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类
我校周金华教授团队
在计算光学显微成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周金华教授团队联合2019届校友张书赫博士,在计算光学显微成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题为《小波家族前向模型实现无拼接的全视场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术(Wavelet-forward family enabling stitching-free full-field Fourier ptychographic microscopy)》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光学领域顶级期刊《激光与光子学评论(Laser & Photonics Reviews)》(中科院一区TOP, IF=9.8)。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吴昊为论文第一作者,张书赫、周金华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我校为第一作者单位和最后通讯单位。
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术(Fourier Ptychographic Microscopy, FPM)是一种结合编码照明与光学合成孔径的计算成像技术,可实现宽视场、大景深和高分辨率的高空间带宽积显微成像。这项技术在数字病理学中有望实现无需扫描拼接的全划片高分辨率、大视场的复振幅成像。然而FPM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仍面临如违背理想模型的渐晕效应、LED固有的位置偏差与不均匀强度浮动等严重影响图像重构质量的诸多挑战。传统的FPM依赖于傅立叶光学简化的4f成像系统模型,其模型无法准确解释真实世界中光波在成像系统中的衍射现象,导致依赖物理建模的方式无法解决真实世界下复杂的光波衍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挑战,需要突破现有FPM物理模型的限制,从信息论角度出发重新设计FPM的成像过程与计算框架。
周金华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FPM光学成像模型,名为“WL-FPM”。该模型在传统4f成像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多尺度小波变换,以提取图像多尺度特征;采用RMSprop优化器,能够实现高保真的振幅和相位图像的迭代重建。WL-FPM的设计使其能够灵活处理诸如LED位置失配、LED强度波动、噪声和渐晕效应等系统误差问题。此外,通过选择合适的小波基,模型显著提升了图像的局部特征和细节捕捉能力。此项研究提出了一个通用型FPM系统框架,在无需增加光学系统的复杂性或修改光学成像系统参数的情况下,成功解决了传统FPM在大尺度像差的校正、渐晕效应、大规模LED位置失配以及多种系统噪声条件下的重建问题。
WL-FPM作为一种创新的通用型系统框架,不仅在生物医学成像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还可扩展至遥感、模式识别和波前整形等领域。该研究为人们开发傅里叶叠层显微镜以及为实现数字病理等生物医学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研究获得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和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科研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扫一扫查看论文详情▲▲▲
我校刘琦副教授团队
在《先进材料》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10月2日,我校药学院刘琦副教授团队联合南开大学刘阳教授在材料领域权威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中科院一区TOP,IF = 27.4),发表题为《溶酶体靶向聚集性纳米颗粒逆转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用于癌症免疫治疗(Lysosome Targeted Nanoparticle Aggregation Reverses Immunosuppressiv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的研究论文。我校药学院刘琦副教授、潘佩副教授与南开大学刘阳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药学院研究生杨剑辉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我校为第一作者单位。
纳米技术已在临床实践中证明了其巨大的应用价值。然而,目前对纳米药物的研究仍然主要集中在开发纳米颗粒作为递送载体,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负载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却很少探索它们直接调节生理过程的潜力。受未降解物质过度积累引起的溶酶体肿胀启发,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用于癌症治疗的溶酶体靶向聚集性纳米颗粒(LTANP)。
通过合理设计表面组成、性质和纳米颗粒间相互作用,LTANP实现了高效肿瘤富集和癌细胞溶酶体靶向聚集,导致不可逆转的溶酶体通透化(LMP)。进一步研究发现,基于纳米颗粒聚集的LMP还可通过干扰自噬-溶酶体途径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从而引发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此外,LTANP联合临床批准的PD-L1抗体(αPD-L1)可进一步增强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有效抑制黑色素瘤的复发与转移。这项工作展示了合理设计的纳米结构在直接对抗癌症或调节相关生理过程中的潜力,为先进纳米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见解。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高校自然科学项目以及学校人才引进启动资金的支持。
扫一扫查看论文详情▲▲▲
人文社科类
我校蔡胜教授
在光明日报发表理论文章
10月9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蔡胜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理论文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治理淮河的历史经验》。
该文共3200余字,通过爬梳各地档案材料,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治理淮河的历史经验,为新时代实施“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家战略提供启迪。文章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开启了治理淮河的艰难历程,不仅增强了根据地抗灾能力与农业生产能力,给两岸人民减轻了水患之苦,同时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全面治淮提供了宝贵历史经验。
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团结治理是重要保障,调查研究是重要方法。淮河治理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这一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对淮河的持续治理,为淮河流域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新时代实施“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家战略提供了有效保障。
此次发表理论文章,不仅是我校在“三报一刊”权威平台上的重要发声,更是学校引导广大师生聚焦新的时代命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取得的一项显著成果。
往 期 回 顾
来源:各学院、各单位
责编:李若菲
审稿:单永强 程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