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上海人”?|费里尼又码字了

文摘   2024-11-13 21:33   日本  

|费里尼(原作于2013年4月26日)

写这个话题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它很容易沦为“地图炮”的一部分,变成部分上海人攻击外地人的材料抑或正好反过来。但我还是决定趟一次浑水。谈谈我理解中的上海、上海人,以及为什么很多外地人喜欢这个城市却讨厌上海人。欢迎各方在理性范围内的一切友好争议。


为什么上海人“惹人讨厌”?

“惹人讨厌”是一个比较主观的判断,当然也有一些大家公认的客观标准。在为什么“上海人惹人讨厌”这个话题中,有一个bug——“上海人”用的是全程判断。但是,在涉及这个话题时,大家很少精当地用“部分”加以界定。这是为什么呢?


窃以为,这是上海之外,甚至是没有到过上海的一些人(请注意我的限定词“一些”),基于对于遥远而略带些神秘的那个城市的不少二三手的碎片印象,拼接而成的“上海印象”。这个很正常,谈不上太大的偏见,如同我小时候听过的一首上海童谣对“乡下人”的描述一般:阿乡进城,身披麻袋,腰系麻绳,看场球赛,不知输赢,喝瓶汽水,不知退瓶,(撒尿)找不到厕所,弄堂也行。


先入为主的印象是彼此的,很难说谁比谁就更超脱。


每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是首选主观视角看问题的,这是人性。进入上海这个城市之后,既往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习惯,如果与上海本地的一些约定俗成形成冲突,而部分上海人又未能够充分理解并即刻表现出一种不耐,“惹人讨厌”就这样产生了——彼此都烦对方,感觉尊严或者某种平衡受到挑战。


除了对某种规则理解不同造成的冲突之外,上海人最为人腹诽之处还在于:感觉良好。


下边我们就分析一下,上海人的良好感觉,是否超出了他们应得的。

■上海值得上海人感觉良好吗?

答案是:值得。


至于最近60年来,是全国人民支援了上海,还是上海养活了哪里的其他人,这个烂俗的话题就不在此讨论,网上权威数据很多。让某些人遗憾的是,我至今没有看到“全国人民”如何“几十年如一日”支援上海的数据。


数学是一切学科之王,我这个文科生也信。


那么,上海人为什么感觉良好?


人生来平等,这是废话。说的忽悠,信的傻逼。


上海人感觉良好,在于他们出生抑或后来主要生活的这个地方,由于经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远高于其他地方的底蕴,给了他们睥睨的底气。这种感觉在1949年之后的三四十年里,由于人口流动的相对停滞,以及上海轻工产品在全国的极度风靡而达至巅峰。流动停滞,准入几乎不可能,身份自然金贵(如同欧美某些高端俱乐部,死一位才能递补一位);上海制造一品难求,顺带为“上海”品牌增色,如同苹果产品卖得好,苹果公司自然为人艳羡。


最近的20多年里,上述平衡被打破。很多外来的财富和人口纷纷涌入,上海人原本自傲的地位岌岌可危,很多上海人的生存环境,实际上已经非常不堪。但是,(部分)上海人为什么还是感觉良好?


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也不能解释一切问题。行为的乖张和粗暴,常常伴随财富的飙升而来。上海人的“感觉良好”,有性格中对某种东西坚守使然,也体现了某种不自觉的“鸵鸟行为”。如果上海人在恪守尊严和对既往荣光的缅怀之外,能够重拾祖辈昔日的狼性,真正直起腰来,才是给“地图炮”一记响亮的耳光。


为什么一些人喜欢上海而讨厌上海人?

我也喜欢苹果产品,但讨厌乔布斯。


但这是两码事。我们花钱买下苹果产品,并不会因此要求我们和古怪、不爱洗澡、对女人和朋友也不上路的乔布斯一起相处。


上海今天的一切,自然离不开钱,但如果没有上海人骨子里对“诚信”、“契约”的深刻理解并付诸实践,根本不会有如今被人喜欢的硬件上的“上海”——的确,一些人喜欢的仅仅是硬件上的上海,他们希望“彼可取而代之”,最好立马兑现。不知我的理解是否狭隘,这些人理想中的,是一个生活风俗习惯完全和他之前的风俗文化“无缝对接”的、不讲上海话的、财富指数又很上海的“他们的上海”。


画虎画皮难画骨,上海是全国人民的上海,同样是一句废话,纽约不是全世界人民的纽约?有本事站得住脚谁都可以去,但留下之后,你的气场是否能融合进当地的主流,决定了是仅仅你的财富让你侧目,还是你这个人得到尊敬。


上海人真的看不起外地人吗?

如果两类人前边都有相关限定词的话,答案是:是的。


和任何地方的人没什么不同,上海人只从精神层面真正接纳和自己气场一致的外来户——很多上海人昔日正是这样的外来户,但很快调整自己的脉息和上海保持一致。在以前,上海人眼中,不领世面、拎不清、搞七捻三的人被称为“洋盘”,洋盘属于“可以教育得好的子女”,总体还是被上海人纳为“自家人”,个别行径值得商榷。如今,部分极端的上海人,称部分行为十分不符合此地规范的外来人为“硬盘”——和“洋盘”相比,“硬盘”的羞辱含义的确十分明显。


这一点上,部分上海人做得确实失范。上海人向来是温和有余,激愤不足的,即便心里真的看不起一件事一个人,面子上还得给双方台阶可下。昔日上海滩大亨杜月笙有“三碗面”之说,人活一世,体面、场面、情面耳。

但是,任何温文尔雅的东西,只有建立在双方恪守同一个游戏规则之上才有意义。


【结语】

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的很多东西,正在分崩离析。


一个崭新的秩序或许正在摸索中建立,或许我们真得在旧有倾圮的废墟中度过余生。


老一代上海人思维中某些类似“精神贵族”的东西,不仅不被外来户认可,或许也不被擦刮辣新的新一代上海人待见。


或者这只是杞人忧天,任何城市发展的历程,必须历经上述拧巴。


站得更高远一些,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上述拧巴轻如鸿毛。


【费里尼的新世界】

费里尼又码字了
关心城市和人类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