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故事】文天祥的会昌大捷与会昌的文天祥印记

文摘   2024-11-04 11:31   江西  
编者按:故事是对古老历史的回忆和对灿烂文化的凝望。会昌是千年古县,山川形胜、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深厚,故事土壤肥沃,为打造“三地一城”、建设“独好会昌”提供了精神动力。会昌县融媒体中心与会昌县史志研究室共同开设【会昌故事】专栏,讲述会昌故事,传播会昌声音,促进会昌发展。今天刊发第廿二篇:文天祥的会昌大捷与会昌的文天祥印记
会昌县是文天祥为数不多的打了大胜仗的地方,留下了文天祥战斗的足迹。文天祥在会昌县踏过山、趟过水、作过文、写过字,留下了很多历史印记。他视死如归、英勇就义的英雄气概永世长存,他精忠报国、杀身成仁的忠义之魂也长留会昌,成为会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一、会昌大捷之前的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江西吉州庐陵富田人。
童年时期,文云孙在家乡看见学宫中悬挂的祭祀乡贤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都有“忠”字,羡慕不已,他说道:“我如果不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
宝祐三年(1255年),二十岁的文云孙到白鹭洲书院读书,师从欧阳守道。
宝祐四年(1256),二十一岁的文云孙参加科举考试,在集英殿答对论策。文云孙以“法天不息”策对,文章洋洋洒洒一万多字,一气呵成。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宋理宗赵昀阅看试卷后说:“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选拔他为进士第一。于是,成为状元的文云孙改名文天祥,改字为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
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军分兵三路,大举南侵。宦官董宋臣建议宋理宗迁都。时任宁海军节度判官的文天祥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稳定人心,文天祥的建议不被采纳。
不久,文天祥任刑部侍郎,又任瑞州知州,后来陆续任职提点江南西路刑狱、尚书左司郎官、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1272年,文天祥被罢职致仕。
咸淳九年(1273年),文天祥被起用为提点荆湖南路刑狱,见到了前宰相江万里。江万里对文天祥说:“我老了,观察天时人事应当有变化,我看到的人很多,担任治理国家的责任,不就是在你吗?望你努力。”
咸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担任赣州知州, 期间“谏诤有风烈,治郡持节,廉明有威”。

德祐元年(1275),宋廷诏令天下兵马勤王,命文天祥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的身份率军入卫京师临安府。他的朋友制止他说:“现在元兵分三路南下进攻,攻破京畿,进迫内地,你以乌合之众万余人赴京入卫,这与驱赶群羊同猛虎相斗没有什么差别。”文天祥答道:“我也知道是这么回事。但国家养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危急,征集天下的兵丁,没有一人一骑入卫,我为此深感遗憾。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殉国,希望天下忠臣义士听说此事后能有奋起战斗的人。依靠仁义取胜就可以自立,依靠人多就可以促成事业成功,如果按此而行,那么国家就有保障了。”
谈到国家时事,文天祥抚案说道:“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的人,也忧虑别人忧虑的事情,以别人的衣食为衣食来源的人,应为别人的事而至死不辞。”
1276年正月十八日,元朝大将伯颜率蒙古大军合围南宋首都临安。南宋几位大臣保护年幼的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出逃避难,南宋丞相陈宜中等一干文武大臣弃城逃命。南宋朝廷紧急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代表宋廷与元军主帅伯颜议降。元军要求南宋朝廷无条件投降,文天祥只愿议和退兵,誓死不降,言词不挠。伯颜发怒拘捕了文天祥一行人,将文天祥一行人押解送往元大都,行经镇江。
正月二十五日,宋恭宗与谢太后向元朝投降。
在镇江,文天祥与他的侍客杜浒等十二人越狱成功,九死一生逃入真州,后入扬州,再向东泛海坐船至温州。此时,文天祥得知益王赵昰在福州,文天祥赶赴福州,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史称宋端宗。宋端宗赵昰任命文天祥都督各路军马抵御元军。广州投降元军后,文天祥移师汀州,出掌江南西路。
1277年正月,元军攻入汀州,文天祥率军转入漳州,请求入卫朝廷,未获准允。四月,文天祥率军进入梅州。

