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特辑】相思渐浓处 又是中秋时(二)

企业   2024-09-18 17:07   山西  


相思渐浓处

又是中秋时

 


月圆人团圆

中煤远兴公司 史景月

“滴滴滴……”老公一边着急的按着喇叭,一边安慰心急如焚的我,“放心,不会晚的,一定准时接上咱爸妈”。今天接到老爸老妈的电话,说要来乌审旗和我们一起过中秋节,这可高兴坏我和我的宝贝儿子们了。这不,我一下班就吵着要来接站。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美丽的月光映在孩子稚嫩的脸庞上,小家伙兴奋的看着月亮问:“妈妈是不是还没有到中秋节呀?月亮还不是一个大圆盘是不?妈妈你能看见嫦娥吗?你想吃姥姥做的月饼吗?”我焦急的望着窗外,没有心思理会他。不断的有车子在我们身边川流而过,在他们的车里也都是想要快点回家团聚的人吧。

老公使出了浑身解数,终于准时到达了榆林火车站,一到站我就迫不及待的拽着儿子就冲向出站口,老公紧随其后。看看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感慨万分:回家的人,接站的人,团聚时刻真挚的情感火焰在熊熊燃烧,节日的韵味在不断的升温,变幻,世界显得那么渺小,只有亲情,在此时最为亮丽。千言万语化作一种无形的力量,在这一刻升华。

人群中我一眼就看见老爸老妈,果然不出我的预料,又是五六个大包小包。这里面肯定有儿子喜欢吃的零食,有我喜欢吃的熟食,也有老公爱吃的烩酸菜。我赶忙接过这些东西,招呼爸妈上车。老爸抱起儿子亲个不停,儿子也使出他惯用的伎俩让老两口乐的合不拢嘴,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不断,不一会就到家了。东西摆了一地,家顿时显得很狭窄,但这并不影响着我们齐聚一堂无限的欢乐、无比的亲切。老妈将带来的东西一一的拿出来,除了我们猜对的那些还有很多生活用品,什么叫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妈妈做不到,今天我又一次领略了。这些不只是些物品,还装着老人对儿女们的深深的思念,也装着父母们的遥远爱心和对孩子们永远都说不完的那些唠叨。

今年的中秋节我们家是难得的团圆了,爸爸、妈妈、公公、婆婆难得欢聚一堂。孩子奶奶在家早就准备了一桌子的好饭来庆祝大家的团聚。饭桌上杯盘罗列,酒香扑鼻,欢声笑语。大家一起“献月亮”一起看晚会,儿子说:“要是天天过中秋节就好了,好辛福呀!”看着身边的孩子们,老人们的微笑像冬日里灿烂的阳光,我们一直聊到深夜,儿子也是很晚才进入甜蜜的梦乡。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家共赏时”从风云的唐宋至烟雨的明清,一直流转到繁盛的今日。那一轮清清朗朗的明月,从远古到今朝,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从乡村到城市,让多少久别重逢的喜悦挂上桂树婆娑的枝头,又让多少合家团圆的亲人在月光下偎依取暖。望着月亮我思续万千,小时候一直很盼望长大,以为长大后才能好好地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不断地在“长大”,而父母却在不断的“变老”。“长大”“变老”同样是漫长的过程,我们从坠地到学步,到奔跑,到独闯天下,一路走来他们为我们遮风挡雨,不离不弃,他们是我们不倒的依赖,我们的喜怒哀乐就是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情感被我们绑架:我们欢笑他们便开心,我们落寞他们便难安,我们病痛他们便心痛,我们幸福他们便无所求,这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总是笑他们落后,说他们没有梦想,其实他们才是梦想最忠实的拥护者,他们一辈子只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们平安快乐、辛福美满。

亲爱的朋友们,在我们拼命工作,努力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请不要忘了远方我们的父母,多点时间陪陪父母,他们辛苦养我们长大,让我们快乐的陪他们变老吧。

中秋的味道

中煤远兴公司 王毅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小时候特别喜欢过节,尤其是中秋节,那时候吃着家乡的“混糖月饼”,香甜可口,外焦里酥,仿佛穿越时空,重拾童年的纯真与欢乐。

忻州人过中秋,当地人习惯把它叫“八月十五”,是一年中仅次于过年的第二大节日,而八月十五打月饼是一种传统的习俗,这个“打”字不仅是打月饼的动作,还寓意着家庭团团圆圆,寄托着对家乡味道的思念。

