、晚上都拿出一本书,排队等人的时候手里也捧着书。
儿子很好奇,书里有什么呀,为什么妈妈对书这么着迷?自己也去书架上翻了书来看。
无意中发现,儿子爱上了阅读,吃饭前,出门前,睡觉前都趴在书桌前看书。
以身作则的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
教育从来不是要求,而是影响。教育之道无他,唯爱和榜样而已。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管教是基础,孩子自觉自律是目的。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没有自觉性。正因为如此,才需要父母从小培养。
要知道,每一个自律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优秀而严格的父母。
3学会独处,保持学习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年轻时呼朋唤友,总有说不完的话,人到中年,难过的事情找不到人倾诉,开心的事情又找不到人分享。
当你认清了生命中那些辉煌的高地和冰冷的深渊都只能靠自己去熬的时候,你会发现,学会独处,勤于反思,审视自我,你的孤独会带着你改头换面。
独处能够比较清醒地认识自己,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严格地反省自己。
曾国藩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国藩在30岁时立志要改变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圣人。改变第一步就是:自我反省和慎独。
他每天都会留出时间独处,不待客,不办公,只对昨日做总结,对明日做规划。
内观自己,省察言行,警醒自己。
他坚持每天记日记对言行进行检查和反思,坚持读书来探寻古人的智慧,曾国藩认为独处是滋养内心的佳境,更是考验自己的时候。
我们要有足够的自我认知,去审视自己的内心。中途停下来自省永远不会是浪费时间,而是一个人所能实现的最有价值的投资。
在生活中,我们不要一味地前行,而应该时不时地停下来问问自己,在内心深处,到底想要什么,确定好目标,然后再前行。
后记:
35-55岁这个阶段,虽然充满了压力和危机,同时也充满机遇和无限可能。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有过早的放弃。
《半山文集》:“人如果放弃了主动对自己的塑造,就只能被世界所塑造,被时代和环境所塑造,被他人所塑造。通常,这就被称之为:随波逐流。”
人到中年,只要你拥有随时重新开始的勇气,就有源源不断的好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