二、文天祥攻下会昌歼灭元军主力

1277年5月,文天祥率领军队离开梅州,途经平远、寻乌,进入会昌县南部的筠门岭,拔掉盘古隘、羊角水等元兵据点,驻宿汉仙岩。翌日,文天祥拔营离开汉仙岩,南下进攻会昌城。
文天祥率军攻克会昌县,史书有记载,并非杜撰。
《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七·文天祥》:“至元十四年正月,大元兵入汀州,天祥遂移漳州,乞入卫。时赏、孟亦提兵归,独浚兵不至。未几,浚降,来说天样。天祥缚浚,缢杀之。四月,入梅州,都统王福、钱汉英跋扈,斩以徇。五月,出江西,入会昌。六月,入兴国县。……”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三·元纪一》:“至元十四年(宋景炎二年),……宋文天祥引兵自梅州出江西,吉、赣兵皆会之,遂复会昌县。……”
《会昌县志》记载:宋景炎二年(1277)五月,文天祥率军从广东梅州进击闽粤赣咽喉重镇的会昌县。当时,在南宋军队进军会昌途中的盘古隘、羊角、白埠等要冲之地都有元兵把守。文天祥率军英勇作战,接连闯关斩将,挥师直指会昌城。会昌黎民百姓听闻文天祥率军到来,“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大批青壮年拿起大刀、长矛参军参战,骄横一时的守城元兵被杀得“尸横血流涨湘洪”。元兵撤出会昌城,丧魂落魄向北逃窜,文天祥顺利地攻下了会昌城。文天祥率军进驻会昌县城作战备休整。文天祥一面整顿队伍,布置城防,操练兵勇,招募兵员;一面严申纪律,抚慰百姓,打开牢狱释放冤民,开仓放粮赈救饥民。会昌城面貌焕新,百姓欢欣鼓舞。几天后,北逃的元军与增援的元军合兵一处,准备攻打会昌城的文天祥军队,文天祥率领会昌军民,与吉安、赣州兵会合,戮力同心在会昌县的小密乡附近歼灭元军主力,取得会昌大捷。
《会昌县志·艺文志》记载,文天祥在会昌期间,应好友赖君璋之请,为《赖氏族谱》作序。文天祥在《赖氏族谱序》一文中写到:做官的人要以尧舜之道辅佐我们的君主,要以伊周之业作为自己的责任;不做官的人要学贯六经百史,光大三代两汉的经典。此语表达了文天祥在治国治学方面的严正态度。
三、会昌大捷之后的文天祥
1277年六月,文天祥率军进入兴国县。元军江南西路宣慰使李恒率兵攻击文天祥,在方石岭,文天祥的军队被打败溃散,伤亡惨重。部将赵时赏穿好官服坐在轿子中掩护文天祥,追击的元兵询问他是谁,赵时赏说:“我是文天祥”,元兵信以为真,活捉赵时赏返回军营。文天祥因此得以逃脱。
1278年三月,文天祥率兵进驻丽江浦。六月,入船澳。此时,益王已死,卫王赵昺继位,文天祥被加封为少保、信国公。十一月,文天祥率兵进驻潮阳县,赶走了潮阳盗贼陈懿。十二月,文天祥率兵赶赴南岭,部将又从江西起兵而来,再次攻伐陈懿。陈懿向元将张弘范告密,引导元军攻打文天祥。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和士兵在海丰县的五坡岭刚刚扎营吃饭,张弘范的元军突然出现,宋兵寡不敌众,被元军击败。文天祥匆忙逃走,被元军千户王惟义抓住。
元军俘虏文天祥北上。途中,文天祥吞食龙脑自杀未遂,又绝食八天仍然没死,元兵以为文天祥是神人。元将张弘范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等,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还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
元军押送文天祥北上经过零丁洋,文天祥亲眼目睹宋兵崖山海战全军覆没,陆秀夫身背宋朝小皇帝跳海自杀,军民一同蹈海而死者几万人,南宋灭亡。元军多次索要降书,文天祥因此写下《过零丁洋》这首诗交予元军: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被押解到元大都北京。当时元世祖忽必烈多次搜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员,降臣王积翁上奏元世祖忽必烈:“近世百年,北人中没有人比得上耶律楚材,南人中没有人比得上文天祥。”元世祖忽必烈于是派王积翁去传话:“文天祥若投降,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说:“国家亡了,我只能以死报国。倘若因为宽赦,能以道士回归故乡,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为顾问,还可以。假如立即给以高官,不仅亡国的官员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负抛弃,那么任用我有什么用呢?”于是,元廷把文天祥关在大牢里。
文天祥在狱中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明白,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但文天祥不愿因为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回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乙未,元廷杀害文天祥。临刑前,元世祖忽必烈召文天祥入宫,对文天祥说:“你若能改变心意,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我朝,我当任你为中书宰相。”文天祥说:“我已经受宋朝大恩而为宰相,又怎么可以侍奉二姓皇帝呢?”
文天祥死后,元世祖忽必烈惋惜说:“是好人也。”
蒋介石1934年在《立志为学与服务》一文中说:“如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陆象山,其道德文章事业无不出类拔萃,彪炳千古。尤其是文天祥忠君爱国的精神,和崇高伟大的人格,更不祗江西一省之光荣,实堪代表整个中华民族之精神与人格,而为整个民族万古不磨的光荣。”
四、会昌的文天祥印记

