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燥邪容易从肌肤口鼻侵入人体,损伤肺津,从而影响肺气的宣降功能,甚至燥伤肺络,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咳甚至痰中带血、喘息胸痛等症状。
燥邪分为温燥和凉燥。初秋时节天气尚热,此时燥邪和热邪结合就形成了温燥。随着时间推移进入深秋季节,气候转凉,这时寒邪和燥邪结合,就形成了凉燥。同为燥邪,温燥和凉燥的应对策略却有所区别。
温燥主“干热”症状,宜清润
温燥,是指在秋季感受燥热之邪。初秋还残存着夏季的暑热之气,故以温燥为主;因地域因素,南方以温燥为主;平日体热之人感受燥邪之后也多发为温燥。
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就会出现一系列燥热症状,如头痛身热、干咳无痰、痰黏难咳、呕吐发热、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喜冷饮、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苔薄黄而燥、舌质偏红等症状。
如在秋天出现风热感冒症状且伴随“干燥”症状,基本可以确认是被温燥所伤。食疗宜辛凉解表,兼以润肺生津,食疗方可以用桑叶、杏仁、沙参、浙贝、梨皮各5克,冰糖适量,煎水代茶饮。
如无感冒症状,如无感冒症状,仅是“干热”之症,食疗宜甘凉濡润,可以用石斛、沙参、麦冬、玉竹等药材中的2~3种与老鸭一同炖汤,或用百合、银耳等炖糖水,或鲜榨梨汁、藕汁、荸荠汁、麦冬汁、鲜芦根汁冲匀直接饮用或小煮热后饮用。不便烹饪的朋友还可以通过适量喝牛奶或凉开水冲泡蜂蜜饮用来凉润秋季温燥。
凉燥主“干寒”症状,宜温润
凉燥也叫作寒燥,是指在秋季感受燥凉之邪。深秋寒气渐重,故以凉燥为主;因地域因素,北方以凉燥为主;平日体寒之人感受燥邪之后也多发为凉燥。
肺受凉燥之邪、肺津受损也会出现一系列凉燥症状,干燥症状与温燥类似,但无红肿热痛等温热之症,可见热轻恶寒较重、头痛无汗、鼻咽干燥、口渴喜热饮、咳嗽痰少、唇燥不渴、皮肤干燥、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少津等症。
如在秋天出现风寒感冒症状且伴随“干燥”症状,基本可以确认是被凉燥所伤,食疗宜辛开温润,食疗方可以用杏仁、紫苏、生姜煮瘦肉粥或瘦肉汤。
如无感冒症状,仅是“干寒”之症,食疗宜甘温濡养,可以用核桃、芝麻和糯米一同煮粥。不便烹饪的朋友还可以通过适量吃些麦芽糖来温润秋季凉燥。
(原文见《益寿文摘》总第3565期 黄穗平/文)
文字编辑:陈 莉
版面编辑:刘茜茹
审 核:耿基坤
终 审:夏 杰
声明: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属原创作者,文章、图片源于授权作家或网络。网络其他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如有侵权,原创作者烦请联系我们予以公示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