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雷池诗社|辽西兴城
点歌台
诗文欣赏
【古城觅旧】
文/徐明森
癸巳八月上浣,余同好友振忠、伯超受邀陪韩君天助老及家人,到辽西兴城一游。游兴之快,难以忘怀。礼遇之周、之诚,堪比孟尝。感遇之忱,无以相报。老人家嘱我们写点文字,以志此行。写点什么呢?几首歪诗之外,最想写的就是古城,因为那是老人家的一片情结。
中秋时节,最宜秋色。天公作美,兴城舆地,美不胜收。我们几位都是首次到古城,老人家则是几次了。这次选择到兴城,他是为觅旧而来的,那是老人家的出生地,是老人家的父亲做事的地方,他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幼年时光。故土之亲,童年往事,魂牵梦绕,老当愈甚。朦胧的记忆中,憧憬着深情的回味,那是他不能割舍的情结。
兴城古城保存完好,背依丘陵,南邻渤海,雄踞辽东湾西岸,辽西走廊中段,古时战略重镇,为兵家必争之地。辽代置兴城,明称宁远,今隶属葫芦岛市所辖。是目前仅存的明代四座古城之一,是全国唯一的方形卫城。城垣为青砖垒砌,有东西南北四门,钟鼓楼居中,城外有半圆形瓮城,城墙四角置炮台,铁铸红夷大炮在旁,颇显笨重。眼前的大炮,让我浮想联翩。想当年,烽火掀天,旌旗猎猎,明亡清兴,短兵相接,风云变幻。关东女真,欲入关定鼎,一统天下。袁崇焕屯兵宁远守辽,声威大震。“宁远大捷”“宁锦之战”,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大败。后袁崇焕以谋疑之罪斩帅,磔刑处死,臣谗君昏,民之麻木,愚不可及,此所以大清兴也。边关不靖,忠烈悲惨,尸弃于市,忠良蒙不白之冤,此所以之大明不幸矣。大清朝乾隆帝为袁崇焕正名,此堪为大明耻辱,史之鉴焉。
漫步城墙上,巷陌中,历史的风云旧事在脑海中盘旋。袁崇焕那惨烈的一幕,洪承畴的降清,范文成的离间,吴三桂引清兵,为红颜一怒的情景,祖大寿、祖大乐的牌坊,斑斑史痕,令人深思。此时,我想起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淹没了荒城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一页风云过,变幻了时空......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凭......”。我想的是这些,可老人家想什么呢?这是我所能猜得到的,老人在追寻当年的影子,体味童真岁月,重拾记忆的过往乡愁。
沿着古巷走,老人家指指点点,仿佛成了向导,并不时的让他的爱婿多录些镜头,回来好刻光碟。古城见证沧桑,一些旧的老屋深院台门犹在,里弄虽显得逼仄,但商铺却很稠密,尤以古董商家居多。在白玉庵胡同前,见到一位九十一岁的老妪,思维尚清晰,记性也牢靠,我们真为她的健康和高寿而叹服。老人家深情的和她搭起话来。情动于衷必发之于外,老人指着白玉庵的后院说“那就是我家的旧址”,此时此刻眼眶似乎有些湿润,喉咙似乎有些哽咽。老人家故地重游,可谓感慨多多,追思祖辈父辈,往事如烟,不堪回味。思念故土,人之常情。永恒的不动产就这块地方,谁也搬不走,忘不掉,尽管房子已经没了踪影,院子里俨然韩家改作李家,张家王家,亦或他姓,但这是老人家永远不能磨灭的记忆。老人家父辈劳作的身影,艰苦度日的幕幕,兵荒马乱的前尘,兄弟们玩耍的情景,都是他忆旧怀旧,记起魂梦的浮现和缘由。
晚饭后,我们到海边漫步。海风轻轻的吹,海浪轻轻地摇。酒兴伴着游兴,老人家颇为高兴,交谈中不乏文学意味,诗情话意,溢于言表。老人家向我们表述了此次出行的由衷,间或有遣怀的释放。自己老了,年龄不饶人,最希望的就是把自己的一生总结一下,把医道传承下去。我们几位表示将尽其所能,尤其伯超能胜此任,我俩从旁相助。
老人家不悖常情,不疏常理,不失于操守,不荒于职业,堪为境界。一路走来,交谈甚欢。老人家子女们对我们照顾有加,非常尊重我们。我们从心底感到热乎乎的,无以言表。与老人家同游,晚生不虚此行。
作者简介
徐明森,吉林梨树县人,退休赋闲于家,奉行至乐无去读书的信条,以皮黄,东北戏曲,翰墨艺文而遣余遑,但觉充实恬适,仅此聊余生耳。获全国楹联、诗词大赛多种奖项。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LeiChi Poetry Association
来稿要求内容健康,原创首发,有标题、正文、作者简介(含图片)等。若文稿抄袭,文责自负。切忌一稿他投。若文或图片涉及版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雷池诗社
不厚名家 不薄新人
点击关注 分享交流
精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