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财政管理改革
重塑财政资金资源配置方式
零基预算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出台改革方案,全面改革预算编制方式,清理重塑省级185项支出政策,编制近两年1599亿元的重点保障事项清单,集中财力办大事,强化跨部门工作协同,推动政府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搭建“免申即享”平台惠企利民。运用工业互联网思维,针对惠企政策兑现过程中企业的“烦恼”,创新搭建惠企政策资金“免申即享”平台,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实现资金“无感”兑付,该项工作入选国办“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双十百千’工程典型经验案例”。推动资产盘活增效。政府公物仓平台正式上线,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级次资产调剂共享机制。作为财政部确定的试点省份,安徽“农业经营主体画像分析”数据产品首单交易落地,是试点的首创性改革成果之一,既解决农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又助力金融机构控风险、提效率、降成本。
深化积极财政政策工具改革
着力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减税降费顶格执行,在国家授权范围内顶格出台省级政策,编制全国首份财税优惠事项清单,五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3962亿元,有力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债券资金早发快用,建立新增专项债务限额分配“赛马”机制,支出进度连年位居全国前列,有效发挥专项债扩投资、稳增长作用。政采环境更加优良,“徽采云”平台全面推广,出台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若干举措,市场主体资金占用年均减少约100亿元。直达资金加快下达,用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进度位居全国前列,直接惠企利民。
深化对新质生产力投入机制改革
财政金融协同放大效应显著增强
全省预算安排各类人才资金,保持连续高增长。在科技投入的规模、总量、增幅和结构优化上,均取得明显突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位居全国第4,紧跟广东、江苏、浙江省后,助推我省科技创新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科技创新担保起步早、行动快,支持金额位居全国第1。统筹162.1亿元持续壮大十大新兴产业“基金丛林”。累计安排40多亿元,支持把“中国声谷”,这个我省唯一“国字号”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打造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地标。支持组建首期30亿元的大黄山产业投资基金,提升“黄山”这一国际超级IP影响力。全省财政年均投入近200亿元,支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深化民生兜底保障改革
把群众关心的事转化为财政支持的民生实事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稳步增强财政聚焦民生的供给能力,每年超80%的财政增量资金用于民生保障,三年来累计投入2000多亿元,从民生实事“小切口”入手做民生工作“大文章”。采取超常规举措破解教育投入难题,教育支出已成为我省财政第一大支出,各阶段教育生均经费明显提升。统筹超30亿元支持我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儿童、创伤、肿瘤等九大区域医疗中心,总量居全国第二位。支持高质量充分就业,年均筹措安排就业补助资金35亿元,我省促进就业工作连续5年获得全国先进地区表彰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