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可谓是空前绝后。据不完全统计,该片发行拷贝8400多个,创世界电影历史拷贝发行之最。观看人数已逾30亿人次,也创造了中国观影人数的纪录。
关于这部电影的拍摄经过,可谓是一波三折,至今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地道战》导演任旭东,
时任八一厂军教片室副主任
受 命
1963年,一向善于拍摄革命战争题材影片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接受了拍摄军教片《地道战》的艰巨任务。
军教片,顾名思义就是用于部队军事教学的影像资料。比如八一厂曾拍摄过的《班进攻》、《排进攻》、《连进攻》等军事教学片。但这些军教片仅是为部队官兵或地方民兵讲述经典战例,展示战术技术动作,教授武器装备操作方法等,因此并不具备故事影片的那种悬疑性、趣味性和艺术性,观看起来不免有些乏味。
但八一厂这次要拍摄的《地道战》则与以往的军教片有所不同,虽然最初定义为“军教片”,列为属工兵筑垒土工作业范畴,但该片从创作开始,就体现了故事性艺术性的特点,是由八一厂和工程兵文工团合作拍摄,而且军委上下都非常重视。
为了筹拍《地道战》,1965年2月10日,副总参谋长彭绍辉专门主持召开了关于拍摄影片《地道战》座谈会议。对影片的拍摄时间,内容和人物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专门成立了“《地道战》领导小组”。
拍摄"地道战"影片座谈会组纪要
时间:一九六五年二月十日下午三时半
地点:三座门二楼会议室
主持人:彭绍辉付总长
出席:王耀南、黄林、陈播、夏川、罗*、李占奎、刘*。
会议讨论了民兵传统教育片"地道战"剧本的编写和拍制問题。在听取了工程兵付参谋长王耀南同志,汇报"地道战"剧本的主要内容和编写经过情况后,彭付总长作了指示并确定了以下几个問题。
一、今年先拍地道战。
(一)剧本内容要充分体现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党的领导和群众力量,故事性要真实。因为是传统性的军事片,使人看了以后要可信。时间、地点、条件要交待清楚。
(二)正面人物要突出,要树立起英雄人物,要歌颂毛主席人民战争伟大胜利,在修改剧本时要注意三结合:正规军、游击队、民兵。根据地、游击区、敌占区结合,不要孤立地去写。
(三)"地道战"不能写成消极的防御,要积极用各种办法去打击敌人。影片适当注意战术、技术同题。影片是一种形象化军事教育
……
北京军区、河北省军区、总参动员部、总政群工部、八一电影制片厂单位组成,确定王耀南付参谋长为组长,总参动员部黄林付部长付组长。
(一)为了拍摄影片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由八一厂提出拍摄计划由领导小组进行研究后,呈彭付总长审定。
(二)为了保证影片质量,由工程兵、总参动员部、总政群工部八一制片厂负责对剧本和样片的审查,並报请彭付总长批准。
(李春发纪录)
发:总政群工部、工程兵司令部、八一制片厂、北京军区动员部、河北军区司令部
剧 本
或许是军委对《地道战》这部影片太过重视的原因,致使电影剧本的创作成了“老大难”。耗时两年有余,中间三易编剧,却都始终未能通过军委的审查。
时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陈播
眼瞅着距离开拍日期仅有一个月了,但剧本仍未能过关,无奈之下,时任八一厂厂长的陈播叫来了导演任旭东,下令影片必须在1965年5月开拍,且必须在当年完成。
当问到剧本时,任旭东得到的答复竟是:“没剧本你也能拍,你当年打仗也没剧本嘛。”
因为笃定任旭东能拍好这部影片,电影厂领导也给了任旭东“尚方宝剑”,一切均由他说了算。
当年的“红军工兵鼻祖”,时任工程兵副参谋长的王耀南作为“《地道战》领导小组”组长也助了任旭东“一臂之力”,成了该片的军事顾问和拍摄指导。
《地道战》摄制组成员合影。工程兵副参谋长王耀南(左一)、八一厂副厂长夏川(左二)、导演任旭东(右二)、摄影杨光远(右一)
就这样,没有剧本的任旭东,开始了《地道战》的拍摄......
选 址
说起抗战时期的地道战遗址,人们比较熟悉的有北京顺义的焦庄户和河北清苑的冉庄两处。
然而,当年任旭东选择的素材采集地,既不是焦庄户,也不是冉庄,而是河北正定的高平村——冀中抗战时有名的“抗日先锋村”。所以,任旭东最终定稿的《地道战》分镜头剧本的原型素材也都是取自高平村。
可是当摄制组赶到高平村时,发现这里保留下来已为数不多的地道,不是因进水垮塌,就是被砌上水泥别作他用,早已没了当年的模样。
无奈之下,任旭东只得去别处寻找。所幸在河北清苑的冉庄、李庄和唐庄,发现那里的情况好于高平村。于是任旭东就把影片的外景地选在了这三个村子。
冉庄地道战遗址
影片中的高家庄原型是高平村,但却是在冉庄、李庄和唐庄取的外景,由此就有了影片中的“高家庄、赵庄、马家河子”这三个村名.....
