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⑥

政务   2024-11-12 07:03   福建  


三明齿轮厂
福建工模具厂
三明市无线电元件厂
三明印染厂





三明齿轮厂:小齿轮转出大世界

1965年11月,出于备战的需要,该厂以福州机床厂的齿轮工段为基础,从福州内迁至三明市陈大镇建厂,并抽调了福建农械厂和三明机床厂的部分骨干力量,共同组建了福建东风齿轮厂,是福建省第一家专门从事齿轮加工的专业厂家。

东风齿轮厂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风风雨雨和各种困难与挑战。在挑战面前职工们群策群力,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渡过并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关。1969年,生产出一批五级蜗轮付,实现我省精密齿轮生产零的突破;1970年,福建东风齿轮厂更名为福建省三明齿轮厂;1974年,齿轮厂改造成功国内首台超音频感应热处理加热设备;1976年,全国高热频处理设备改造现场会在齿轮厂召开,超音频感应热处理加热设备改造成果被列为全国推广项目。

三明齿轮厂海报

1998年6月,企业完成了改制,更名为福建省三明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4月,经三明市政府批准,公司与上市公司——福建龙溪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资产重组。目前,龙溪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有该公司96.68%的股份。

美国艾默生公司EPT亚洲副总裁兼总经理约翰·希科尔等前往齿轮厂进行商务考察(资料图片)

2011年,公司积极响应三明市“退城入园”政策,搬迁至市区陈大镇高源工业园区,同时更新了一批国际、国内一流的关键设备,产品由原来的机床、农机齿轮扩展到工程机械、轻纺机械、汽车、摩托车及多品种齿轮箱齿轮产品。生产的工程机械齿轮品质位于行业前茅,是福建省最具规模的齿轮和装载机变速箱生产企业,福建省机械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工程机械齿轮和机床齿轮随主机远销美国、德国、埃及、澳大利亚、菲律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一定信誉。




福建工模具厂(国营9359厂):缔造军工荣光

福建工模具厂(国营9359厂)是福建“小三线”建设时期的一个典型代表企业,其历史背景、艰苦奋斗的过程及技术突破,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工业建设的艰辛与成就。

20世纪60~70年代,为应对国际紧张局势,国家启动了“三线建设”,其中“小三线”侧重于在省一级布局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以分散风险,保障战时生产和供给。福建工模具厂(国营9359厂)作为福建“小三线”建设的一部分,该厂的选址遵循了隐蔽性和战略安全性原则,位于山区三明市偏远地区。

工模具厂生产的台扇产品使用说明(资料图片)

9359厂的建设初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者们首先要克服的是自然环境的限制。他们依靠人力和简陋的工具开山修路,建造厂房,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中,经常面临食物和生活物资短缺的问题。即便如此,工人们仍保持着高昂的建设热情,白天劳动,夜晚学习,形成了边建设、边生产的局面。

上世纪80年代,福建工模具厂产品(三明市档案馆馆藏)

在技术封锁和资源匮乏的条件下,9359厂的技术团队展现出了极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该厂主要生产高精度模具和工装夹具,服务于国防和民用工业,其中一些军事装备的模具制造,要求极高。为达到这些高标准,9359厂在技术上不断突破。

首先是材料与工艺创新。通过实验多种材料组合,优化热处理技术,提高模具的硬度和韧性,确保在高强度、高频次使用下的稳定性和耐用性。第二是设计创新。针对特定军事项目,9359厂实施定制化设计,不断调整设计方案,满足军事装备的特殊需求。第三是自主开发设备。在缺乏先进生产设备的情况下,厂内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和制造了一些关键设备,以提高模具加工的精度和效率,体现了自力更生的精神。

福建工模具厂(国营9359厂)在“小三线”建设时期,以其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技术创新的实践,成为我国国防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其自力更生、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以及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的贡献,无疑是值得铭记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三明市无线电元件厂:见证三明电子工业的崛起

