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郝敬明: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晋商文化
文摘
文化
2024-02-29 13:10
湖北
文/郝敬明(山西)
(一)
一提到晋商和晋商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雄踞明清两代,历时500年国内最大的晋商商帮;一支不辞艰辛,披星戴月,风餐露宿,远征中俄边境贸易城恰克图的晋商驼队;遍布大江南北的晋商票号、钱庄。以及集中在晋中一带令人目不暇接的大院和大院文化;这种恢弘的景观印证了晋商文化在明清时的辉煌。然而,稍加留意古老的三晋史,就会发现:晋商文化的源头,却是在比明清更为遥远的历史深处。多数学者认为“贾”字出于“盬”。而“盬”,即指河东解州盐池。早从夏、商、周始,盐就作为商品进行流通、交换和消费。河东就是池盐生产、流通、交换的集散地。因此,史家推论,中国最早的商人应是晋商。山西古老的商业文化来源于山西古老的农耕文明。而这种古老的农耕文明,或者叫“区域文明”,是华夏文明的“直根”(《山西文明史》杨茂林等著)。尧、舜、禹是我国古代传说的圣王。他们所处的年代是我国部落联盟向国家转型过渡期。三位圣主建都和活动的主要轨迹都可以在山西境内寻觅。尧,属陶唐氏部落。黄甫谧《帝王世纪》载:“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尧都平阳”,指今山西临汾市,这已为陶氏遗址的发掘所证实。据《尚书.尧典》记载,尧在位时,便观天测象,制定历法,开凿水井,治理水患,发展生产,为民造福。古老的《击壤歌》中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是唐尧时百姓生活的写照。除农耕外,尧更关注“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帮。”《史记·五帝本纪》赞曰“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说明尧治天下,以“德”“仁”为本,是很得人心的。舜,虞氏平民。年轻时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以孝闻名。其活动中心在今山西永济一带。优于其德其能,继尧帝位,是为舜帝。舜倡行“五常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相传舜帝在河东盐地视察,看到百姓有吃有穿,日子过得不错。欣喜之余,在卧云岗上亲抚五弦琴,吟唱《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在这里也可理解为“政风”。这首歌所以能流传千古,是它倾诉了一种为民情怀,及“解民愠”“阜民财”的体民疾苦的思想,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民本主义。孔子赞曰“韶尽美,又尽善也。”“在齐闻韶,三日不知肉味”。这不仅是对韶乐的欣赏,更是对尧舜“仁”“德”之政的由衷赞美。禹,属崇氏部落。其父鲧用堵塞之法治水失败,被舜帝诛死。禹吸取其父教训,改用疏导办法,历尽艰辛治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韩非子·五蠹》写过禹治水的辛苦:“身执耒锸,以民为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禹都安邑”。古安邑位于今山西夏县西北十五里的禹王乡,夏县因此而得名。禹的伟大功绩在于通过大规模征伐,创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夏的第一个首都为山西阳城。夏之域,今晋南豫西等地是原始商业活动最初的发迹之地。夏朝农业文明有了较大发展,并伴随产生了酿酒业、制陶业、手工业。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使部落之间以物易物成为可能。于是,“商人”“商业”的称谓开始出现。一个名叫王亥的部落首领,善于训导牛马,并发明了牛车。于是,拉着货物到其他部落去交易,被后人尊为“华商始祖”。同时,上述史迹也说明,尧舜的“仁”“德”思想,大禹治水的精神已融入百姓的文化生活,也注入晋商文化的源头,并逐渐形成晋商文化的内核和精髓。
(二)
