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林狒狒”,关注后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我国的语文教学,或许不尽人意,但从高中第一课的选择来看,教育家们确实努力了。
老师们在上课时,会告诉大家:这首词写于1925年晚秋,当时毛委员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途经长沙时,毛委员重游橘子洲,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对昔日学子生涯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
体现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01
以上是常见的官方回答,学生时代多多少少听老师讲过,或者在辅导书上见到过。
但抛开应试教育,认真分析该作品,会发现主席这首《沁园春·长沙》,不只是写自己,也不只写革命。
这首词还有更多“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东西,不止于主席的彼时,不止于主席的心声。
1925年,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逝世。
中山先生临终之际,在遗嘱中明确指出,为了完成国民革命,“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然而就在孙先生去世不久,就爆发了“五卅惨案”,国民党的右派势力,也纷纷开启“清共”运动。
国共合作遭受重创,中山先生的革命愿景,也变得惨淡如灭。
1925年,毛主席的这首词,写的只是他自己吗?
并不是,他是立足当下,写给所有对中国有期待,有信心的同志们的。
02
那天他站在橘子洲,看高天朗朗,江水滔滔,万物驰骋。
联想到伟人已逝,民族待兴,在这个人来人往,我方唱罢你登场的世界,他提出第一个疑问:谁能够振袖而起,力挽狂澜?
他发出了面对时代的思考:百舸争流,万类相竞,谁能一主沉浮?
有多少人像这江水一样,让梦想和意气随波逐流。
他希望他的同志们永远记得,他们少年激昂的样子,有流不完的热血,颓不掉的精神;
他希望他的同志们永远记得,他们意气风华的样子,谋划江山未来,书写江山未来;
希望他的同志们永远记得,他们坦荡豪放的样子,挥洒凌云壮志,看轻富贵荣华。
因此他提出了第二个疑问:当初生机勃勃,劈波斩浪,元气纵横,你们都还记得吗?
他发出了面对时势的鼓励:可还记得曾经意欲横渡,掀起浪潮阻碍飞舟!
03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前途阻碍重重,能放弃吗?
对于毛泽东来说,显然是不能的。
非但不能,反而要做出努力,一洗乾坤!
1925年,从志学之年进入而立之年的毛泽东,目睹了中华民族更巨大深刻的社会变化。
他在坚定自己,坚定同志,坚定未来的感悟之中,追溯自己那一个时代的革命者的初心。
他用这首词,期望告诉所有跟他一样的革命者:我们还在,事业还在,天下还在!
1925年年底,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未来,更加充满信心的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的各阶级分析》。
在这篇文章中,他对整个社会力量的构成,进行更清晰的认知:提出哪些是要反对的,哪些是要团结的,哪些是要拉拢的。
以及最核心的:怎样最大化利用各阶层的力量,一起塑造国家的未来。
这一次,他更加清楚,他的同志们是谁!
04
在其后二十四年的奋斗历程中,毛凭着心中的相信,凭着他的初心,联合他的同志们开天辟地,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1949那一年,他56岁,处于大圣人孔子知天命的阶段。
宏业初成,初心如磐。
我们回看主席的一生:少年立志,青年冲折,中年浮沉,晚年宰治。
一生的惊涛骇浪,风雨交加,但无论境遇如何,成败如何,他始终有那股谁主沉浮的气,始终有浪遏飞舟的气。
他和他的同志们,一直有破除旧中国,建立新中国,让中华民族堂堂正正屹立全世界的初心!
当我们在志学之年,读到这样的词,能不壮骨血,养精神吗?能不沛然,不浩然吗?
将主席激励所有时代革命者的初心,炼化成激励这个时代孩子们的初心。
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同伴,懂得在时代的风起云涌中,有新的书生意气,有新的飞扬文字,有新的热血激荡。
心系天下,百折不挠,气局宏伟,不慕小利。
这样的青春,能不高傲吗!
我们学到的诗词,是他们的热图长歌,是心中的日月光明,是民族的腾龙气魄!
祖国的腾飞,终归是要依靠一个个新的读书人的。
他们初心有多昂扬坚定,民族的未来就有多晴朗辉煌。
所以这首词,才会被选为高中语文第一篇,正是那最有斗志的年纪!
我希望所有读过这首词的人,都记得他们少年吹过的牛,许过的愿,并一生一世,为之拼搏奋斗,生死不渝!
最后,一起重温这志学之年的开篇第一课吧: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