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款“扁可颂”悄悄地火了,这款看起来像是掉在地上被压扁了的“可颂”以其独特的造型在网络上走红,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面包”。
无论是被称作锅巴可颂、扁形可颂,还是焦糖风味可颂酥,尽管名字各异,但制作工艺都相同:将可颂压平,表面撒上糖分,再进行烘烤。最终的成品宛如一个二维的可颂,虽然形状平,然而其酥皮却层次分明,清晰可见。焦糖色的纹理交织在一起,再加上糖与油脂融合形成的闪亮外壳,一眼看去就觉得味道不错。
扁可颂,顾名思义,就是形状被拍扁的可颂面包。这种面包在不同的烘焙店里,也常被称作可颂锅巴、羊角锅巴或者锅巴可颂。个人觉得“锅巴”这个词用得恰到好处,既富有创意又极具本土特色,翻译得相当精准。
我们都知道扁糖葫芦就是糖葫芦压扁了做成的,那么扁可颂的制作过程是不是也这么简单,直接将可颂压扁就行了呢?
其实,大多数的扁可颂的制作流程可以概括为“先压扁再烘烤”四个字。
具体来说,就是先将可颂面团在砂糖中滚动,让面团的表面均匀地粘上一层砂糖。然后,用一张油纸覆盖在面团上,再用烤盘将其压扁。最后,将这个被压扁的面团放入烤箱中进行烘烤。正因为采用了先压扁再烘烤的方法,我们才能得到形状如此规整、平坦的扁可颂。
有趣的是,有些网友尝试了一种家庭版的制作方法:他们先在烘焙店购买一个普通的可颂面包,然后自行将其压扁,并放入平底锅中煎烤至香脆。最后撒上一些糖浆或蜂蜜进行调味。据说这样自制出来的扁可颂与烘焙店里售卖的成品在口感上并无太大差异。
"可颂",源自法语,意为"新月、月牙",这款面包自诞生至今已走过了三百多年的历程,期间历经了无数的变革与精进。
最初的可颂,其形态如同弯弯的月牙,之后演变为菱形可颂。它外皮酥脆,内部柔软,满溢着奶油的香气,每一口都是酥软且美味的享受。
为了赋予可颂更多层次的风味,面包师们常常在其上添加奶油、水果等点缀,或在面包内部填充各式馅料,从而让可颂的口感更加丰富。
创造出压扁可颂的烘焙师傅并未止步,他们继续探索,研发出了一系列令人垂涎欲滴的压扁可颂新搭配。
比如说将两片压扁的可颂夹上几勺冰淇淋,制作成三明治,其外观与口感瞬间便可与拿破仑酥相媲美,成为一道新颖且诱人的甜点。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介绍过可颂的做法,一枚优秀可颂的诞生绝非易事,需经历反复的折叠、擀展,以及精确的测量、裁切、卷裹,最后以恰到好处的温度烘烤,方能制作出一只轻盈又酥脆的可颂。
然而,在这番艰辛努力后,却有人选择将精心制作的可颂“啪”地一声压扁,使其口感转变为类似蝴蝶酥的紧实。
这种扁可颂的“改造”无疑激起了不小的争议,尤其是对于那些钟爱可颂的粉丝来说,他们不禁质疑:这难道不是在糟践可颂的精髓吗?如果我们追求的是扁平的外形和酥脆的口感,何不直接制作蝴蝶酥呢?
传统可颂的魅力,在于其外层酥脆而内部依然保持着轻盈与弹性,这种内外口感的对比正是其精髓所在。
然而扁可颂的制作流程虽然繁琐,但最终呈现的口感却与蝴蝶酥极为相似,这不禁让人疑惑:它究竟是一个全新的创意产品,还是仅仅是一个“形似压扁可颂的蝴蝶酥”?这一连串的操作究竟意义何在?
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争议,扁可颂还是在全球范围内风靡了起来。
其诱人的配料表和类似蝴蝶酥、黄油饼干的酥脆口感,似乎都精准地击中了人们的味蕾。不仅如此,人们还探索出了扁可颂更有创意的吃法——与冰淇淋和开放式三明治的搭配。
想象一下,绵密的冰淇淋在黄油和焦糖风味的扁可颂上缓缓融化,这种美味组合简直是为夏日量身定制的!
此外,扁可颂还可以作为开放式三明治的面包基底。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在扁可颂上添加牛油果、火腿、布拉塔奶酪、培根、溏心蛋等食材,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开放式三明治。
在当下社会,消费者的食品需求日趋多元化,扁可颂的走红的不仅仅是一种全新且别具一格的体验,同时也恰恰迎合了市场对于新颖、特色口感的热切追求。扁可颂的流行既体现了创新的勇气,也可能引发对传统可颂特质的思考;我们要认识到食品创新与多样性的深远意义,并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每一次新的美食探索。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个多彩的时代中不断发掘并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
素材来源于网络
加群请加客服微信:hbqz2016 并注明加哪个群
1、烘焙圈子(原辅料与食品群)
2、烘焙圈子(设备与饼店用品群)
3、烘焙圈子(包装与装饰群)
4、烘焙圈子(私房&家庭烘焙群)
5、烘焙圈子(中国烘焙师与厂店群)
6、烘焙圈子(欧包交流群)
7、烘焙圈子(糕点食品厂群)
8、烘焙圈子(饼房与烘焙爱好者2群)
9、烘焙圈子(饼店、爱好者与轻餐饮群)
10、烘焙圈子(烘焙食品、轻餐饮群)
1、华北烘焙群
2、东北烘焙群
3、西北烘焙群
4、华南烘焙群
5、江浙沪烘焙群
6、华中烘焙群
7、西南烘焙群
1、厂商与经销商群
2、厂商与饼店群
3、烘焙师与厂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