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还“跟妈亲”的孩子,大多因妈妈做对了3件事

情感   2024-12-02 06:02   四川  


作者:暖心
来源: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前几天,回娘家时舅妈向我抱怨:
“你妹妹现在大了,就跟白眼狼没两样,连家都不愿意回了。我昨天打电话让她周末回家,没说上几句,她就把电话挂了。你说她小时候整天像个跟屁虫一样跟着我,怎么现在连话都不愿和我多说了呢?”
说完她又摸着我的脑袋说:
“还是你贴心,孩子都两个了,还每周都要回来看你妈。”
说完,她不停地叹气。
看着舅妈苦恼的样子,我深有感触。
因为我听了太多妈妈抱怨:孩子一大就不和妈妈亲了。
很多家庭,一旦孩子长大亲子关系就变得越来越冷淡。
大家都把原因归结为:孩子长大了。
事实上并非如此。
研究发现,孩子与父母关系的亲疏,并不在于年龄,而是父母的教育方式。
孩子长大后和妈妈亲不亲,其实和孩子的成长阶段妈妈的教育方式有关。
尤其是,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妈妈做对这三件事,关系会越来越亲密。

01

0-6岁陪伴孩子,

给足安全感


不久前,看到一条令人心酸的视频。
一个4岁的女孩被寄宿幼儿园的阿姨“强制”架进去,哭得撕心裂肺。
当时很多网友都“谴责”女孩的父母太狠心。
这位妈妈说:因为大女儿出现了厌学、叛逆的现象,为了更好地管教大女儿才会将小女儿送寄宿学校。
她认为:小女儿只有分离的那一刻焦虑,其余时间在幼儿园也是很开心的。
随后她又解释:如果一个月后孩子还这样,将会考虑将孩子接回另外想办法。

曾有教育专家说过:在二胎家庭里最忌讳的就是“顾全”一个而忽视另一个。

4岁这一阶段的孩子是孩子对安全感最敏感的时期。
此时的孩子是需要父母陪在身边的,倘若长期见不到父母,她的内心会感到焦虑和恐惧。
如果父母忽视这一点,很容易滋生出孩子“被抛弃”的心理。
有心理学家说过,6岁以前的孩子是要“属于”母亲的。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来说:0-6岁正是建构孩子安全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建设孩子完整人格的时段。
著名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曾提出过一个“依恋理论”:指的是母亲和孩子在互动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和纽带。
这时候,母亲扮演的是看护者的角色,如果妈妈能经常陪伴、拥抱和爱抚孩子,就形成与孩子稳固的“依恋关系”。
孩子渴望被爱,被拥抱,被照顾这些都是从妈妈身上来感受。
如果妈妈切断了这根情感纽带,那孩子就会对这个世界感到“恐惧”。
曾看过一个故事:
一个妈妈去国外出差,走的第二天3岁多的儿子就生病了,当时爸爸和奶奶怎么照顾,就是不见好。
于是,妈妈急急忙忙赶回来,结果第二天男孩就好了。
不久,妈妈又有其他原因外出,没想到妈妈一离开,男孩又生病了。
后来,一位朋友建议她:增加亲子时间。
妈妈为了治好孩子的“心理疾病”,每天都会抽上半个多小时和孩子玩耍。
每个周末带着孩子去游乐园玩,做亲子手工,不久之后男孩就没再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了。
0-6岁最重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而安全感的关键词是“陪伴”。
因此,要想让孩子长大了依然“依恋”你,妈妈不妨这样做:
给孩子“留”点时间,多陪一陪他;
任何时候都要回应孩子,而不是忽略他。
陪伴,让孩子依恋你;回应,让孩子信任你,这是最稳固的亲子关系。

02

6-12岁接纳孩子,

给TA认同感


有一位妈妈求助教育专家说:儿子今年10岁了,不知道为什么孩子有事总是不肯告诉她。
她问:我该怎么做才能让他愿意和我说心里话呢?
专家听完妈妈的描述问她:你有没有经常否定过孩子?
妈妈一听,立马恍然大悟。
孩子以前考完试第一个告诉她,但是有一次孩子没有考到100分,只考了99分。

但是她当时在指责孩子:“既然都已经考了99分了,为什么不能反思一下自己丢失这1分的原因呢?”

