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国羽小将离世,羽毛球何以“致命”?

健康   2024-07-02 15:55   北京  

亚洲羽毛球联合会及印尼羽协7月1日发布公告称,中国单打运动员张志杰在傍晚的一场比赛中晕倒在球场上,被送往医院后于当地时间6月30日23时20分去世。


图源:网络


17岁的张志杰,在小组赛对阵日本队的男单比赛中晕倒。事情发生后,质疑现场救治不及时的声音,一时间引发全网关注和热议。


从网上一段2分45秒的现场视频可以看到,当时场上形势胶着,张志杰被对手追回一分,比分为11平。


  • 视频中的0分27秒,张志杰突然向前倒地,随后身体开始抽搐;

  • 0分34秒,一名身穿红色T恤、疑似张志杰教练的男子走入场内观察,张志杰抬起了头,还有用手撑地的动作,尚有知觉,但并未完全起身;

  • 1分07秒,医疗人员进入场内;

  • 2分06秒,担架被送入场内;2分26秒,张志杰被抬离场地。




就视频中张志杰的救治过程,重庆某三甲医院的急诊科医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张志杰在无接触的情况下倒地抽搐,随后送医后意外身亡,基本符合运动性猝死的情况。


正值青春年华,却突然离世,猝死的背后,运动是元凶?对年轻生命深表痛惜的同时,也让我们不禁诧异并重新审视:


羽毛球运动,何以成为了“致命”行为?



都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良药,但不适当的运动也有危险。


此前,有学者分析了广东地区2007年至2021年与运动相关的374例猝死事件,发现运动相关猝死发生后,仅有23人(6%)及时得到现场救助,2例使用了体外除颤设备(AED)。


从数据可见,最易出现“猝死”的运动中,羽毛球这一看似“无危害”的健康运动高居第三,占到了总数的12.03%。


图源:网络


羽毛球盛行于亚洲,特别在中国备受欢迎,甚至已成为继跑步之后的第二大全民运动,为何看起来并不激烈的羽毛球却在运动类猝死概率中成为“高危”运动?


羽毛球这项运动其实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安全。很多人都把其作为一种低强度的休闲活动,却往往忽略了其高强度。


先举一组直观的数据做对比:一场1小时16分钟的羽毛球比赛,运动员需跑动约6400米;而目前国内中超联赛球员平均跑动距离为7000米;NBA中一场双方得分上百的比赛,球员平均跑动距离约为3500米。


有研究发现,常规赛事中,羽毛球的竞赛时间不到网球的一半,但运动员的跑动距离却是其两倍,击球次数也几乎是其两倍。也就是说,在相同时间内,羽毛球运动员所付出的运动量近乎网球的4倍,甚至更多。


图源/视觉中国


羽毛球运动体能消耗惊人,甚至与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相比也不落下风。

此外,还有相关数据提到,羽毛球运动员在45分钟的比赛中,要做300次以上身体位置调整幅度超过90度的动作改变;赛程中80%的时间都在做急停急转、快速加速和变向运动,还要在场上的移动击球中完成频繁蹬跳动作。这无疑对运动员的膝关节、踝关节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心源性猝死中,过度劳累和疲惫是重要的诱因,更不建议普通人在熬夜、劳累等状态下进行剧烈运动。


不过,在国际羽联现行赛制下,留给羽毛球运动员们的休整时间,也并不如其他运动项目来得多,甚至冠亚军争夺赛与上一场比赛之间相隔不到12小时,林丹就曾多次呼吁国际羽联给予运动员更多的休息时间和更好的比赛环境。




“运动有益健康”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在全民健身热浪之下,参与运动的人群更是迅猛增加。


然而,无论是喜闻乐见且更日常化的羽毛球运动,还是半马/全程马拉松、铁人三项、长距离骑行等高强度运动,近年来,都频频爆出有关猝死的新闻,让很多人开始对运动产生了恐惧。


但事实上,部分运动性猝死的背后真实原因却并不是运动导致的,只能说是由运动引发,运动只是诱因。运动性猝死看似发生突然,实则有迹可循。


图源/视觉中国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刘黎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采访时谈到,近年来,越来越多中青年人投身于运动中,但猝死的事件时有发生,与运动量有很大关系。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心率上来进行判断,用最大心率减去年龄。如果20岁,可用220-20,即最大心率为200次左右,那么在运动中,最大心率在40%至55%,即为低强度运动,如慢走等,持续运动也不会感到不适;最大心率在55%至75%,即中强度运动,如慢跑、中速跑等,时间长了可能难以坚持;最大心率在75%以上,即高强度运动,如快跑或其他激烈运动等,需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合适、合理的调整,考虑是否近期生病、劳累、营养状态等。”


图源/视觉中国


恶劣的天气也是增加猝死风险主要原因之一。运动的环境无论是太冷、还是太热,都会导致运动者体温调节紊乱。如果剧烈运动后,体内产生的热量远远大于身体散热的速度,就会严重损害体内的各个脏器,引发猝死。


其次,高温下运动大量出汗,导致水分和盐分快速流失,血液黏稠度升高,严重时就会出现血栓,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病发作。“由于近期处于高温、黄梅季,温度、湿度高也都会对心血管产生一定影响。”刘黎提到,若运动者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过大的时间段运动,也容易让身体发出“警报”。


但,运动性猝死也并非简单的“运动过量”或“天气太差”。运动性猝死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心源性猝死,其原理是运动激发了患者身体中潜在的心脏类疾病导致突发性猝死。


《扬子晚报》就曾针对这一猝死表现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心血管内科张代民主任求证,张代民主任提到,80%的猝死都是心源性的,运动状态下猝死多半是血管的一些斑块发生了破裂,造成了心梗等情况的发生。“如果长时间处于疲劳的状态,这种状况发生的概率会更高。”


图源/视觉中国



适量和适度的运动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安全且有益的。张志杰的身体有没有在此前就发出过警报,而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目前尚未可知,仍需等待更多客观真实的细节披露。但可以确定的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危险性,仍需防患于未然。


  • 定期进行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非常必要,能及早发现身体潜在的健康问题。在进行高强度运动之前,亦可咨询医生并进行心电图等检查,有助于降低运动相关心脏性猝死风险。


图源: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心血管健康与科学运动分会. 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循环杂志, 2022, 37(7): 659-667.


