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 | 时间会带走一切吗?

文摘   文化   2024-11-01 16:30   陕西  

时间会带走一切吗?

——读《追忆似水年华》有感

作者 | 王刚

时间是延续,空间是叠加。有了时间才会有变化,有了空间才会有杂多。一切物质世界都存在于时间与空间之中。如果没有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那么世界也将无法以现在的形式呈现。

我们处在这样一个世界当中,作为人类我们强调认识世界的主体性,但也不要忘了我们也是众多所谓客体中的一员。世界本没有主客之分,我们自身同样逃不脱世界的法则。

打开《追忆似水年华》这本由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穷其一生写成的鸿篇巨著已是一年前的事情。这部小说篇幅之大实属罕见,其内容被人们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所以能够耐心去读这部小说的人我想并不多。

小说没有什么奇妙的,可以吊人胃口的故事情节,只是围绕主人公“我”的成长历程展开了一幅幅平常的生活画卷。当然,这不是它的特点,因为大部分以小说为载体的世界名著都是以叙述一个或多个家庭的历史变迁为主线的。这部小说的特点是大篇幅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占用了其大部分的内容,如果换一个不善于心理描写的作者去写这部小说,故事情节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这部小说的篇幅必将大大缩水。

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和分析是这部小说的灵魂。惊叹于作者超群才华的同时,我想每一个读者在小说里都能读到自己生活的影子,这也是作者想要达到的效果,在小说末尾普鲁斯特阐明了他的这一写作目的。

读《追忆似水年华》,很自然地让人想起雨果的话:“比海洋和天空更为辽阔的,是人的心灵。”普鲁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阅历也不算太丰富,生活所见也是有局限性,如果没有写《追忆似水年华》,人们在墓地回顾他的一生时大概非常平淡。然而在他的小说中,他把心灵之门打开,用他不由自主地回忆方式把这平淡的一生写得曲折而奇妙。

《追忆似水年华》又译为《追寻逝去的时光》,不管是哪一个译名,都无法准确概括其核心,无法窥视其内容的丰富性。

普鲁斯特于1871年7月10日出生于巴黎市郊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对周围的生活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异常敏感,这对于他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这部小说使用第一人称描写,但不拘于第一视角,背景为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巴黎。作者以回忆录的形式对往事做了回顾,从幼年到中年;从贡布雷旧居到巴黎,再到巴尔贝克……一个个优美而扣人心弦的音符在时间这条五线谱上铺展了开来。

小说叙述在我看来可以分两条线来看待。一条是以盖尔芒特这个法国当时最显赫家族中的几个重要人物为线,这条线侧重客观世界的描述,是对当时法国社会、人文、地理、社会阶层以及不同阶层人的精神面貌、主流思想、价值观的再现;是对法国旧贵族生活的奢靡、无趣以及伦理道德混乱的嘲讽。另一条是以小说人物斯万与奥黛丽特、圣卢与拉谢尔、“我”与阿尔贝蒂娜之间近乎类似,但又有很大不同的爱情故事为线,这条线侧重主观世界的描述,是对人处在情感纠葛之中内心世界犹如波涛般起伏不定的思绪的精细刻画;是对人性这一永恒话题展开的一次全新探索。
小说人物众多,叙述包罗万象,内容涉及对军事理论、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探讨;对建筑、绘画、音乐和文学等艺术形式的独道见解,也许并不能以两条线来勾勒小说的框架。但是不论哪条线,哪一个人物,哪一段感情纠结,哪一方面的学术讨论在作者眼中都逃不脱时间这条线。客观世界被挂在了物理时间这条线上,主观世界被挂在了心理时间这条线上,整篇巨著无不展现着时间的力量,以及人在时间面前的无力与困惑。

时间是无法被直接认识的,因为它不是像我们一样的存在者。我们只能说有时间,而不能说存在时间。如果没有记忆,会是什么样子?时间还会被我们感知吗?每每当我们追忆往昔,无不是对时间的感知。在时间这条线上留下了无数个曾经的自我,同样留下了无数个被我们感知的世界。

人存在于时间之中,细胞每天在不断地更新迭代,如今的我们早已不再是以前的那个人了。一切既然在不断地覆灭,那么生活除了给我们留下记忆又有什么意义呢?作者告诉我们也许真正永恒的东西,超出时间的部分曾经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曾经被我们感知而不自知的东西也许通过记忆会在某一时刻重现,他会与我们的当下发生共振,让我们有机会去窥探那超出时间范畴而存在的东西。

