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唐婧 雷椰
编 辑丨张华曦
一年一度的“普惠之约”如期而至。聚焦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智普惠 新金融——2024中小企业金融论坛暨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研讨会”将于12月2日14时在北京隆重召开。论坛期间将同步揭晓“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4)”名单,并对将公开出版发行的《普惠金融典型案例集锦(2024)》进行预发布。
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普惠金融大文章支持实体的重点工作方向,引导普惠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2023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构建高水平普惠金融体系,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五篇大文章”提出一周年之际,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金融研究院、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联合举办这场普惠金融领域的年度盛会,来自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中国财务公司协会,以及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等单位的重量级嘉宾将莅临会场。
本次论坛以“智普惠 新金融”为主题,旨在总结过去一年普惠金融领域取得的优秀成果,并探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理念、新趋势和新路径。
论坛还邀请了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界和企业界的专业人士齐聚一堂,共绘新形势下的普惠金融发展蓝图,畅谈未来的机遇与挑战。本次发布会还设置了“破解普惠金融的‘不可能三角’”的圆桌讨论环节,来自银行、保险、金融科技领域的资深从业人士将就行业热点话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普惠金融实践多点开花、硕果累累
为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普惠金融这篇大文章,进一步促进相关服务“扩面、提质、增效”,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金融研究院联合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于今年8月启动了“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4)征集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全面总结过去一年里,全国各地、各部门、各机构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挖掘并表彰一批具有代表性、可复制、可推广的普惠金融典型案例,通过经验交流与学习,为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本次活动共征集到507份案例材料,主要来自银行、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单位,案例业务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
从参与单位类型来看,银行的参与类型最多。包括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外资法人银行、住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在内的25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提交了390份案例。
从参与单位地区来看,云南省的参与单位数量最多,北京市提交的案例数量最多。银行方面,云南省的参与单位数量和提交的案例数量最多;融资担保公司方面,广东省的参与单位数量最多,辽宁省提交的案例数量最多;财务公司方面,北京市的参与单位数量和提交的案例数量最多;小额贷款公司方面,山东省的参与单位数量和提交的案例数量最多。
本次案例征集共设五个大类,即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服务“新市民”、服务乡村振兴、产品服务创新以及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并下设相关小类。
从提交案例类别来看,133家单位提交了140份“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案例”;29家单位提交了29份“普惠金融服务‘新市民’案例”;160家单位提交了167份“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案例”;132家单位提交了144份“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案例”;27家单位提交了27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案例”。
可以看出,服务乡村振兴、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产品与服务创新项下提交的案例较多,可见当前普惠金融实践发展在支持国家战略和技术创新方面呈现齐头并进态势。
从提交案例内容来看,不仅有大型商业银行运用金融科技助力信用下沉的业务创新,也有县域金融机构结合村情民情、精准帮扶困难群众的实践案例。
例如,有国有大行推出了“标准化+特色化”金融教育内容库,助百姓“懂金融、信金融、用金融”;又如,有外资行推出了基于数据模型支持的跨境电商融资服务,服务跨境电商小微企业的在岸和离岸融资需求;再如,有股份行持续丰富新市民服务内涵及产品体系,携手企业共同打造跨界人才及新市民服务联盟。
还有财务公司推出了保函验真功能,极大地提高了财司保函的防伪能力和信息安全水平,增强了受益人对财务公司的信任感。小额贷款公司也不乏亮眼案例,一家小贷公司创新供应链金融贷款模式,解决涉农金融风控痛点,向签约养殖户提供个人贷款业务。
这些案例背后是一个个令人动容的帮扶故事,是我国金融机构不断下沉,将“活水”注入到实体经济一个个细微角落的精彩呈现。这样的努力,值得被看见,值得被铭记。
“下一步将统筹好增量扩面和商业可持续”
今年以来,普惠信贷继续呈现增量扩面势头。2024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4年三季度末,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9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比各项贷款高6.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3.51万亿元。
在信贷支持保量的同时,贷款利率也稳中有降。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42%,较2023年下降0.35个百分点。这有助于降低各类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提升生产、投资的热情。
百尺竿头仍需更进一步,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将如何再上新台阶?今年9月,央行副行长陆磊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答21记者提问时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统筹好增量扩面和商业可持续,加快构建激励相容的普惠金融发展长效机制。“政策取向+金融机构服务”是发展普惠金融的两大支柱,一方面要有政策,另一方面还要有金融机构的服务,缺一不可。
在政策层面,政策设计突出发展重点,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促进城乡区域平衡协调发展,增强社会公平和机会均等。健全管理制度和落地督导,引导金融机构用好用足货币政策工具、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金融工具。
在金融机构层面,一是要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加快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二是要坚持科技赋能,数字普惠金融我们国家是领先的,通过科技赋能和数据引领,推动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深度融合,驱动普惠金融发展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进一步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便利度和可得性。
诚然,在普惠信贷持续实现量增价降的同时,当前普惠金融发展仍面临解决利率、可得性、风险的“不可能三角”问题。11月8日,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发布《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4)》(下称《报告》),提出破解“不可能三角”的关键在于政府和市场各司其职。
《报告》指出,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包括信用信息体系、融资担保机制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信息不对称、风险防范等方面问题;商业机构主体则应充分焕发创新活力,发挥主导作用,探索开发既能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又能做好普惠金融消费者能力建设的产品。
还有业内人士反馈,普惠金融发展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尊重市场规律,各市场主体之间分工明确、各具特色、有序竞争,形成大行与小行、银行与非银机构、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良性互动。
针对如何破解普惠金融的“不可能三角”这一行业热点,本次论坛也特别设置了圆桌讨论环节,邀请关心普惠金融发展的专业人士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他们又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具体现场盛况及相关信息,欢迎点击下方链接或扫描二维码报名现场参会,也可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普惠金融”的后续专题报道。
报名请点击下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