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分享会获奖心得展示(第二期)(第一节)
Quarterly Summary
现实与虚拟的边界(节选)——读塞万提斯不朽之作《堂吉诃德》
文学院 24 级研究生 米玛罗布 一等奖
馆藏信息:
《堂吉诃德》是长达 82万字的现代小说,分为上部和下部。上部完成于1605 年,下部完成于 1615 年。这部小说在欧洲文学史上,乃至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可圈可点的影响。相对而言,这部小说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庞大的故事体系,但是,这部小说有很强的带入感和故事悬念。哪怕只看了前面的几个章节,我们的脑海里很自然地勾勒出一个疯疯癫癫的骑士和一个矮胖愚蠢贪婪贪财的桑丘来。我想这是《堂吉诃德》最伟大之处,因为这种在民间讲故事式的写作手法很适合《堂吉诃德》。
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指出:内容非他,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只有内容与形式都表明为彻底统一的,才是真正的艺术品。《堂吉诃德》的内容与形式恰恰如此,两者紧密结合,互为衬托;《堂吉诃德》故事的叙述方式很松散,很自然,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即没有他特别强的情节逻辑,也没有运用极其严格的故事结构。难道这种很自由又很顺其自然的叙事方法不适合实讲一部“一会儿挨打,一会儿当皇帝”的故事吗?从作品的写法来看,这部小说即区别于骑士小说,又跟骑士小说有着很高的相似性。第一,《堂吉柯德》与骑士小说的核心区别在于其批判和讽刺的态度。第二,“在骑士文学中,骑士往往是勇敢、忠诚的象征,每一位骑士都以骑士精神作为守则,是英雄的化身”,翻阅文学史,其实这种文学现象回顾这部小说的来龙去脉,《堂吉诃德》通过堂吉诃德与仆人桑丘的冒险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一大堆惊人滑稽的故事,作品具有极高的喜剧性。其实,每一个貌似可笑荒唐的故事背后,都有一个难以莫测的心理活动或者情感思想。这种心理活动或者情感思想涉及到了真理、自我、理想、爱情、现实与虚拟等永恒的人类思想主题,并且对这种永恒的思想主题做了一些难以抹去的反思和总结。
《我与地坛》节选
杜永鸣 2023级行政管理班 二等奖
馆藏信息:
史铁生先生在《我与地坛》里面这样写;“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我呢,在初中曾经模仿海子写过一句话,“面向长河,背倚群山”,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我想我也感受到了,阴差阳错来到了西藏大学,又在命运的安排下见到了您。在阅读《我与地坛》的过程中,我对史铁生先生的《记忆与印象2——比如摇滚和写作》的一句话感触颇深:“秋风起时,疯狂的摇滚才能聚敛成爱的语言。”史铁生先生也在文章中这样描述秋天:“秋天的进行不可阻挡,逼迫得太阳也收敛了它的宠溺,于是乎草枯叶败枯木萧萧,所有的躯体都随之枯弱了,所有的肉身都遭遇到了麻烦。”这跟我认知的摇滚也是一样的。摇滚也应该是这样,是音乐在时代压抑下的青春的狂热,是对现有不合理的反抗,所以他歇斯底里,用嘈杂的金属去编制乐章,燃烧着青春之火,或者用荒诞演绎更加荒诞的现实,在疯狂的搅动之中呼唤着光明,呼唤着春天。因为我始终认为反抗的底色是呼唤更好的未来,而不是一味地破坏。
在那时给自己写下这样的话勉励自己:“所以少年注定迷茫。他会困于汹涌的海,会困于多折的山,困于轰鸣的雷声,困于芬芳的花海,困于多岔的路口,困于雾瘴的森林。他会在闹市中迷失,在清冷中迷失,在渴望中迷失,在平庸中迷失。他会轻而易举地失魂落魄,会难以置信地丢失一切。但同时这也意味着他拥有无数可能。他会在山巅领会宏伟,在雷电里学会尊崇,在盛开中捡拾美好,在旷野的风声里找到自由,在流浪中学会笃定,在一片废墟上重新拥有一切。少年注定迷茫,也注定在迷茫中取得他将重塑的人生。”
《长安的荔枝》节选
李姝 2024级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
三等奖
数据检索信息:
简单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马伯庸,被誉为“文字鬼才”,他的作品主要以历史小说为主,代表作有《风起陇西》、《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等。他的作品同时兼具了天马行空的脑洞大开和严谨厚重的史料佐证,马伯庸将自己的写作风格形容为“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也因此得到中国青年网的评价:在历史边缘的空隙里,马伯庸细致镶嵌了超逸的想象,笔如游龙,旁征博引,沟通雅俗。
《长安的荔枝》的创作开始于马伯庸从2017年起对盛唐长安城的研究,由一句家喻户晓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荡开一篇平凡又传奇的故事,通过一枚小小的荔枝,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民力的本质。
本书最吸引我的有三个点,首先是主人公李善德身上体现出的精神,在经历多次运送任务失败时,旁人劝阻他放弃,他却直言: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李善德的话传达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一往无前,荒谬的诏令,渺茫的希望,灰暗的前途,如此天崩开局,却因为李善德的锲而不舍,上下求索而逆风翻盘。迈入大学生活,处处充满挑战和机遇,班级群里一项项比赛通知接踵而至,我却时常怀疑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因而错过一项项能够锻炼自我的机会。当我读过《长安的荔枝》,我被李善德一往无前的勇气感染,希望能像李善德一样,在实践中求实创新,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从书中学习到的第二点是为人处世方面,在友情中应重视诺言和沟通,胡商苏谅为李善德运送荔枝提供不断的资金支持,作为交换,苏谅想要事成之后,揽下荔枝转运的肥差,当时的李善德草率答应下来,不谙官场规则,哪成想事成回京之后,转运荔枝之事再不是李善德能够做主的事了,后来李善德拿出“国忠”金牌,本意是对苏谅倾诉自己的苦衷,苏谅却以为李善德拿权势压人,二人友谊自此宣告破裂,不复相见。倘若李善德没有轻易许诺,倘若二人事后冷静沟通,也许结局不会草草收场。
《长安的荔枝》最经典的莫过于从小人物的视角续写王朝的兴衰争斗,故事的最后,是李善德放弃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为民请愿,替民发声,最后却落得一个流放岭南的结局,一个妃嫔心血来潮的口腹之欲,有时甚于一群人的生死性命,一句君王齿舌之间随意碾过的差遣,便要动用无数金银和人力去弥补距离,哪怕亲临百姓,皇帝也只站在高塔之上供人敬拜,却听不见一句民生,窥不见一点民情。阅读其中,我无法不觉得讽刺和心寒。
同学们,《堂吉诃德》《我与地坛》《长安的荔枝》以上书籍均可在图书馆找到,欢迎前往图书馆借阅或者在图书馆网站(https://lib.utibet.edu.cn/)检索查看哦。
图书馆
2024年11月1日
来源:赵丽
审稿:樊海平
编辑:图馆会--刘清华
发布:马海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