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不见自己,你只能在与世界的碰撞中了解自己
文摘
教育
2024-06-18 22:47
中国香港
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我们要把自己抛出去,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什么是“自己”。我特别认同这句话,虽然它跟我们传统的"认识自我"的方法完全不同。传统上,我们往往通过阅读、上课和反思来寻找自我。阅读可以打开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了解到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思想。上课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我们找到探索自己的方法。而反思可以让我们面对更深的自我,看见自己的惯性和模式。然而,它们都有共同的弊端,就是离这个真实的世界太远。我可以看书看得很沉浸,学习学得很带劲,反思反的很通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了解了真实的自己。说个自己真实的例子。我每次去寺庙里禅修,结束的时候感觉自己身心舒泰,宠辱不惊,总觉得自己已经快悟道了。然而第二天回到真实的社会,碰到我的同事、父母、爱人,该生气的还是会生气,该暴躁的还是会暴躁,才发现,原来寺庙中那个"完美"的我,并不是真实的我。因为,没有在真实世界历练过的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都是虚妄的。自我认知这件事,其实是很难靠自己一个人完成的。因为,我们总是带着自己的有色眼睛——固有的信念和思维习惯——去观察这个世界和自己。当我们观察世界不准确时,至少这个世界会反馈给你。但是,当我们带着有色眼镜观察自己,往往看错了而完全不自知。要真正看见自己,需要如山本耀司所说,与这个世界碰撞。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与人交谈,与事纠缠,与物互动。当我们与他人争论时,或许会突然发现,自己原来是那么固执。当我们面对失败时,或许会看到自己内心的脆弱与坚强。生命作品:与世界碰撞的媒介
什么是生命作品?简单来说,把你热爱的事物,用作品的形式呈现给世界,和世界互动。它可以是一幅画、一首歌、一门课、一个程序、一项工作项目,甚至是一段影响深远的公益活动。例如,热衷写作的人可能创建一个个人博客,专注于分享关于可持续生活的技巧和哲学。对园艺充满热情的个体可能在社区中启动一个小规模的园艺项目,邀请邻居共同参与。一个擅长手工艺的人可能开设一个工作坊,教授其他人如何制作陶瓷或编织。一个对营养和健康饮食充满热情的营养师,可能会在当地社区中心举办研讨会,教育居民如何制作健康餐点。一个爱好阅读的退休教师可能开始一个志愿者项目,在公共图书馆为儿童朗读书籍。因此,生命作品在你的内在与外在的交汇之处。借助生命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强烈地与世界碰撞,实现“在事上磨”。“在事上磨”这句话源自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传习录》。王阳明认为,真正的学问和道理不是通过纸上谈兵得来的,而是在实际的事务中历练出来的。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通过不断地与现实世界互动,才能磨砺心志,找到真正的自我。认识自我,就像是在雕刻一块原石。我们通过不断地与世界碰撞,通过“在事上磨”,才能剔除那些表面的杂质,最终雕刻出真实的自我。不要害怕碰撞,不要回避挑战。勇敢地创作你的生命作品,让它们成为你与世界碰撞后的真实表达。探索你的生命作品
首先,你要构建你的个人愿景。所谓愿景,就是你对自己未来工作、生活和自我的想象。通过构建愿景,你定义了自己的长期目标。其次,你可以基于自己的个人愿景,探索自己的未来身份和可能的生命作品,并且对生命作品进行设计。最后,你需要通过"最小可行产品(MVP)"的方式测试生命作品,用最短的时间验证它是否真的是你的热爱,以及你是否有能力把它做出来。现在,你可以借助AI更高效低完成这个探索过程。例如,下面就是一个探索过程的对话:
你希望探索自己的生命作品吗?欢迎参加慢学校的"生命作品探索课"。这是一个为期三周的全面线上课程,旨在引导参与者从构建个人愿景,到设计并实现具体的生命作品,再到创建和测试最小可行产品(MVP)。如果你对这个课程感兴趣,请点击下面的海报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