晋之立国,始于叔虞封唐(唐国)。唐叔虞是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父继位,改国号为晋,始称晋国。唐国是殷周之际存于山西南部翼城、曲沃和绛县一带的小国。立国规模虽小,但周王室册封的礼仪是隆重的。不仅赐命、赐器,还授土授民。更为重要的是破例给了“启以夏政,彊以戎索”特殊的治国方针。允许晋国不必拘泥于周制礼法,可以因地制宜,采用适于戎狄氏族风俗习惯的办法治理邦国,类似于今天的“特区”政策。这无疑是一种求同存异,宽厚包容,顺应时变之策,对唐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年轻的国君唐叔虞忠实地执行这一国策,精心治理国家,很见成效。据文献载:两三年内农业获得丰收,还出现了许多一株多穗的“嘉禾”,这是“天降祥瑞”,贡献周王,引起朝野轰动。君臣咏赋,赞诵丰收盛世。自唐叔虞封地立国,实行“夏政”“索彊”政策,到文候复宗勤王再造周命,励精图治几百年,晋国的农耕业、纺织业、手工业,尤其是冶炼、铸造等都有长足的发展。这就为晋国商业及商业文化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们在研究晋商文化的渊源时,不能不关注殷周主流文化中发生一些重大事件,即《易经》的横空出世。对《易经》产生贡献最大的除伏羲外,便是周文王,他应是《易经》的主要作者。周文王困羑里而演《周易》,几乎是史家共识。而孔子的《易传》则被视为对《周易》的补充,是“源”后面的“流”。《易经》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中的一部巨典。从表面看,它是卦爻辞与神秘的符号,是卜卦算命的工具。实质上,它包涵了深邃的哲学思想。借天道说人事,其中蕴藏着宇宙人生的丰富哲理。即使在殷周时的国家管理者和社会贤达,也不会把《易经》仅仅看作单纯打卦算命的工具,而是看作参知天地,应对自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道。特别是《易经》提及“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前者强调效法天道,精进有为,变革进取;后者倡导效法地势,涵养美德,容载万物。两层意思叠加在一起,正好涵盖了商道的文化精髓。作为周室分封的诸侯国——晋国,《易经》也必然是国之宝典,是处理国事民情的第一部教科书,它对于晋国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影响并不因“夏政”“索彊”而而有丝毫减弱。因此,探索晋商文化的渊源,必须把“易经”的因素加入,从中分析其对晋商文化的影响和作用。而这,也正是晋商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短板,需要用心加以弥补。
(三)
晋国“曲沃代翼”的权位之争历经三世67年,连杀五君逐一君,最终以小宗代大宗。曲沃武公成为新的宗主。曲沃武公代翼后第二年去世。公子诡诸继位,是为晋献公。晋献公从“曲沃代翼”事件中,深感威胁君权的力量主要来自公室宗族内部。用异性大夫士蒍之谋,尽杀群公子,将公族势力剪除殆尽,以巩固君位。接着对外多次用兵,先后灭掉十余小国,开拓疆土,把国界拓展到豫西、陕东部分地区,跻身于齐、楚、秦、晋四强之列,被称为晋国“始盛之君”。这一拓展,使晋国不仅拥有解、芮之盐池,垂棘(潞城)之壁玉,屈地(吉县)之良马,还更多地占有粮、帛、丝、煤、铁、铜等战略资源,从此走上“财用不匮”的富裕之路。加之晋惠公的“作爰田”“作州兵”之举,使晋国走向复兴。晋国的商业和商业文化随着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公元636年,晋文公回国继位。晋文公辗转8国,逃亡19年的艰难经历,丰富了人生阅历,使他能近距离考察多国的内政外交,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同时,也锻炼出与他一样优秀的智囊团队。晋文公归国后,政治上革除弊政,整顿吏治,弃怨抚众,选贤任能;军事上改革兵制,实行强军政策;经济上奖励耕殖,发展生产。《史记·晋世家》称:“文公修政,施惠百姓。”在惠公“爰田”“州兵”的基础上,文公进一步实行“裂土分民”,将公田分给贫民,进一步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晋文公一反世俗轻商观念,推行“工商食官”的官商制度。同时,采取“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公无禁利”“输集聚以貸”等一系列政策,激活了工、农、商各业发展。据文献载:晋国当时已出现金属冶炼、铸造、造车、造船、纺织等行业。制药、制革、制陶等一系列手工业也发展起来。特别是炼铁、铸铁技术的提升,使铁的应用更加广泛。铲、斧、锄、钁、犁等生产工具的使用,把农业生产由纯粹的人耕时代,推进到铁器牲畜并用时代,大幅提高了农牧业生产效率。