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河流域:
古人类遗址
和文明曙光的升起
01
海底石灰岩层抬升,
落笔峰崛起,落笔洞形成
02
落笔洞古人类遗址
海南岛文明的曙光
03
三亚河流域
距今三至五千年的文明遗址
落笔洞人的去向成了一个迷。在他们之后,海南岛似乎陷入了三四千余年的沉静,难觅人类踪迹,或许这一时期的遗迹被锁进了厚实的热带雨林。大约距今五千年左右,海南岛文明似乎又苏醒了过来,呈现出爆发态势。不经意在哪个地方锄下去,就有可能刨出远古的陶片,掘出石铲、石锛、石钺之类的新石器时代劳动工具。
因为海南岛一名,岛上每发现一处遗址,总会有人将其与南岛人群联系起来。南岛人群的足迹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南部的海岛,而海南岛与中国大陆近在咫尺,雷州半岛就像母亲向孩子伸出的臂腕;无论什么时候,岛民都有可能从雷州半岛泛舟而来,早期岛民就属于百越人群;海南黎族的五大主要支系均属于壮侗语系,亦可称作百越语系。即使有少部分南岛人登岛,也只能像滴水汇入海洋。海南岛与大陆母体从来没有中断交流,何况一万年前海峡更浅更窄,往来更加轻松;先民登岛始于何时已无法推究,但是距今一万年上下的落笔洞人肯定可归为海南岛先民。
三亚的古人类遗址远比海南其他市县丰富得多,如大茅遗址、三间坡遗址、大兵遗址、卡巴岭遗址、江墩遗址、亚龙湾遗址。大兵遗址和亚龙湾遗址就可归入三亚河流域,分别代表台地类和沙丘类遗址,都与大海相距很近,对淡水资源却高度依赖,哪怕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河。
三亚褶皱带,地属海南岛中南山地的南坡,热带海洋气候特征明显,土壤肥沃,草木茂盛。人们走出洞穴,在临河或者临海的空旷地带搭建茅蓬建造家园,正式进入巢居时代,使距今五千年的海岛人类居住也有了革新。河流犁开了热带雨林,避风的海湾亦为天然生境;在河水中乘坐独木舟,上可以驶进林木深处,下可以泛舟大海,三亚河流域仍旧是海南古人类重要的活动场地。
走进大兵遗址,所到之处一半是稻田,一半是荒丘,相伴一条小水沟,不知道水稻种植技术在三千年前有没有在三亚河畔生根?此时长江流域的良渚、黄河流域的仰韶都有了农作物种植,三亚河不缺乏野生稻,且拥有良好基因,上个世纪的杂交水稻即在此萃取基因。可是,过于茂密的雨林,过于稀少的人烟,过于丰富的食物链,未必能支撑农业发展。这里的活动空间小,人口密度低,社会不成规模,文明进程相对缓慢……我俯首搜寻,再难找出像样的古陶片,毕竟有了数千年时光的侵蚀,远古信息已经漫漶。
在三亚褶皱带,青山依旧,一条条河流不舍昼夜地奔流;千万年来,在这地带持续孕育着海岛文明,催生出了独具一格的琼南文化。
共绘三亚河壮丽画卷
“溯源三亚河”主题创作采风活动圆满结束
11月10日,海南作协在落笔洞遗址开展“溯源三亚河”主题创作采风活动。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陈聪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