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
怎么要背那么多书?
作为一名医学生,每次看到那一本本比砖头还厚的书,一想到要从头背到尾就感觉有心无力。
背书状态:
翻书:马冬梅,
背书:马什么梅?
翻书:马冬梅,
背书:什么冬梅?
可谓苦海无涯。
如何逃离记忆苦海呢?
我们首先要了解,记忆在人脑中是如何形成和保存的。
如果不了解脑的机制就去学习,相当于不知道体育运动的规则就去埋头苦练,注定事倍功半;而理解运动的规则后再去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则能提高效率,事半功倍。
在脑中关于记忆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海马体和大脑皮层。
海马体[1]是大脑中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和检索密切相关的区域,尤其是对于新记忆的编码和长期记忆的巩固,它通过与其他大脑区域的交互,尤其是与大脑皮层的连接,参与记忆的编码和检索。
大脑皮层[2]则负责处理更高级的认知功能,包括感知、注意力和决策等,这些功能也与记忆的存储和提取有关。而大脑能够实现众多思考就建立在其密密麻麻的神经回路里面,在神经回路这张网络上,“神经信号”来回奔走传递,脑便是使用这种“神经信号”来处理信息的媒介。
在知道了这些知识之后我们就可以利用它们来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当中。
记忆的诀窍——联想记忆
存在于人脑中的一个个记忆片段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毫无关联的。相反,它们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有时它们互相抑制,有时它们又互相合作以得到巩固。[3]
我们的神经就像一个个树根不断发散,相互关联。
当我们想要调用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就需要许多小元素引导我们能够在浩瀚的脑海里找到对应的内容。即便是像“今天早上吃了煎蛋”这样简单的记忆,也是由“煎蛋的味道、气味、颜色,吃煎蛋时餐桌的摆设、坐在椅子上的感觉,一家人围着餐桌吃饭时谈话的内容”等众多难以逐一解析的元素交织而成的。
重复[4]_抵抗遗忘的唯一方法
当我们看到厚厚的蓝色生死恋的时候,大家便会产生“我真是不擅长背东西啊”、“记忆力好的人肯定能很轻松地就记住很长时间吧”等想法,然而实验结果却显示,忘记的速度并不是因人而异的。无论是谁都会以大致相同的速度遗忘信息,而且“忘记”这件事并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怎样祈求,记住的信息也还是会在某一时间段被我们遗忘,甚至当我们想要尽早忘记某些信息时也不能如愿以偿[5]。
我们可以依据遗忘曲线的规律,将复习分为 4 次,每次复习之间都存在一定的时间差,通过这样的复习方法,海马体会将信息判定为必要信息,允许它们进入大脑皮层。这样足以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就没有必要复习更多次[6]。
秘诀
第 1 次复习:学习后的第 2 天;
第 2 次复习:第 1 次复习 1 周后;
第 3 次复习:第 2 次复习 2 周后;
第 4 次复习:第 3 次复习 1 个月后。
睡眠的奇效
有一种惊人的复习方法是不用努力也可以掌握的,可能大家会觉得有些意外,但是就是有这么一个我们天生就拥有的技能——睡眠。
当我们做梦时,海马体也正在积极地活动着。所谓的“梦”,其实就是由人脑中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记忆的片段相互组合而形成的。有研究人员认为,人之所以会做梦,就是为了不断探索这些片段的组合是否有什么意义。我们在短短的一个晚上就能做大量的梦,梦中出现的所有场景都来自于海马体中的信息和大脑皮层中的记忆。在我们睡着时,脑会以各种形式整合信息,然后检查信息的一致性并“整理”过去的记忆。海马体就是在此时对信息进行审查、判断这些信息是否必要。[7]
所以说,要想让知识记得更牢固,就必须重视睡眠。
有些人每次都只在临近考试前才熬夜学习,像这样剥夺睡眠
时间是无法积累学习能力的。记忆只有长久地保存在头脑中才有意义,即使靠熬夜的临阵磨枪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只能应付一时而已。这种想法从长远来看毫无意义。
记忆不仅可以用于学校的学习,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经常也会用到,它是对于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以上的学习方法可以科学的帮助我们记忆,让我们更快更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END
编辑 | 邓嘉坤 刘旋 姜若涵
文字 | 彭佳音 李逸
图片 | 百度百科(侵删)
指导老师 | 袁立明 邓光祁
责编 | 龚烨
初审 | 刘熠 吴金金 袁宇辰 江欣
终审 | 张明明 黄鸿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