地 道
作为军教片的《地道战》,首先必须将当年冀中平原的地道和地道战如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但是1939年在河北涉县参加八路军的任旭东却从未见过冀中大平原的地道是啥样。加之冉庄原有地道仅剩二三十米长的一小段,当年原有的地道作战设施已踪迹全无,无法如实再现当年地道战的实情实景。
恰在此时,是杨成武副总参谋长“雪中送炭”,及时向摄制组提供了一份《关于冀中平原地道战总结》的珍贵档案。这还是当年他担任冀中军区司令员时整理的。在这份总结中,详细地提供了地道规模、地道口伪装、驴槽口、锅灶口、地道翻口、碾子地堡等信息。
杨成武副总参谋长还直接让编剧采访地道战的推广者,“《地道战》领导小组组长”王耀南。王耀南向他们讲述了地道战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还带他们参观了灶台、水井、驴槽、磨盘等经典的地道入口。
1965年5月20日《地道战》开拍后,王耀南亲临现场指挥拍摄。
后来,影片中关于地道设施等内容都是根据这份文件中的文字阐述及绘图和详细说明而设计打造的。
布 景
为了能将冀中地道战的真实场景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任旭东使尽了浑身解数,下足了功夫。根据《关于冀中平原地道战总结》中提供的素材,他在冉庄专门搭建了碾盘地堡模型。
村头树上的大钟是临时添加的一个模型,
钟声是通过后期制作加上去的
作为军教片,必须像教科书一样将地道各种设施讲得明、说得清。为达到这一目的,任旭东决定在八一厂摄影棚内搭建地道剖面景观,以便展示地道剖面、上翻口、下翻口、地道内陷阱、陷坑、展望孔、射击孔、深井地道口细节及工作原理。
地道战的镜头是在摄影棚搭建的
地道剖面中拍摄的
影片中地道战的摄制绝大部分都是在八一厂的摄影棚完成的。这些场景既生动的强化了军事教学的目的与效果,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利用地道作战灵活机动的功能。
演 员
作为军教片的《地道战》,原定由工程兵文工团的演员饰演片中所有角色。因加入了故事情节,加之来自文工团的人既未接触过影片拍摄,又不熟悉电影表演,任旭东决定调八一厂五名演员前来助阵。
来自工程兵文工团的演员,虽名不见经传,且都是第一次“触电”,但饰演的角色也并不输专业演员。
朱龙广果然不负众望,凭借着自己的出色表演“一炮走红”,让全国人民都认识了这个能手持双枪的民兵队长。
大康(右)/韩国栋饰
在影片中,工程兵文工团参演的其他演员在也都有不俗的表现,如饰演女村长林霞的刘秀杰、扮演大康的韩国栋、扮演牛娃的胡自和、饰演毛妮的袁根娣...... 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中饰演反派人物的刘江和王孝忠两位演员。他俩本来是被任旭东拉来帮忙的,没想到两人竟然分别被委任于“汤司令”和“山田队长”的重任,他们成功塑造的这两个反派角色也使两人“名声大噪”,家喻户晓。
刘江饰演的“汤司令”在影片里临场发挥说出来的那句台词“高,实在是高”已成了人们调侃时的“名言”。据说汤司令那个龅牙的形象,也是刘江自己设计的。
而饰演“山田队长”的王孝忠,因拍摄时两处炸点提前爆炸,导致他为此付出了右耳长期失聪的代价。他那句自编的“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也已成为至今久传不衰的诙谐用语。
插 曲
《地道战》在全国上映后,观众赞誉不绝。而影片中的主题歌《地道战》和插曲《太阳出来照四方》两首歌曲,更成为了锦上添花的经典之作,至今传唱不衰。
1963年,任旭东在高平村听老民兵讲述当年参加地道战的经历时,一个70多岁的老民兵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高平村的地道战歌:“埋好了地雷,端好枪,你钻地道,我上房。制高点,堵街墙,构成一片火力网。别看我们是庄稼汉,打得鬼子不敢再进我村庄”。任旭东立刻一字不落地记录下来,感到很受启发。
影片拍摄前,任旭东便向厂领导提出要在《地道战》影片中加入一首主题歌和一首插曲的想法。起初,厂长不同意,认为军教片配歌曲不太合适。然而任旭东还是固执己见,坚持要为影片配上歌曲。
1965年5月14日,他将这两首歌词送呈电影厂陈播厂长和夏川副厂长审批,并将歌曲小样一并送审。领导审查后,感觉效果不错,便同意将这两首歌曲放入影片。
“太阳出来照四方,
毛主席思想闪金光……”
“地道战,地道战,
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令人激情奋发的歌词和激昂的旋律,久久回荡在共和国的辽阔土地上。
高传宝的扮演者朱龙广说:“《地道战》之所以深入人心,与这两首歌曲是分不开的。《地道战》的主题歌,唱出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大无畏精神。”
这两首歌是导演任旭东和作曲家傅庚辰共同创作完成的。
上 映
《地道战》摄制组全体人员在外景地拍摄的全家福
《地道战》从1965年5月20日开机至12月杀青。在剧本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任旭东仅用了7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摄制任务,可谓不辱使命,且全部拍摄费用未超过人民币40万元。
八一厂1966年第一期《艺术工作简报》
刊载了军委首长审查意见
电影上映后,参与《地道战》拍摄的工程兵副参谋长王耀南邀请了徐向前、陈毅两位老帅,谭震林、李富春两位副总理以及十多位老将军一起观看了电影《地道战》,大家给予了一致好评。
徐帅说“不错,是个好片子……真实可信,教育意义很大,思想性很高,主席的思想体现的很明确,形象地说明主席思想的胜利。”
《地道战》这部影片,还先后被赠送给阿尔巴尼亚、古巴、越南、老挝等许多国家。
电影《地道战》拍摄至今已经60余年,每当我们重看这部红色经典影片,就不由得对当年的创作者们产生由衷的敬意,感谢导演、演员和剧组的全体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拍出了如此经典的战争题材影片,在新中国的电影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根据网络资料和图片编辑整理,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