三明市电子工业的兴起,是小三线建设浪潮中的一抹亮色,其中,上海永昌五金厂的迁徙与转型,尤为引人注目。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下,六家小五金厂汇聚成上海永昌五金厂,奠定了其在五金制造领域的基石。十年后的1965年,响应国家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永昌五金厂与曙光锁厂一起,被选中迁往福建三明,121人的队伍,携家带口,满载着希望与梦想,踏上征程。

抵达三明后,这批来自上海的技术工人和家属,迅速适应新环境,一边恢复生产传统产品如指甲钳,一边试制新产品,包括市场急需的毛主席像章。1966年,三明市政府洞察到电子工业的空白,决定将永昌五金厂转变为三明市无线电元件厂,生产可变电容器,开启了从五金到电子元件的转型之路。同时,三明市电工仪器厂的成立,为三明电子工业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1970年10月16日,福建7782厂职工于三明市区厂区留影

在艰苦的条件下,两厂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快速试制出多款新型电容器,还解决了生产中的诸多难题。比如,无线电元件厂通过学习引进、充实技术队伍,成功转型生产军品,尽管面临搬迁和生产调整的双重挑战,依然在逆境中实现了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厂里研究制成的可变电容器转动噪音测定仪,属全国首创,荣获省科技成果奖;104中频变压器被四机部评为“质量信得过产品”;RJ电阻器在全省元件质量评比中获得第一名;合成炭膜电位器荣获省优产品称号,年产量达282万只。几年的艰苦创业使企业逐步壮大,成为拥有594名职工的省内电子元件生产骨干企业,产品远销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40多个城市96个厂家。

无线电元件厂产品图

电工仪器厂同样在简陋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1973年初,生产了我国第一台恒电位仪,走上了电化学产品的发展道路。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改革春风拂面,三明的电子工业紧跟时代步伐,8470厂(原无线电元件厂)几经波折,最终与三明市无线电一厂联合,组建为福建省三明无线电元件总厂,实现了优势互补,推动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8470厂(福建电子元件厂)变迁和发展,见证了小三线建设的艰辛与成就,也成为三明电子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体现了时代变革下企业和职工不懈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三明印染厂:书写山城纺织传奇

福建省三明印染厂,其历史可追溯至创办于1938年的上海立丰染织厂,这座位于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的老厂,由盛杏卿先生创立,曾是沪上纺织业的一颗明珠。

1966年10月,上海立丰染织厂响应国家号召,举厂迁徙至千里之外的三明,重组福建省三明印染厂。405名员工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携同1479名家属子女,以及重达600多吨的设备,共同在三明这片新土地上扎根。迁厂后仅49天,三明印染厂投入生产,堪称奇迹。后以其“跳鲤牌”大红布,一举打破了福建手工印染的传统,开启了福建工业化印染的新纪元。

三明印染厂职工俱乐部旧址
三明印染厂职工福利代金券

其主打产品“三鹰牌”系列,包括21×21纯棉花绉布、4511T/C杂色布及漂白布,凭借卓越的品质,荣获纺织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不仅在国内市场赢得高度赞誉,更远销欧美及东南亚,为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赢得了荣耀。

1993年,福建省立丰印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大会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三明印染厂主动求变,于1993年成功改制为福建省三明立丰印染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公司股权的进一步转让给福联股份有限公司,标志着企业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与资本运作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1987年三明印染厂产品宣传

从繁华的上海滩到秀丽的三明山水间,福建省三明印染厂的每一次蜕变,都书写着中国纺织工业从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转身,展现了中国制造业在挑战与机遇中不断前行的坚韧与智慧。

往期链接: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一声号角响起,千军万马奔赴①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一声号角响起,千军万马奔赴②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致敬1958,首批三明建设者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明“小三线”建设峥嵘历史①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明“小三线”建设峥嵘历史②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明“小三线”建设峥嵘历史③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沪明情深,三明不会忘记①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①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②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③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④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⑤

来源:《时代三明》杂志

编辑:赖雨柔  责   编:陈诗宇

监制:黄舒祥  总监制:庄万强

三元之窗
由中共三元区委宣传部主办,关注三元之窗,掌握最新三元新闻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