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3代人,2次重走长征路

政务   2024-11-14 19:59   贵州  

“最初的梦想只是为了圆儿时的一个梦,谁曾想,这一走,便停不下来。”


——罗建华


一人骑马,一人开车,沿着当年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和时间节点,首次踏上重走长征路的“红色之旅”。



时间回到2017年10月5日,罗建华和妻子丁啟梅,带上母亲亲手做的布鞋,从江西瑞金出发,历时一年零九天,走过9个省、1个直辖市、1个自治区,共计81个县。于2018年10月15日抵达陕西吴起,结束了他们的第一次“长征路”。



时隔7年,在2024年7月,罗建华和丁啟梅夫妇决定,二走长征路,寻访西路军足迹。这一次,他们还带女儿和侄孙女。



他们用另外一种方式,和革命先辈进行了一场平行时空之旅。参观纪念馆、战斗遗址,祭奠先烈,拿出“通关文书”,每到一处,工作人员都会在夫妻俩的留言本上盖章、留言、写寄语。



盖上当地的邮戳,“有时间,有地点,是我来过的最好见证。”从一本到如今的三本留言册,成了他们的宝贵财富之一,罗建华小心翼翼地翻阅着,细说他的“长征路”。



一个农民的长征梦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说起何时萌生重走长征路的念头,罗建华总想起从小父亲说的这句话。


“从小,父亲就总给我们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从那时起,长征精神就像一粒种子,深植在我心中。”除了父亲潜移默化的熏陶,罗建华还热爱阅读红色书籍。一本本关于红军长征的书,他都认真阅读,开始研究起因是什么?胜利的原因是什么?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


然而,再生动的文字在如此“壮举”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不管书里对长征的描述多么精彩透彻,也不管谁从理论上对长征的理解多么全面深刻。“如果不去实地走一走,亲身感受和体验一下,我永远感受和理解不了红军长征的精神实质。”于是,罗建华决定重走长征路。


漫漫征途第一步


对于罗建华夫妇来说,每一次“出征”,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蓄谋已久”。


2011年,罗建华开始筹备远行装备,收集书籍、查找资料、置办装备、练习骑马、锻炼身体、储备“能量”。这一切都在暗中准备着,因为在谁看来这都是一件很“疯狂”的行为,意味着要放下工作。尤其是妻子丁啟梅,要获得她的支持,那可比重走长征路还难。


在听到丈夫有重走长征路的提议时,丁啟梅考虑更多的是家中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生意也得经营,而要费时一年多的“长征”,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她果断地拒绝了丈夫的提议。那时,她尚不能理解丈夫心中那份执念。


其实,妻子担心的这些问题他并非没有考虑过。为了说服妻子,罗建华一边 “暗中准备”,一边有意无意地给她讲述红军故事、长征精神,潜移默化地改变她的想法。在听到丈夫的百般劝说并经过多重考虑后,丁啟梅最终同意了重走长征路的提议,并帮丈夫说服家人。


遵义市长征学会获知罗建华重走长征路的计划后,决定为他提供详尽帮助,设计路线方案。2017年10月5日,夫妇俩一人骑马、一人开车,从瑞金始发,开启了重走长征路的新征程。



“在切实地亲身体验之后,才发现,红军长征,永远在路上。”罗建华说。


征途:“长征”路上泪满襟


“当时因孩子要完成学业,没能一起重走长征路,总有些遗憾!”第一次重走长征路结束后,罗建华夫妻又开始了第二次计划。


2024年7月24日,根据遵义市长征学会专家设计的路线方案,罗建华和丁啟梅从甘肃会宁启程,走上那条最为“悲壮惨烈”的红军路,开始了西征。历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一路上感受到群众的温暖,工作人员的热情,已经远远超越了征途的艰辛。”罗建华说,一路上,他们并不孤独。


途中,凡是有烈士陵园、红军战斗遗址、纪念馆等,他们都会祭拜、参观,详细了解曾经发生的故事。直到抵达石窝山,这个给红军带来重创的地方,也让罗建华原本还算顺利的旅途就此止步。



石窝会议会址位于海拔4000余米的石窝山顶,海拔高,山上的天气复杂多变,途经的山路狭窄崎岖,路况复杂,而曾经的红军在这里面临的是环境和敌人的双重打击。


据《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文献卷》记载,1937年3月14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军政委员会致电中央及军委:今天血战,部队无弹,饥渴,损失甚大,已战到最后,现存两团余兵力,伤亡及牺牲团级干部甚多,只有设法保存基干。


“当时的情景真是凄惨极了,我们的战士一片片地躺在山坡上,山头上还有伤员在呻吟。经过九死一生而剩下的1000多名指战员,穿着破破烂烂凝结着血污的衣衫,在呼啸的寒风中,抱着枪,背靠着背,争取几分钟的时间睡上一觉,而山下就是云集的几万敌人。”在冯亚光所著《西路军》一书中,原红三十军代军长程世才在回忆那段往事时,也不禁感概万分。


后方是追兵,前面是陡峭的崖壁和不知结冰厚度的河流,除了渡河,别无他法。三月份的河面,冰雪将融,将士们只能从冰上面匍匐过去。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红军迎来了石窝会议这一历史性的转折。然而,同样的河流却成为了罗建华红军路上的天堑。


“7月份正是涨水的时候,河流太湍急了,为了大家的生命安全,无奈之下只能放弃,那一刻自己就像掉队的红军一样,觉得自己被丢下了。”罗建华含泪回忆起那个场景,久久不能释怀,“我们普通人跋山涉水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当年红军长征还面临着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上有飞机轰炸的危险。红军长征的艰辛,难以全部体验,虽然艰辛,但这次经历将成为我和妻子这辈子最难忘的回忆!”


罗建华对长征的执念和这一路的所见所闻也让丁啟梅从一个陪伴者成为了一个践行者,“之前只是想陪着老罗完成他的梦想,但这两次长征路走下来,深入了解长征的事迹之后,被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现在我是打心底里支持老罗的,下次去要是不带我,我可不乐意。”


传承:三代人的“长征路”


“我不仅要重走长征路,还要将红色精神传承给更多人。”第一次走完“长征路”后,罗建华夫妇便当起了长征文化宣传的“使者”,到学校讲述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和他们新长征的故事。



今年3月,罗建华在新蒲新区开了一家红色文化主题民宿。


“我们特地在民宿设了专门的图书角,里面放的都是大家捐赠的红色书籍,开业后,民宿的客人和周边的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在这看书。”罗建华的小女儿也是图书角的常客。


也许是对英雄的崇拜,也许是耳濡目染,罗建华小女儿从小就对长征充满了好奇,常常拖着罗建华夫妇一遍一遍的讲重走长征路时发生的故事。


所以在小女儿的再三请求下,暑假期间,罗建华和丁啟梅并带着小女儿和侄孙女开始了西路军的长征路。


遥远的路途和风餐露宿的生活,两个小女孩没说出一句放弃的话,这让罗建华夫妇惊讶之余又感到惊喜,究其原因,女孩们只说:“红军叔叔们能走完,爸爸妈妈能走完,我们也能走完!这是属于我们的长征路,绝不做垮掉的那一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罗建华的长征还在路上,女儿和侄孙女的长征路已经开启。

(全媒体记者:覃娟)



作:蔡桃颖

编辑:文瑞迪
审核:宋亮亮、王煊予
监制:李英华

微新蒲
一座新城,无限可能。微新蒲,新梦想。更多新城新事,就在微新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