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秋色正浓时
长城巍峨展风华
作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
长城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近期,CCTV《地理·中国》栏目播出
“中国古建史话(一)·长城关楼”系列节目
特邀北京城市学院长城保护研究团队
城市建设学部、信息学部多名教师登陆荧屏
揭开让古老长城焕发新生机的
北城“秘籍”~
01
3年66.89公里,用脚步丈量古长城
在北京西北部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统领的崇山峻岭里,散布着北京早期长城——北齐长城遗迹,历经1500年的沧桑变迁,曾经的巍巍长城已成断壁残垣。面对亟待保护与修复的早期长城遗迹,北京城市学院发挥高校科研师资优势,依托城市建设学部、信息学部,组建起了长城保护研究团队,助力首都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长城保护的首要工作,是要建立对早期长城现状的全面认知。为了获取一手资料,城市建设学部专业教师刘蕊带领团队成员,踏上了为期三年的长城勘测与研究之旅。
研究团队通过“校企政研”结合的方式,协同北京市文物局遗产处、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六区文管所(延庆区、平谷区、密云区、怀柔区、昌平区、门头沟区)展开考察研究工作。
三年来,勘察组成员梯山架壑,跨越林莽山险,通过徒步勘察和无人机技术的科学应用,完成了早期长城山脊调查长度155.8千米,增补长城资源点193处,完成66.89公里勘测工作和模型数字化建设工作,为后续制定保护性修缮方案提供了依据,也有助于完善对长城文化遗产历史和文化的完整性认识。
02
科技赋能,从“抢救”到“预防”
长城的修筑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延续了两千多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长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持续推进长城保护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北城长城保护研究团队也创造性地引入数字科技手段,为新时代长城保护工作赋能。
2019年,团队启动课题“基于激光雷达技术对长城文化带潘龙山段保护研究”,对早期长城进行不同程度的数字化监测与数据整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中国古建史话(一)·长城关楼6”节目中,安逸飞老师介绍的长城实景三维模型就是成果之一。
这是基于建筑学专业的建筑构造知识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遥感知识量化分析无人机航测数据获得的,不仅能够线上观察实景情况,更好地辅助病害分析、修缮复原等工作,而且在数字手段的推动下,文物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也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在此基础上,借助高度还原的3D打印技术,还可以高度复原长城遗迹现存状貌,进而能帮助修复人员准确了解目标区域上的每一处细节和防御结构上的受损痕迹等信息。
除此之外,团队还纳入了多学科专业知识和前沿技术,不断完善长城保护工作体系,推动长城保护工作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研究性修缮”并重转变。为了探索长城倒塌的临界点,城市建设学部刘子朋老师开展了一系列长城砖抗压测试,对不同材质的城砖强度和抗压能力进行测试,给相关管理单位提供预见性保护方案,也为长城修复材料和结构补强材料的选择等提供参考。
为研究水影响给长城带来的破坏,城市建设学部唐颖老师根据实景三维模拟数据和当地历年降雨数据,进行雨洪实验模拟并展开学理分析,以深入探索雨水对长城遗址的影响,为长城遗产的保护提供技术和决策支持。
03
接续守护,长城万里有新篇
9月26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题词40周年活动在八达岭长城成功举办。活动现场开展了北京大学生长城保护志愿服务队授旗仪式。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秦士友带领学校长城志愿者团队接受北京市文物局、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授旗,学校被授予“北京大学生长城保护志愿服务队北京城市学院分队”挂牌单位。长城志愿者团队教师刘蕊、安逸飞和大学生志愿者代表李檀、郅易晗与在场志愿者团队师生进行交流,努力共建长城保护志愿平台。
多年以来,北城长城志愿者团队已陆续开展了勘查调研、全景拍摄、制作展示平台、长城科普进校园等多类型志愿服务。加入北京大学生长城保护志愿服务队后,北城将在北京市文物局、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的积极支持下,继续为长城保护工作贡献智慧与力量。
遗产传承 吾辈之责
接续努力 久久为功
如今长城保护研究团队
依旧在探索研究长城保护的新路径
也有越来越多北城青年
加入到长城志愿者行列
讲好长城故事,传承长城精神
为长城保护注入新的活力
“咱可不能火!”
热学热议!北城全体师生党员同上一堂课!
用“三折叠”打开北城枫叶文化节,怎么折都有面!
来源:城市建设学部
文字:王振晓
视频 图片:CCTV《地理·中国》栏目
校审:高尚
责编:刘子实
版权声明:原创不易,转载时请标明来源
北京城市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