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内派系不少,这里只说军队的。解放战争时,国军原来的四个集团军派系依然存在。冯玉祥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军,李宗仁的桂系,老蒋的黄埔系,还有程潜的湘军和李济深的粤系等。至于小的派系军阀,有青海宁夏的二马,四川的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云南的龙云。黄埔系内部还有派系,比如陈诚的土木系,何应钦的派系,税警团出来的孙立人。以上这些都对国共内战有影响,有些派系影响巨大,比如西北军和桂系。
东北战局,最早是杜聿明指挥,仗打得很顺,将林彪一路赶过了松花江。虽然孙立人不太听杜聿明指挥,但对战局影响不大,后来蒋先生把孙立人调到台湾练兵。东北失败主要应该是政治和战略问题,比如解散满洲国军队,听从马歇尔的停战要求等。滇军潘朔端、曾泽生起义,那是不得已。
平津战役,傅作义晋军出身,后来基本自成一系,对蒋先生若即若离,想通过美国人的支持在华北搞出一个独立的新局面,或者自己单独和中共搞联合政府,这当然是太天真了。如若听蒋先生的命令,渡海南撤,部队加入淮海,国军应该又是一番局面。结果傅作义起义了。
淮海战役是国军生死之战,首先是西北军旧部何基沣张克侠二万三千人战场起义,导致黄百韬的七兵团兵团加速被歼。
然后是十二兵团司令长官人选问题,为平衡何应钦派系和陈诚派系,以及白崇禧桂系的利益,老蒋折中选择了黄维为司令,而冷落了最佳人选胡琏。十二兵团后来的命运与此关系重大,虽然胡琏后来空降双堆集,亲自指挥十二兵团,但为时已晚,无力回天。
当时刘伯承部只有大概十来万人马,吃不下十二万人马的黄维兵团,刘邓请求粟裕派兵支援,粟裕派了三个纵队前来助攻。而杜聿明也请求蒋校长增派几个军加入淮海战场,如果华中剿总的宋希廉兵团十多万人马此时能杀进淮海,整个战局双方力量对比将发生改变,因为黄百韬兵团虽然覆灭,但也重创了粟裕的三野。而其他兵团,包括黄维兵团,此时都还完整,如果再加入三五个军,国军胜算还是很大的。但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坚决抗命老蒋,不调一兵一卒。结果淮海战役失败。
接下来桂系逼宫老蒋,老蒋下野,李宗仁代总统。和谈失败后,共军过江,湘军元老程潜起义。而此时的两广军头们又各怀心思,张发奎甚至鼓动李宗仁直接扣押老蒋,李宗仁拒绝了。
至于西南的龙云、刘文辉、邓锡侯等军阀,从来就没有和老蒋一条心过,此时纷纷起义投诚,也在意料之中。
总之,国军在大陆时,大小派系林立,一到关键时刻,军阀们就会萌生异心,老蒋还是没能学到中共肃反与整风的绝招,一提裁军,军阀们就要开战,当年的中原大战不就是如此?后来攘外安内,削蕃剿匪,总是相互牵制,想想他也的确是没时间做这些事情,直到到了台湾,各派系才被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