一块小马德兰点心和一杯热茶的滋味唤起了小说主人公关于童年的一段记忆,这段记忆不是普通的记忆,它再现的是被主人公曾经忽略掉的,而真实存在过的部分。作者把这种记忆称为非主动记忆,只有这种不由自主地回忆方式才能达到作者所说的那种状态。关于这段感受作者是这样描写的:“一种舒坦的快感传遍全身,我感到超尘脱俗,却不知出自何因。我只觉得人生一世,荣辱得失都清淡如水,背时遭劫亦无甚大碍,所谓人生短促,不过是一时幻觉;那情形好比恋爱发生的作用,它以一种可贵的精神充实了我。也许,这感觉并非来自外界,它本来就是我自己。我不再感到平庸、猥琐、凡俗。这股强烈的快感是从哪里涌出来的?我感到它同茶水和点心的滋味有关,但它又远远超出滋味,肯定同味觉的性质不一样。那么,它从何而来?又意味着什么?哪里才能领受到它?”主人公苦思冥想不得而知那是什么?在整部小说之中主人公反复提到这种感受,反复找寻这种感受,渴望搞明白它是什么,只是一直没有结果。后来在他成年以后,也是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当中,当主人公远离社交生活很多年后再一次踏入盖尔芒特府时又一次体味到了这种令他“至福”的感觉,而那时他似乎明白了那是什么,意味着什么。

小说最后一节标题为《重现的时光》,是对全书一个总结性的章节。在这一章里作者把场景设在盖尔芒特家族的一次社交聚会上,聚会上主人公见到了时隔多年未见的盖尔芒特公爵夫人以及围绕在她身边的那些上流社会的老熟人们。令主人公感到费解的是,聚会上很多人他都“不认识”了,他们都“戴上了灰白的假发和胡须”。原来是他们都变老了,昔日令主人公无限向往的盖尔芒特公爵夫人现在也变成了老太婆,这种时间上的巨大跨度和割裂感一下子让读者视线的聚焦点回到了整部小说的核心要义。

关于重现的时光,是主人公对时间这一概念的解读。时间即是往昔岁月的重现与当下现时的无限叠加,让人意识到自我在时间里的堆砌。一个人在空间里占有的位置是渺小的,但是在时间里占有的位置却是如此的巨大。这种解读重塑了生命的不凡以及存在的价值。

作者在最后写到:“贡布雷花园的铃声,那么遥远然而又在我的心里,我谛听这铃声的日子在我并不知晓为我所有的那个广阔领地里是一个基准点。看到在我脚下,其实即在我身上有那么多年年岁岁,我感到天旋地转,好像我是在成千上万米的高空中。”

每个人从诞生那天起便在时间之中,就像一辆发动并放置在无限轨道上的列车。列车不住地奔跑着,他不知道奔跑的目的是什么,但是知道总有一天自己会离开这条跑道。生命的旅程无疑蕴含着悲剧的意蕴。

时间会带走一切吗?作者在时间之中窥探到的真理究竟是什么?他说这是不可言说之物,我想那必然是永恒之物,超出时间范畴的存在。

作者不想把自己的小说变成一部形而上学的哲学著作,他只想展现画面,就像小说故事里埃尔斯蒂尔的画作,只想传达意象。他把自己的著作比作放大镜,比作望远镜,让读者自己从中找寻那被感官忽视掉的真理。

是的,普鲁斯特告诉我们列车必有终点;但,不要错过沿途的风景。至于真理?倘若有什么真理的话,那必然就在这段旅程当中,在这似水流年当中。

涓涓河水流过晨曦的碧湾,阳光给生命铺上了一层经久不衰的色泽,大地在深沉的呼吸,其中蕴蓄着谁都看不透的某种秘密,既有无穷的幸福,也有不尽的失望。

合上这本书,在大脑里普鲁斯特的文字并没有结束,它以另一种形式根植在了读过它的每一个人的记忆之中,继续诉说着关于他们的似水流年……

——作者简介——

王刚,男,1985年生,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府谷县作家协会会员。平日喜欢写短篇小说,曾有作品发表于《陕北》《府州文苑》《府谷文艺》等杂志。

往期精彩推荐

/散文 丨 范惠萍:的故乡


/诗歌 丨 李永刚:今日立秋

/散文 丨 韩青莲:祈雨


/小说 丨 王刚:消失不见的牲口

府谷文学
府谷文学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