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青海海东市乐都区谱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政务   2024-12-09 11:48   青海  

上楼又上岗 身迁更心安

——青海海东市乐都区谱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梦圆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群众在青绣帮扶车间学习刺绣手艺。 

初冬时节,河湟谷地寒气逼人,清晨的雾霭还未散尽,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梦圆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里已经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临街小摊贩的吆喝声、包子铺前排起的长队、着急上班的赶路人、公益性岗位上忙碌的身影……让这个易地扶贫搬迁小区格外热闹。
像梦圆居小区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乐都区有很多,体量也比较大,七里店、瞿昙徐家台、洪水李家壕、洪水坪、仓岭顶、杨家岗、迭尔沟、红沟、马圈沟……它们散落在各处,承载着各族群众的新希望,成为他们迈向新生活的起点。
搬得出
让大山里的群众换一种“活法”
回想起多年前那场伟大的“变革”,从乐都区共和乡马厂村搬迁到七里店安置小区的住户李世林依然感慨万千:“以前在山里的时候,冬天还要生炉子,不仅不安全,还不暖和。现在搬进这么漂亮的房子,冬天再也不怕冻着了,暖气很热,生活很方便。我们大家伙儿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小区,放眼望去,整齐的楼房一字排开,宽敞的道路干净整洁,老人们坐在长椅上晒太阳,孩子们在广场上嬉戏玩耍。穿过一条小路便到了李世林家,窗明几净,温暖舒适,几盆茁壮的绿植把房间装点得格外温馨。
乐都区,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北依祁连山,南靠拉脊山,周围高,中间低。两山对峙,湟水中流,是典型的高原河谷地貌。曾经,大山里世居着各族群众,山大沟深,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面临着出行、上学、就医、务工等诸多不便,发展受困的同时也束缚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易地扶贫搬迁行动,让曾经生活在大山深处的群众真正走出了大山,换了一种“活法”。
党和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东风没有落下一村一户,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启动以来,乐都区各级政府因地制宜积极谋划,统筹人力、物力、财力,从一砖一瓦到座座新居,蓝图变成了现实,一座座现代宜居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这是一条搬迁之路,也是一条幸福之路,有不舍和守望,更有憧憬与希望。“十三五”以来,乐都区累计投入22亿元,先后搬迁16个乡镇160个村8845户29783人,修建集中安置点12个,集中安置6533户2.21万人,占全区人口总量的10.1%,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总量的47%,全省易地扶贫搬迁总量的16.3%。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命运转折,更展现了乐都区在易地扶贫搬迁的道路上勇挑重担。
稳得住
让搬迁群众生活更舒心
怎样才能让搬迁群众“稳得住”?不仅要配套建设好基础设施,方便大家的生活,解决老百姓的急难,还要关注后续发展,提供就近创业就业的机会。近年来,乐都区始终把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中之重,以坚定的信心和有力的举措,努力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走进乐都区七里店安置小区,小区商业一条街热闹非凡,居民们可以在这里购买各种生活用品;幼儿园、卫生院、商贸市场、老年活动室等应有尽有;在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里,老年人可就近集中享受助餐、理发、保健、文体娱乐等日间照料服务……“半小时”生活圈让这里的群众生活更便捷。
“用最好的地建最好的房,把最好的房给最困难的人。”这一承诺在乐都这片热土上得到了完美践行。多年来,乐都区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当作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发展机遇,出台一系列政策,捆紧捆实工作责任,实现搬迁“分房、搬家、产业、就业、服务、党建”全覆盖,努力做到了让群众搬得放心、住得安心、生活舒心。
乐都区坚持安置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基层组织管理与搬迁安置同步推进,同步配套建设给排水、强弱电、路网、幼儿园、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停车场、市场等设施。近年来,用于安置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资金达4.4亿元,占比达31%。
楼上置业,楼下乐业,是美好的愿景。据统计,近年来,乐都区围绕搬迁农户家庭富余劳动力就业,积极搭建就业信息平台,累计开展技能培训班210多期,培训搬迁群众8400余人次,举办大型现场招聘会50余场,累计带动就业14467人次。同时,将400名搬迁劳动力纳入保洁员、信息员等公益性岗位,让搬迁群众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更加有了保障。今年前三季度,脱贫搬迁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37万多元,同比增长15%。
现在,党群服务中心成了群众新的温馨家园;江苏省无锡市对口帮扶援建的乐都区东林学校,基本满足了安置群众子女就近入学和“上好学”的愿望;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新型社区组织的统筹下,书法比赛、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各类文化活动一场接一场地举行,进一步丰富了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里不再是贫困的山区,而是充满希望的家园。
能致富
让搬迁群众过上好日子
“以前在农村,除了干农活做家务,我什么都不会,现在我在这里学习刺绣,一年下来能增收6000元左右,同时也能就近照顾家里,日子越过越好了。”新居民李金英笑着说。
走进乐都区梦圆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青绣加工车间,绣娘们比量取样,穿针引线,一边进行图案设计,一边绣制,车间的成立不仅为当地妇女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路。在这里,“指尖技艺”正在变成“指尖经济”,编织出了一条产业振兴“新赛道”。
据了解,该青绣加工车间是在2022年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项目的扶持下建成的,2023年正式投入运行。“扶贫+青绣”的产业模式,先后扶持帮助300多名妇女掌握了刺绣技艺,带动安置点留守妇女就地就近就业,两年来累计创收了40余万元。
“这些绣品都是我们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大家现在看到的颈椎枕里面,添加了葛粉、桂枝、白芍、黄麻等多种中药材,有助于解肌舒筋、安神活络……”在芦花乡青绣展销车间,43岁的秦存连坐在轮椅上对着直播间的网友介绍绣品。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仅是让脱贫群众住上好房子,更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乐都区坚持“分区分类、精准施策”原则,不断探索后续产业发展道路,形成了“易地扶贫搬迁+N”模式,开启盘活村级劳务市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先行实践,脱贫搬迁劳动力就业率达95%,实现每个家庭“一户至少一人就业”目标。
在梦圆居、七里店、康盛佳苑等大型安置小区建设商铺104间、农贸市场1处,累计就近带动就业300余人,群众年人均增收超2万元;扶持伦缘纪念品和服装加工2个帮扶车间,吸纳脱贫人口、残疾人等90多人就地务工增收;建成仓岭顶生态养殖场1处、高家安置点旅游一条街、李家壕和徐家台食用菌生产车间2处,累计带动1000多人就业。
从“风雨飘摇”到安居乐业,是乐都区务实作为的实践答卷。昔日的“山上”已渐渐隐入岁月的长河,山下的新居承载着希望与梦想,将继续记录时光故事,讲述百姓梦想,指向幸福远方。

来   源:农民日报

李小英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高晴

责   编:杨   昕



海东之声
海东市网络舆情、网络安全事件举报电话:0972-861619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