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为人,艺术为时代创作,艺术家是历史的亲历者、记录者,也是劳动者。艺术家的作品不光是一个时代的折射反映,还应代表着作者对时代的观察思考与发声回应。艺术家的主要任务,在于广泛吸收生活的养料,采撷其中的闪亮之点,通过文字书写和艺术图式,在价值观层面和精神层次上去呈现他们生活的时代气象并赋予其内在意义。
诚如我从艺多年的体会:艺术显现的是形式,而形式产生的视觉效应是连接沟通观众读者,通过观赏品读与之形成共感的直接渠道。组成形式的各个局部要素经由技艺达成,技若语言,赖以传达造型、色彩、气息,而形式与技艺的背后是思想内容与精神内涵在起着驱策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形式、技艺、精神正分别对应于“艺术”“制作”“思想”。形式、技艺、精神三者俱不可缺,均可为主亦皆可为辅,唯视读者观众择其不同角度品评是焉。但成功的作品必然三者兼胜,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道理亦然。但是在实际过程中,真正要达到三精、兼胜水平则殊为不易,非下得苦功、反复修炼难以成事。如果把思想(精神)、艺术(形式)看作形而上的“道”,那么,作者的内外修养、艺术学养、思想境界和人生的历练就须不断提高才能达至。而若是将制作(技艺)理解为形而下的“术”或则“器”,那么只要掌握要领,通过勤学勤练,达到熟练、成熟、精熟水准则是目标可期的。因此,一个艺术家的成长,远不仅为专业技能和笔头功夫的进步,思想觉悟、艺术素养、人格修为的提升同样重要,毋宁说,艺术的成熟实质是人的成熟。
—— 冯远
(摘自《灼日——冯远自传》)
《灼日——冯远自传》
冯远 著
2024年3月
广西美术出版社
目 录
内容简介
本书系“新时代书画名家自传”系列丛书之一,该丛书是用作品作为主线,图文并茂,用作品反映并体现书画家的艺术成长道路、艺术特点、艺术成就的自传丛书。
本书为当代著名中国画画家冯远的个人自传。他首次在书中通过历史文化背景和详细的真实事件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及艺术历程,并向大众展现了经由这些个人经历打磨、塑造而成的独特的绘画创作理念和个人艺术风格,以及由此淬炼而成的艺术成就。
作者介绍
冯远
1952年生于上海。1969年,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1978年,入读浙江美术学院,1980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执教。1996年,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1999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科技教育司司长;200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司司长;2003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04年,任中国美术馆馆长;2005年,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2008年,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2012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2015年,兼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2016年,兼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2018年,被推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文化学者。
前言
呈现在读者朋友面前的《灼日》,是一部关于我从艺的简版文字记述。
按照全国政协书画室和出版社的丛书策划构想和体例设计,我选取了我从爱好、学习到从事绘画艺术这数十年中的主要经历,将有特殊意义的往事和节点通过文字简约地表达出来,类似自传。但因为字数要求,并未深入地展开每个人生阶段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动因,而对于一个艺术家成长经历或者学术个案的“果”来说,这恰恰是十分重要的“因”。又,根据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亲历、亲见、亲闻”原则,我侧重于亲历、亲见,未加细察的亲闻基本未予收入,为的是确保本书内容的真实可信。通过对往事的回顾和情景描述,连缀起我的从艺经历,围绕我的三观形成、思想变化、艺术观念和人生感悟的累积、作品追求的风格特点、审美取向,顺着艺术年表的脉络予以展开。再,每个艺术家的成长并非是简单地由青葱到耄耋,一条直线,经历各不相同,也就有了先后顺逆差别之分。艺术中的技艺常常需要量的长期积累而达至质变,艺术家的价值就体现在他的作品和论著之中。而有关成就的判断还需要旁人、后人加以评价,这就要求“自传”的撰写者必须保持客观理性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观照自己的作品和文字终究不是件易事,然而人总要通过回顾、反省、审视来把握自身,以期获得超越。成长中的此一时之嗜好,必隐含着某些褊狭、迷执;彼一时之追索,恐又受制于先天不足或后天缺失,这些不足自然会明白无误地反映在某个阶段的作品和文字中。“文以载道”“文如其人”“夫书者,心之迹也”,犹人照镜,纤毫毕现,无以掩藏,但我却欣欣然其犹未悔。作画著文,多一份思想提炼和思考沉淀,多一份精心经意和对形式技艺的锤炼与设计,就增一份价值,也就更近乎“道”一步。我执此说,系由多年体验所得,而作品孰优孰劣由人
评说。就过程而言,这些都是我从艺经历中在不同阶段留下的记录和印痕。
由本人作传,首要的是诚实、真诚,不刻意扬善隐劣,非言俊蔽丑,乐道光辉历程,避讳落魄足迹。余今年届古稀,风轻云淡,更多了一份从容与坦诚。若算上襁褓之岁,七十寒暑已然成过往,但真正从记事习艺至求取一生,爬坡攀岩,不过匆匆一甲子。大化流衍、沧海一粟,藐予尘微安敢侈言成就造化。对于艺术和学问,对于人生与境界,但凡我体认、明了一点,就实践一点;理解多少,就做多少。心、脑与手的距离,胸次、情怀与理想的差距始终存在。待得悟觉圆融,生命已臻暮境。艺术真是一段令人神往,苦甜参半又爱怨交织的旅程。
人,终究无法得享两次生命的轮回,即便头脑尚清醒,皮囊也已衰朽,因而向死而生,认真地把握住当下,认真对待你的下一件作品、下一篇文字,才是最为重要的。如若天假余以年,也许我还会有十年、十五年并不宽裕的光阴,我将继续尽己所能通过作品和思想去回应时代,回应人的精神召唤和俗世间的苦甜。
感恩生逢盛世,七十年承平无战事,国家经济腾飞、国力日盛、社会安定、生活小康,乃有文化自信和艺术繁荣。
感谢我的夫人水静汶,因为她与我数十年来相濡以沫,以及为我提供无私的襄助。
谨以此书敬献给我的父亲母亲。
谨以此书表达对在我人生和艺术成长道路上,给我以启蒙、抚慰、指点、提携、帮扶和荐助的师长方增先、兄长宋雨桂,以及众多的领导、同事、友朋同道的诚挚敬意。
—— 冯远
内文欣赏
作品欣赏
《世纪智者》 232cm×187cm 1999
《苍生系列》 220cm×70cm×2 2001
《我们》 200cm×380cm 2009
《今生来世》 219cm×499cm 2011
《屈原与楚辞》彩图 550cm×394cm 2016
《汉武帝经略边疆遣使丝路》 155cm×340cm 2018
《五四人物系列》 150cm×40cm×3 2019
《公民》 256cm×288cm 2020
《中华人文图系列》 396cm×170cm×2 2021
《水墨古诗画意系列》 68cm×45cm×2 2021
《大地之歌之三》 75cm×143cm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