打月饼是八月十五最隆重的事,每年农历八月,村里家家户户就开始张罗着打月饼,忙着采购白面、胡麻油、红糖等食材,和邻居或亲戚相约一个日子,然后提前一天联系好制作月饼的铺子,让其垒好炭火。到打月饼日子了,轮到的那一家就会把自家食材拿到打制地点,之后所有的妇女聚集在一起,有的和面团,有的摘剂子,有的包馅料,有的磕模子,还要有一个人专门负责烤制火候,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或静静等待、或拉着家常,有些人可能排上几天队才能等上,有的要等整整一宿才能打制完毕,都是为了这个美好、团圆的日子,虽辛苦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那个年代,打月饼都是使用自制的土炉烤制月饼,这种工艺被称为“凹子”。烤制过程中,月饼的香气便从炉子的边缘冒出来,焦香甜蜜的味道飘浮在上空,让人忍不住垂涎欲滴。附近的小孩子闻香寻到烤月饼的人家,围成一圈,眼巴巴地看着炉盖和烤月饼的大人。等到看管炉子的大叔喊一声“出炉了”,用木杆小心翼翼地把炉盖上的炭火移开,他们的小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如今,很多人家仍然保留着打月饼的模具,有圆形花边的、桃形的、福禄寿喜等,大多刻着一朵牡丹花,周边是花好月圆或富贵吉祥的字样。从馅的配料上看,有红糖与白糖之分,佐料有玫瑰丝、桃仁、杏仁、核桃仁、红枣、花生米等等,可以制作出花样的月饼,凭添节日的情趣。小时候我经常跟着母亲打月饼,我们家一般都是红糖或红糖五仁的,也打神池月饼,用独有的山泉水、传统式的四油四糖也就是一斤面配四两油、四两糖的配方,才能做出来好吃的“混糖月饼”。这份传统手艺,不仅是对美味的追求,更是对家乡情感的传承。

刚出炉的月饼,油亮金黄、色泽诱人,师傅拿着铲子将冒着热气的月饼一个个铲到笸箩里,稍微凉一会儿,我和母亲便可以把一个个月饼装入纸箱或背篓,然后用自行车托回家。那时候人们习惯把月饼存放在瓷瓮里,这样不仅可以保存时间长,而且经久不坏。过罢中秋马上就要收秋了,为了抢时间,下地劳动的人们一般不回家吃午饭,这时候美味又耐饥的月饼正好派上了用场。八月十五换月饼,亲戚邻里之间都要互相赠送。叔伯、姑舅这等近亲,即使远些,也要专程“送月饼”。月饼包装多数讲究四个一斤,象征着四平八稳、吉祥和谐,油纸往上一包,麻绳一系,就可以拎着走亲戚了。

忻州乡音把月亮叫做“月迷”,“迷”与“明”同音,“月明”是为月亮点赞,“月迷”则有许多朦胧,无尽的故事在其人间。八月十五入夜,明月东升之时,爸妈在院子中间支起小桌,摆上月饼、葡萄、毛豆、西瓜、石榴等水果。西瓜取音于喜,取形于圆,取瓤于红,取子于多,意喻一家人团团圆圆,欢欢喜喜,红红火火,多子多福。毛豆指嫩黄豆角,连皮煮熟,色金黄,喻金秋。传说兔子喜食,是专为月中玉兔准备的,也饱含着农民丰收在望,提前尝鲜尝嫩的喜悦心情。一切准备就绪,便可开始拜月了。老人们拜月还要念拜月歌,大体内容是“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月迷,有吃有喝还有穿,一家老小都福安”,同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心中充满对未来美好的期望。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八月十五始终照亮着游子的心。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夜晚,我手捧月饼,凝视着那轮圆月,每当我咬上一口月饼,那熟悉的味道就像家的味道,是岁月里无法割舍的牵绊。那份坚守,那份尊重,融入月饼的香甜,成为我心中永恒的念想。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让这份甜蜜的牵绊跨越时空,将千里之外的亲人紧紧相连,如同这夜空中皎洁的月光,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关怀。

月是故乡明

仓储中心 刘妮

冬去春来,似水如烟,一年中秋在眼前。这是我来鄂能化公司度过的第三个中秋节,从曾经迈出校园的懵懂学子到现在掌握许多技能的备煤操作工,鄂能化给予了我太多的工作经验,也收获了同事的帮助和支持。在这双节交织的美好时刻,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思乡情怀,如同夜空中明亮的圆月,温柔的照亮家的方向,也温暖着我脚下的这边土地。

当银辉洒满大地,万籁俱寂之中,人们的思绪便不由自主的飘向远方——那个被称为“家”的地方。中秋是游子心中最温柔的牵挂,它像一根无形的线,紧紧连接着每一个游子的心与家的距离。还记得与家人共度的中秋,晚饭过后,大家围坐在外婆家的老槐树下,微风拂面,老家的秋天格外清爽,哥哥手舞足蹈的讲述着嫦娥奔月的故事,“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而我在旁边背着新学的诗词,外婆翻看着相册,指着一张张孩提时的照片,述说着过往的故事。桌上飘来月饼的香甜,这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家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

斗转星移,四季轮回,又到了中秋月圆时,身在异乡工作的我,除了与家人的团聚,与同事们的共度佳节也成为了一种新的传统。月光透过窗户撒在桌上,映照出每个人坚守岗位的笑容,这一刻,我体会到了“月圆人更圆”的含义。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以月抒怀,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家国天下”的深刻内涵。鄂能化,这片我们共同奋斗的热土,它见证了我们的汗水与成长,承载了我们的梦想与希望。在这里,我们不仅仅是同事,更是家人,一起面对挑战,一起共享喜悦,用行动去证明,让中秋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符号。

什么是团圆?或许是一块儿酥而不腻的月饼,或许是一次期待已久的重逢,或许是一种山迢水远的牵挂,又或许是在皎皎月光下与同事坚守岗位的责任,当月光撒向身上的那抹蓝,星辰与思念对语,团圆有了深意。


———— / END ————


● 扫码关注我们



和谐鄂能化
关注身边大事小情,关注身边的你我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