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的解说的传统从何而来没有太多考证,但是乒乓球有很多解说时候常用的术语本身其实有一些误导性(起码当年很误导我):
速度:乒乓球说某选手速度很快(例如庄智渊,马龙,孔令辉),说的并不是这个选手的打出的球比别人速度快,而是说这个选手的节奏快。或者说,这个选手的两板球之间的连接块。当一个选手的速度快,他就能让对手无法按照出习惯的方式接球(‘拔不出手来’)。速度一度是乒乓球的核心要速度,最近这几年有所弱化,但是作为中心在技术体系中的地位仍然很高。
实力:某个选手实力强(例如王励勤),其实说的并不一定是某个选手的综合水平高,而是说他的来回球,也就是多拍的能力强。欧洲选手大都以相持见长,前三板相对粗糙,往往是快速形成上旋,相持定胜负。但是相持能力只是选手综合能力的一个部分,发球接发球不严密老被对手打,在好的相持球也出不来。
相对的,一般如果形容某选手综合水平高,往往用的是能力强。
质量:如果速度说的不是单板速度,而是多板连接速度,那么表示选手一板球的水平如何,用的就是质量。某些选手单板质量很高(柳承敏,吴尚垠等等韩国选手,王皓的单板质量和衔接水平都很高),说的就是这个选手一板球的各个要素:速度,旋转,落点,弧线,力量的综合体现。
前三板:这里的前三板,说的是发球,接发球,第三板这三板。也就是两个选手的前三下击球。在21分球年代是无可置疑的重要技术,在11分大球和现在无机之后相对地位降低,但是仍然是直接提高比赛成绩最容易出效果的环节。发球是唯一不受对手控制的轮次,接发球则直接决定是你打对手还是对手打你。
同理,所谓的三五板衔接,说的其实是对手接过你的发球之后你的这一板和下一板;四六板衔接,则说的是接发球一方,接完发球之后你这一板和下一板。
搏杀:或者说搏,乒乓球的搏杀,说的并不是在赛场上拼搏,而说的是一种投机性相对比较高的战术;或者是说,明知不得已而为之。
乒乓球是一个经常失误的项目,所以控制风险是乒乓球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反胶弧圈之所以能占统治地位,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反胶摩擦球对错误的容忍程度很高,所谓的“一磨遮百丑”。但是很多时候,水平不如对手、对手气势正旺、形式对自己不利,可以采取的策略就是赌博,明知道把握不大,但是还是硬来:可发力可不发力,全都发力。
果断的搏杀,如果搏到了,分数以外,能很大的影响对手的心态,从而改变比赛的走势:施拉格和柳承敏分别靠搏杀从中国队手里抢走了03年世锦赛和04年奥运会,瓦尔德内尔39岁能在雅典进前四,搏杀很占很大成分。
题外,一些技术上的黑话:
挑打说的是台内的击打动作,说是“挑”,其实主要还是向前的动作;所谓的“快点”和挑打其实是一个动作;撕其实和拉的动作比较接近;剩下的什么带,吊,冲,撇,抹,摆之类的名字上说也不是很直观,但是起码意思还是在那的⋯⋯
话说这些行话当初都是谁发明的?你知道吗?请留意!
延伸阅读
观看乒乓球比赛方式如下:
点击下面的名片 关注【好乒乓】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