经济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农牧及手工业产品增多,商品流通范围扩大。原有的“官商”垄断经营,已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就为私营个体工商业者提供了机遇。由此出现了百工居肆,各业分散经营的局面。私商纷纷走向前台,成为商贸活动的主角。通过激烈的商业竞争和跨境贸易,涌现出一批富甲天下的巨商大贾。他们不仅资本雄厚,神通广大。同时承袭儒贾相通的经商理念,形成义利并举的独特商道,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商业文化遗产。
(四)
春秋以降,在这批巨商大贾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计然、范蠡、猗顿。计然曾是晋国流亡贵族,春秋时著名的韬略谋士,经济学家。尝游历山水之间,号称渔父。越国大夫范蠡尊其为师,聘请他参与越国的高层决策,谋划军国大事,助其治国理财。据说计然授兴国“七策”,范蠡、文种仅用其“三策”,便助越灭吴。《史记·货殖列传》载,计然献策中,就包括经济和商战理论。如:(1)积著(贮)之理。计然用五行之说推算农业生产规律,六年一穰(丰收),六年一旱,十二年一大旱。由此引出积贮说:“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即在旱时,要准备船,以备涝时用;在涝时,要准备车,以备旱时用。(2)经营之术。“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商品价昂贵时,要像抛弃粪土似的倾销出去。商品价便宜时,则像珠玉般吸纳进来。贵卖贱买,灵活机动,捕捉商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3)平粜之策。“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国家控制的主要是粮食价格。通过市场干预,使粮价维持平稳,市场不乏,百姓心安,“农末俱利”,认为这才是治国之道。春秋时著名的“计然之策”,其核心就是以经治国,以商兴邦。凭借此策,范蠡助勾践扶危定倾,兴越灭吴,终成霸业。猗顿,鲁国人,一介寒儒。“耕则常肌,桑则长寒”。穷愁潦倒,难以为继。在困顿中,向范蠡登门求教。此时的范蠡,已是功成名就的大隐士。其助越灭吴后,不贪功名利禄,激流勇退,归隐江湖。先到齐国,改名鸱夷子皮。“耕于海畔,劳身勠力,父子置产数十万。”因赈济灾荒,声振朝野。不得已任相三年后,挂冠而去。后又迁隐陶地(山东定陶),十余年集巨资十万,扶贫济困,“三聚三散”其财。名满天下,义满天下,时称陶朱公。他将治军理国之谋用于商战,形成一套经商理论,时称“陶朱术”。他师承计然,又有许多创新和发展。他主张“务尽地力,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市场应变,与时逐利”;“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国语·越语下》)。认为,一味敛财,不是商人之道。应以义取利,能聚能散,聚之有道,散之有方,才是经商最高境界。范蠡作为一代商界宗师,对登门求教的猗顿也是诲之不倦。据《孔从子·陈义士》记载,范蠡当时授猗顿致富秘诀:“子欲速富,当畜五牸(雌性牲畜)”。猗顿怀揣“陶术”和致富梦想来到晋国河东盆地。先后经营畜牧业、运输业、珠宝业,大获成功。猗顿的贤能,主要体现在灵活经营,致富有方;多种经营,敛财有道;能聚能散,周贫济困。以一人致富,带动众乡亲脱贫。他师承范蠡,在致富路上又能超越范蠡。至今人们仍将“陶公”“猗顿”并称商贤。范蠡师承计然,猗顿又师承范蠡。如果说,计然偏重于韬略谋划和经商理念的设计,则范蠡和猗顿则侧重于儒商兼容的经商理念指导下的商业活动。他们经商的共同特点是:于时逐利,讲求应变;诚信为本,以义取利;富而为仁,能聚能散。正是以计然、范蠡、猗顿为代表的商贤和他们独树一帜的儒商之风,开创了晋商文化的先河。(五)