1277年5月,文天祥进军会昌县,驻宿汉仙岩。汉仙岩的美丽风光吸引文天祥驻足观赏。文天祥发现在汉仙岩的三空胜地、讲经台、定宗门等地方生长着一簇簇红花绿叶的植物,花朵红艳亮丽,叶片青翠欲滴,看了使人血脉喷张、精神振奋。
文天祥问:“这是什么花?如此好看!”
当地人回答:“这是仙人花状元红!汉钟离撒种的。”
文天祥听到“状元红”三个字,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自己从寒窗苦读到高中状元,从权直学士院到遭贬斥致仕,从援救常州到退守余杭,从仗义勤王到与元军议和,从在南剑州聚兵抗元到今日进兵会昌县,虽历经苦难、几度浮沉,却不负所学、不辱使命。如今勤王之兵风起云涌,南宋景炎江山花红柳绿,自己事有所成、大节无愧,庶几可以告慰国人。想到这里,文天祥很高兴,当即赋诗二句,赞美汉仙岩的状元红花:“春来奇洞红花陪,秋溜仙迳和云翔”。

在汉仙岩,当地人给文天祥讲述了“杨家将”杨文广兄妹在汉仙岩疗伤恢复元气打败鳗鱼精的故事。文天祥为会昌人的急公好义大加赞赏,也为杨文广兄妹的英雄肝胆钦佩不已。于是,文天又提笔写下“天子万年”四字赠予汉仙岩,意为“南宋天子皇位万年”。后来,会昌百姓将文天祥书写的“天子万年”四字刻在汉仙岩镇龙桥的石壁上,供奉至今。
会昌县文姓氏族人中有相当部分是文天祥的族裔,会昌文氏始祖文有俊是文天祥的族孙。《富田文氏族谱》记载:“春元公第八世孙中正公,徙居江西吉水富田。第十三世孙文天祥,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第十五世孙有俊公,徙居江西会昌,为会昌文氏始祖。”
元初,文有俊出任潮阳主薄,后辞官回乡,途经会昌时,听到家乡吉州庐陵发生战乱,于是留在会昌县城居住下来。后来,其子孙又在各乡镇开枝散叶,繁衍生息。
明永乐八年(1410),文有俊后裔,曾任南京工部郎中的文伯达捐出自家土地在会昌县城建立“文文山公祠”。正统七年(1422),知县王伦捐俸买田扩建“文文山公祠”,拟定每年春秋两祭文天祥,并亲率吏民前往“文文山公祠”祭祀。明末,该祠毁于战火。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会昌文姓家族的文宗选、文上峻、文启经等集银三百余两,买下本族举人文峙的土地,在城西文家塘重建“文文山公祠”。新祠坐北向南,阔五丈、深十八丈,一连三栋,大门枋临街,中栋左开,耳门通街道。新祠于雍正二年(1724)秋落成。雍正三年十月,赣州知府孔传熹手书“浩然正气”和“文文山祠”两副字,转托会昌县衙制送匾额悬挂。因此,该祠被正式命名为“文文山祠”。雍正四年(1726),赣南道台王世绳手书“取义成仁”匾额给文文山祠悬挂。雍正五年(1727),江西省布政司宣布恢复文天祥春秋二祭祀典,由县官亲赴致祭,给文天祥后裔发放胙肉十斤,以示抚恤。道光、同治年间,该祠经过多次修建。
道光二十三年(1843),清廷下旨以文天祥从祀孔庙。会昌县在孔庙名宦祠设立文天祥牌位,会昌开始国祭文天祥。
民国初年,“文文山祠”重修并改称文信国公祠。该祠长55.45米,宽19.6米,高11.7米,占地面积1098平方米。该祠为砖木结构,硬山顶,一进三厅,中有天井,两边为厢房和走廊。门面为牌楼式,设三座门,门前放置抱鼓石,中门门额悬挂“文信国公祠”匾额,二侧门门额分别悬挂“理学”“名臣”匾额。文信国公祠建成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三日的文天祥诞辰,会昌官民整肃衣冠、上奉供品,齐集文信国公祠,举行祭礼。
抗日战争时期,赣州群乐京剧团因日寇入侵被迫迁来会昌县城,常驻文信国公祠演出,将文信国公祠改名为同乐剧院,以前栋为戏台,中栋大厅和两厢走廊为观众席,作为抗日宣传、集会演讲、戏剧公演的地方。抗战胜利后,群乐京剧团才迁回赣州。
1947年,会昌县开始放映电影。那年,有几个广东梅县人来到会昌县城,在文信国公祠用16毫米放映机放映无声电影《火烧莲花山》《大破九龙山》和一些反映抗日战争的影片,连续放映了20天。

来源:会昌县史志研究室

编辑:罗紫月

编审:黄清元

审核:池素莲

总监:廖红波 邹爱秀

-END-

 独好会昌客户端

传播会昌好声音 | 传递会昌正能量 

投稿邮箱:xhcsjb@163.com

中国会昌
传递政声 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推动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