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美丽蝶变的生态答卷——渭源县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观察

民生   2024-11-07 17:17   甘肃  
07

↑点击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  关注我们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通讯员 岳效勇 
近年来,渭源县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以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行动自觉、“黄河上古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自信,持续书写着人民满意的生态发展新篇章,交出了一份美丽蝶变的生态答卷。
绿满渭源
深秋的渭源,山坡上侧柏、柠条等树木郁郁葱葱。走进北部旱塬,眼前的山山峁峁披上了绿装,放眼望去,一片片林草盖满了坡洼。
如何绿满渭源?渭源县坚持整山、整沟、整流域推进原则,因地制宜推出梁峁区针阔乔灌混交、退化林补植补造修复等造林模式。仅2024年春季完成造林封育3.6万亩,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1.4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2万亩,草原改良2.915万亩。完成城乡面山绿化及提升改造0.6万亩,国省干道、县乡公路及村社通道绿化692公里,全县义务植树和农村“四旁”绿化183.6万株。
争取“三北”六期重点工程项目3个2.4亿元。投资1186.12万元实施红山“引水上山”幼林抚育工程,一渠活水让昔日干涸的红山披上了绿装。
“青岛林”“蚂蚁森林”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工程建设,构建形成中央投资、社会捐赠、乡镇单位自筹的多元化生态投资格局。
今年9月,随着全县林长制暨“绿满渭源”行动—2024年秋季城乡造林绿化工作会议召开,秋季植树造林拉开了序幕。全县按照《渭源县“绿满渭源”行动2024年秋季城乡造林绿化工作方案》,主动认领工作任务,强化工作措施,因地制宜选择树种,不断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同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渭源县上湾镇侯家寺村、五竹镇黑鹰沟村、锹峪镇峡口村先行试点,发放林权证456本,登记宗地面积7331.61亩。
锹峪镇峡口村群众张云财拿到林权证,当年就种植了5亩油松苗。张云财告诉记者,他家仅苗木繁育一项每年增收7.5万元。
目前,渭源县集体林权改革工作在点上开花、面上结果,内业核查、外业调查及绘制底图等工作有序推进。依托五竹林场自有苗圃,培育云杉、油松等优质苗木80万株,青海云杉良种容器苗75万株;依托会川林场苗圃,在现有云杉、油松、速生柳等优质苗木100万株的基础上,新育了啤特果容器苗10万株;依托莲峰林场苗圃150亩,培育云杉、油松等本土针叶树种150万株。目前,莲峰、五竹林场正在申报省级保障性苗圃。
美丽画卷
绿色渭源的打造,重在保护,更在治理。该县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林草资源管理新机制和网格化管理新体系。
截至目前,全县共设立960名林长。林长制从“全面建立”走向“全面见效”。林草资源管理向法规化、系统化转变。
在林区全面落实防火令和禁火令,加强智慧林草建设进程,将森林草原防火智能视频监控预警系统并入县大数据中心,实现资源共享。无人机查看,GPS定位、采集信息数据等高科技技术应用于林区防火。开展防灭火应急演练,筑牢森林草原“防护墙”。力争全县森林草原火灾发生面积控制在0.09‰以下。
开展种质资源调查,夯实林草发展基础,绿色防治综合施策,林草生态日趋向好。投入资金15万元,通过生物、物理、人工等绿色防治技术,累计防治各类林业有害生物危害2.3万亩,有效维护了森林生态安全。
生态渭源
每到夏日,渭河源头花草争艳、苍松吐秀,山涧清泉潺潺、绿树成荫,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打卡,休闲度假。今年夏天,来自西安的张先生在渭源旅游时饶有兴致地说:“早知有渭源,何必下江南。”
造林护绿营造了绿色家园。近年来,渭源全面落实森林生态效益、天然林管护、退耕还林还草等补偿补助政策和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制度,每年落实各类惠民资金2182万元以上,让群众吃上了“生态饭”。
渭源以“生态+”“+生态”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花卉等富民林草产业,积极引导支持林农参与林草生态建设,林下经济产值达到273.02万元。同时,依法依规、优质高效做好交通、能源、民生等重大项目林草要素保障,助推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丰富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渭源立足丰富的林草资源现状,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和技术标准,全县31.8万亩天然林资源、1.5万亩湿地和76.4万亩国家级重点公益林得到了有效保护。
该县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显著改善,果子狸首次在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首阳山景区发现,成功救助豹猫、长耳鸮、大鵟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监测野生动物栖息地及候鸟迁徙通道30余次。
如今的渭源县,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厚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蕴,交出了一份美丽蝶变的生态答卷,生态渭源建设正在徐徐铺展……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
林业概况 政府信息 厅长信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