战国时代,魏、赵、韩等国围绕富国强兵,都先后实行变法,推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和工商业兴旺。这是我国历史上工商业最早的兴盛期。钱穆先生认为,战国时期工商业发展的主要标志:一是,有了煤铁、棉花、交通、纺织等重要大工商业。二是,有了“真正的民间商业”和作为自由职业者的商业群体,及类似陶朱公、猗顿、白圭之类的大商人。三是,以货币取代以物易物的流通形式。四是,开始出现商业大都市。(《中国经济史·钱穆》)经济发达,工商繁荣是一国实力的标志。三晋的韩、赵、魏正是凭借此种实力纵横于战国舞台,在七国争雄中夺得一席之地。战国时代,是大变革时代,是思想文化大丰收的时代;也是法家大出风头的时候。而法家主要源于三晋(《中国思想史纲·候外庐)。战国初期李悝、吴起、商鞅,此后的申不害、韩非、荀子都与三晋结缘至深。他们皆是三晋的名流学士。有的在三晋主持变法;有的则带着满腹学问游历诸国,传播法家思想,或主政一国,推行变法;有的则是在乱世中超然尘外,潜心研究法家学说。他们都是三晋思想文化的一代宗师和商业文化的先驱。其中韩非、荀况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韩非乃法家集大成者,出身于韩国贵族。生逢乱世,目睹韩国在秦打压下日趋衰落的窘境,曾向韩王力谏变法图强之策未被采纳。遂著书立说,以“五蠹”“孤愤”闻于嬴政而入秦,遭李斯等陷害,卒于狱中。韩非继承并发展了荀子人性恶的思想,认为“好利”是人的本性;儒家推崇仁义道德是虚伪有害的,主张严刑峻法;韩非提出“法后王”的进步史观。认为历史是进化的,治国者当因应时势变化而取相应对策,“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体现了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和大商人改革旧制,积极进取的精神。荀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是战国末期百家学说之集大成者,杰出的思想家。他一生游历甚广,阅历丰富。曾游学于齐,西观于秦,议兵于赵,任官于楚。晚年罢官后居楚之兰陵,著书立说,直至老死。荀况综合儒法各家的经济主张,提出欲望论、分配论、富国论,为封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商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荀况认为,“人生有欲”。治理国家,就应使人们的欲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主张以“礼”“法”调整好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做到分配上公平合理,才能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而要使国富民裕,就必须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因地制宜栽种农作物,无违农时,并减轻赋税。同时,他是法家中少有的不将商业视为“末业”,而加以抑制、排斥的思想家。他对发展商业持积极态度。认为,手工业产品,可以使“农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商业能“流通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士、农、工、商各司其职,国家才能富起来。在财税方面,他主张欲先取之,必先与之的思想。“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也。”他还提出“节其流,开其源”的财政管理原则,成为治国理财和经商几千年来恪守的信条。荀子许多先进的思想理念,都是晋商文化的思想源泉。南宋理学家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史,历代先祖先贤的思想积累,和经济发展相伴而行的大量的商贸活动,构成三晋历史文化的精神物质渊源,也是晋商文化的“源头活水”。没有这一“源头活水”,便没有后世乃至明清两代晋商文化“天光云影”的瑰丽景观。这,正是茫茫三晋史提供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和认识。
2024年2月于国瑞苑
本刊原创首发
—2024—
❀ 作者风采简介 ❀
☆☆郝敬明,山西省原平市同川人。高级工程师。早年上山下乡,曾为农、为兵、为工。入越参战,获归国英雄称号。后投身三线建设十载。长期供职于省工业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之余,未改文学初衷。喜翰墨,爱摄影,好诗文。著《霹雳一笑》《秋日长歌》诗集。中国诗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外文艺》《当代文摘》特邀专栏作者。
投稿作者请加主编微信 rocola2010 以确认投稿是否成功
《当代文摘》编辑部
主编:黄山松 吴顺珍
微信:rocola2010
投稿邮箱:15136868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