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18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今天揭晓。长江、韬奋系列各10位获奖者。辽宁日报社高爽获此殊荣。
第18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10位获奖者是(以姓氏笔画为序):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邓金木、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闫征、农民日报社江娜、新华社孙承斌、大众报业集团李海燕、北京广播电视台邵晶、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杨川源、辽宁日报社高爽、西藏广播电视台尉朝阳、内蒙古广播电视台雷蒙。
韬奋系列10位获奖者是(以姓氏笔画为序):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新闻传播中心王霞、河南广播电视台王仁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申勇、中国日报社孙尚武、江西日报社李滇敏、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周奔、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段君凯、中国青年报社高山、人民日报社袁新文、重庆广播电视台管洪。
他们坚持“四向四做”,不断增强“四力”,敬业奉献,业绩突出,为巩固壮大党的主流思想舆论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28年的新闻工作中,她始终奋战在新闻一线,担任了辽宁日报数十项有全国影响的重大新闻报道的主笔和责任编辑,新闻作品7次获得中国新闻奖,40余次获得辽宁新闻奖一等奖以上奖项。
三走长征路,用“脚”写新闻
早在新闻生涯之初,高爽就以勤奋多思奠定了自己的职业底色,并很快在同辈中脱颖而出,在30岁时成为辽宁日报仅有的两位首席记者之一。在经历了时政、经济、科教等多岗位的新闻训练,取得众多新闻奖项,并担任新闻采访部门领导职务数年后,2012年,她选择了重新回到记者的岗位。
在致报社领导的辞去部主任一职的信中,她这样写道:“做记者,可以让我为这张报纸作出更大的贡献;或许还可以给年轻记者一个启示:记者是可以当到老的。”
从此,高爽一直行走在新闻工作的最前沿。
2016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她和她的报道团队重走长征路,穿越大半个中国,走遍全国19个省市,重新梳理了从1921年到1949年这28年间党和军队的纪律形成史,推出长篇报道《铁纪·铁流》,赢得了广大读者、新闻同行和学术界的一致认可,摘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同年,她参加了中央三教办、中国记协举办的第三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活动,凭借讲述《铁纪·铁流》的采访故事进入全国十强,获“最佳选手”称号。2016年11月8日,她出现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记者节特别节目中,并在11位讲述自己新闻故事的记者中压轴出场。
扎根在基层,用“心”写新闻
高爽深知,以最真挚的情感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不畏艰苦,深入基层,是生产新闻精品的必备条件。为了获取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她始终要求自己扎根在采访一线,也在这个过程中与普通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高爽和同事采写了长篇通讯《一幢楼和一个县》,从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一幢73年的老旧办公楼入手,透视桓仁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历程。40年间,桓仁从国家级贫困县,到今天的“中国最美休闲小城”,经历了沧桑巨变。可经历了13任县委书记、14任县长的73岁“高龄”的县政府办公楼和50多岁的县委办公楼,没有改变。四十年“官不修衙”的故事,感动了众多读者,在网络上收获了“零差评”的反响,再次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篇报道的产生,不是一次采访的结果,而是高爽长期深入基层采访和用心观察的结果,是时间的积累让她能够敏锐地把握这个选题的新闻价值,让报道既有时间的宽度、思考的深度,更有始终身在新闻现场的细腻与温度。
一再创新,用“脑”写新闻
高爽来自一个有着优良新闻传统的省级党报,这里诞生过范敬宜等新闻名家和《莫把开头当过头》等新闻名篇。保持对新闻事实的深度追问和独立思考,以创新的意识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是她对前辈作风的继承和始终的追求。
评论也是高爽展示自己对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深度思考的阵地。从2018年起,辽宁日报在融媒体平台推出文化类新闻评论专栏《文化七日谈》,围绕热点文化事件进行深度分析。高爽作为该栏目的主要撰稿人,迄今已经创作了300余篇文化评论,在网络上产生了较好反响,也成为省内有影响力的文化和文艺研究评论者。
2024年,高爽担任辽宁日报新媒体创意和制作编辑部主编,在融媒时代,继续探求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空间、新作为。
长江韬奋奖简介
长江韬奋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
来源:辽宁日报·辽望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