当时孩子解释的话到了嘴边又吞了下去。
后来女儿考了100分,她又说:骄傲什么?要每次考100分那才是优秀。
似乎无论女儿考得好与不好,她都很少去认可。
也是从这些事情之后,孩子开始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和妈妈交流了。
这种就是:表面看起来像是在“关心”孩子,实际上话语里更多的是“质问、指责和否定”。
试想一下,哪个孩子愿意和整天都是“挑剔”的妈妈沟通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无关回应”:指的是得到的回应与自己的期待无法接轨。
当孩子考了好的分数,满心欢喜的希望妈妈表扬自己,得到的却是妈妈否定的话语,它就像一盆冷水一样浇灭了孩子“愿意说”的心理。
不接纳性语言说得多了,相当于将孩子从我们身边推开。
教育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才能起到“滋养孩子”的作用。
有心理学家说:6-12岁年龄段孩子最重要的心理需求是“认同感”。
此时的孩子非常希望得到肯定,父母的一句鼓励,一个赞赏都能让孩子更加勤奋。
在孩子6-12岁的阶段,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的那份自信心。
当孩子说的话得到认可时,会感受到自己很有归属感;
当孩子想做的事得到允许时,会感受到自己很重要。
教育,不该让孩子陷入父母给予的期待里,而是要给孩子肯定和鼓励,让他知道我们正在“接纳他”。
因此,这阶段的孩子教育,建议父母这样做:
让他们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让他们从中收获自豪和快乐;
孩子完成目标后,要及时给予表扬甚至奖励;
多听少说,多鼓励少指责,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
你给孩子的认同感越多,孩子越信任你,也越愿意靠近你。

03

12岁以后给足孩子空间,

给他尊重感


在网上看到一对父子吵架后的画面惨不忍睹。
父亲喝了酒后,因为男孩顶撞了几句,父亲愤怒之下就把儿子房间里所有的模型都给砸了!
男孩对着满屋子狼藉,哭得撕心裂肺。
他指着地上散架的模型残骸说,这些都是他最喜欢的东西 。
没想到第二天,父亲继续指着他说:如果以后再顶嘴,就把你所有热爱的东西都毁掉!
也许父亲没有想过,他一时的情绪毁掉的不仅仅是男孩的兴趣,还有被尊重被接纳的感受。
当孩子步入青春期这个门槛,父母的教育一定不能少的词是“尊重”。
此时的孩子有着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世界,懂得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
一旦父母做出“贬损”孩子的事,很容易激起他们的反抗。
电影《我杀死了我的妈妈》中一位妈妈与儿子相处“硝烟四起”。
在儿子上学的路上,两人因为哪个广播台更好听吵起来了。
儿子有自己的看法,妈妈不仅不听还朝儿子吼道:你要是不满意,就滚下去!
本来约好周末带同学来家里玩,妈妈却临时反悔,甚至威胁儿子:“不听我的话就没有零花钱。”
后来,又在没经过儿子同意的情况下私自给儿子办了转学手续。
这些事情激怒了儿子。
有一天,儿子对妈妈说了狠话:“我会在17岁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分钟,给你打最后一通电话,从此以后,老死不相往来。”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都是渴望着大家思想和感情上平等的交流,亲子关系也该如此。
如果因为父母的“高姿态”而处处用权威去压迫孩子,只会亲手将孩子推远。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的“自我意识”出现井喷的状态,他注重隐私,希望拥有自己的私密空间,不愿意再向父母诉说心事,开始和父母的关系出现了疏离。
这样的“疏离”是孩子长大的标志。
这时候的孩子最渴望的是“自由”。

当然,这样的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权,使孩子获得成长必需的生活经验。
有人列举过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要谨记的“三颗心”:不要太关心,不要太有好奇心,不要太热心。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适当“放任”,尊重孩子的每一次言行,才是亲子关系最大的“馈赠”。
04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
3岁前的孩子需要依恋,父母要及时地满足孩子的安全感;
3-12岁的孩子需要规矩,对孩子不恰当的行为应该坚定地说“不”;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选择权,家长应该耐心地将孩子当作朋友。
这段话概括了孩子成长阶段的教育模式,也见证了孩子从依恋到独立的过程。
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是对父母过去教育的“审视”。
父母千万别用“冷漠”让孩子一下子失去了“情感表达”的意愿。
教育,就是“投资”孩子的心理。
6岁前,给孩子充满感情的陪伴,那他就还你双倍的爱;
12岁前,你为他立下价值观,他就是一个自信乐观回报于你;
18岁前,你尊重了他的选择,就会收获一个身心健全的孩子。
最初的陪伴是爱,幼年的认同是力量,青春期的尊重是价值。
给予孩子这些“营养”,他的人生就是一片坦然。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请联系授权。



今日推荐
2025高颜值听书日历
每天一本书
陪你投资自己 精进人生


更多精品图书、杂志  进本店

 👉阳台优佳甄选

进群更优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顾

最受孩子欢迎的10种妈妈,第二种影响孩子最深

深圳富人家庭:每月5万请哈佛学霸做“外包妈妈”,却掏空了孩子的童年…

发现一个残忍真相:一个家里,妈妈越自我,孩子越优秀;妈妈越全心付出,孩子反而越平庸!

三孩妈妈50岁读博:父母给孩子最大的帮助,是让他们看到人生的不同选择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请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鲁稚的阳台
鲁稚,著有《写作能让孩子走多远》《没有不会写作的孩子》《三年能走多远》《让孩子心灵强大》《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等十余部家庭教育著作;《你不来我也等》《正在消失的物品》《准备发芽的树》等十余部散文、随笔、寓言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