  • 在运动过程中控制好心率也很关键。


一般人在安静状态下,正常心率范围是60~100次/分钟。但由于运动项目、强度、时间、人体耐受程度不同,每个人的运动心率有显著差异,因此,专家们划定了一条运动时最大心率的“警戒线”:


一般成年人最大心率(次/分)=220-年龄(岁),如果超过则可能发生心血管异常。


《生命时报》曾建议:为实时了解心率情况,运动时不妨佩戴常见的心率监测设备,以把握运动强度;也可通过自我感觉衡量运动强度,例如中等运动强度的主观表现为呼吸心跳加快,但仍可较轻松地讲话。


图源/视觉中国


  • 保持适当运动量。


切莫忽视健身的本质是为了强身健体,从健身角度而言,运动量不适宜过大。自身状态不好或极度疲劳时不适合做激烈运动。尤其是由于工作和生活原因,绝大多数人参与运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下班后,有的人此时身心俱疲,突然进行剧烈运动,就容易诱发意外。


  • 最好不要在日晒强烈的白天出门锻炼。


清晨是交感神经兴奋高发的时间段,因此也不适宜锻炼。遇到季节交替、天气变化等情况,更要多加注意。



不幸的是,张志杰走了。


张志杰的不幸中,有没有可以补救的万幸,但我们错失了?如果有,下一次,张志杰这样的不幸,能不能在其他时间、其他地点,让其他人可以有效避免?


了解这些猝死前身体的救命信号,或许能保命(希望你永远不需要用上)——


  • 不稳定心绞痛

  • 急性心肌梗死

  • 胸闷、憋气剧烈,难以忍受

  • 撕裂样剧痛

  • 剧烈头痛

  • 眼前发黑伴心慌


图源/视觉中国


发生猝死时,心跳骤停,人体全身血液供应随之停止,全身器官都将受到影响,最岌岌可危的是大脑。


脑组织在常温缺血缺氧的情况下只能耐受短短的4分钟,如果未及时抢救,4分钟后就会出现脑细胞不可逆损伤,时间越长,损伤越大。换句话说,在心脏骤停之后如果只干等着救护车,基本相当于等死。


因此,一旦发现有人运动猝死,周围的人应立即启动急救流程:拨打120求救,同时积极尝试心肺复苏,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为了应对这种紧急情况,普通人应掌握心肺复苏这项救命技能。具体方法如下:


  1. 胸外按压


    及时有效的胸外按压是抢救心跳骤停的关键。


    操作方法是按压 30 次,人工呼吸 2 次,按 30:2 的比例持续交替进行(按压位置是胸骨下半段)。


  2. 开放气道和人工通气


    清理患者口鼻异物,保证其呼吸道通畅,然后迅速进行人工呼吸。

    操作时需要捏住鼻子,抬高下巴,包住患者的嘴吹气,吹到胸部隆起为准。

  3. 早期除颤

    了解心脏AED地图及使用方法。

    大多数成人突发非创伤性心搏骤停的原因是室颤。研究发现,对于室颤患者,每延迟 1 分钟除颤,抢救成功率就会降低 7%~10%。


图源/视觉中国


使用 AED 只需要记住简单四步:


按下开机键,启动设备;

按照提示将电极片贴于患者胸部,将电极板插头插入 AED 主机插孔;

如果 AED 分析后建议电击,按下电击按钮;

除颤结束后,立即进行 5 个周期的心肺复苏,AED 两分钟后会自动分析心律。


记住:心肺复苏前要先判断患者有没有反应、大动脉搏动有没有消失。只有心跳呼吸都停止,或没反应的患者出现呼吸濒死样的喘息,才需要立刻进行心肺复苏。


无论是自救还是急救,关键在于快速行动和减少不必要的活动。每节省一分钟,生还的希望就增加一分!


有时,几十秒甚至几秒钟就决定了生与死的距离。



图源微博


在今天的亚青赛现场,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着张志杰。混团决赛中,中国队以3-1战胜韩国夺得冠军,全体队员带着张志杰的球衣一起站上了领奖台。


虽然希望大家永远不需要用到上面所说的警示与方法,但学会它们或许在某天能挽救一个鲜活的生命。


运动能带来多巴胺,让人感到快乐,但也不要因为一时兴奋忽视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


请记住,量力而行,安全运动。




编辑 | 超楠

文字 | 尹伊

图片 | 网络



参考资料:

[1] .马成栋,吴秋萍,赵乾皓,等.广东地区运动相关性猝死的流行病学调查[J].法医学杂志,2022,38(2):246-253

[2]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心血管健康与科学运动分会.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循环杂志, 2022, 37: 659-668.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2.07.002

[3] .羽毛球村姑,《要不是这些数据,你都不知道打羽毛球这么累的!》

[4] .生命时报,《5年运动猝死事件数据告诉你,这三类运动最“危险”》


时尚健康
为健康的生活方式代言,轻时尚,暖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