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地方政府债务越来越多?--- 基于软预算约束的经济学分析

财经   2024-03-26 00:00   浙江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长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近几年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呈现快速扩张的趋势,给中国经济和金融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挑战。为何近十年来,在中央政府强调防范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同时,地方政府债务越来越多?本文将运用基于软预算约束的经济学分析,从理论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要了解软预算约束,我们需要先谈一下硬预算约束。硬预算约束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面临着财政限制,无法依赖外部资金救助下,须自行承担经济后果的约束。在硬预算约束下,企业或组织必须自负盈亏,必须在预算范围内运作,不得超支或违约。简而言之,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一家企业如果经营不善、资不抵债时,就要按照市场法则进行破产清算。这是一个正常的优胜劣汰、市场出清的过程。
然而有些企业或组织,由于承担了其他的非经济功能,若按照硬预算约束,将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比如在我国,国企除了作为经济组织存在外,还承担了一定的社会功能,比如为人们提供基础的能源、金融、通讯等服务。这种企业一旦出现重大亏损,难以按照正常程序进行破产。于是这类企业往往面临着软预算约束问题。
软预算约束理论是由经济学家Kornai于1986年提出的,用于解释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行为的一种理论框架。软预算约束指的是企业在面临亏损时,由于可以依赖于政府或其他部门的救助而无需承担真正的经济后果,从而失去了有效的市场约束。软预算约束的存在会导致企业过度投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等问题,最终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地方政府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采取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项目,需要借债融资;二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涌现,通过融资平台进行隐性债务融资,规避了部分财政监管和审批程序;三是金融市场对地方政府债务存在一定程度的宽松态度,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成本相对较低。
然而基于投资效益边际递减规律以及当下房地产市场下行影响,不少省份出现了投资过剩、土地出让金大幅下降的现象。如果将地方政府看做一个大型企业,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再融资的难度和成本都会加大。若无资金救助,则可能出现破产停摆的现象。然而由于政府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组织形态,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特别是在国有金融体系背景下,更容易获得金融信贷支持。因为没有破产等硬预算约束,即使是在债台高筑的情况下,当地政府仍足够的动因通过发放债券、地方融资平台以及其他金融工具来融资。这导致我国的地方债务规模急剧增加,包括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
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软预算约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解释因素。地方政府借债融资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软预算约束的影响,即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借债来规避财政压力,但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债务风险的积累,从而对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如何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将是接下来一段时间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在路上的西西弗斯
求知永无尽头,但必须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