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检察院取消考核?好事!但别高兴得太早!

文摘   2024-11-01 00:01   浙江  
来源:欧阳说法

前两天,最高检一则消息炸开了朋友圈:“取消一切对各级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机关的不必要、不合理的考核指标,不再执行检察业务评价指标体系,不再设置各类通报值等评价指标,也不再对各地业务数据进行排名通报。”(详情点击文字阅读:为基层减负!最高人民法院对《人民法院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作出重大修订,指标由26项调整为18看到这则消息,我的心情可以说是五味杂陈。欣慰,当然是有的,毕竟,这个考核制度压得基层办案人员不堪重负的现象,终于有人看到了。但与此同时,我也不禁想问:问题真的能解决吗?我们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吗?答案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朋友圈里,很多人转发了这条消息,喜大普奔,仿佛一场改革的胜利已经尘埃落定。但也有一些理智的声音提出了质疑,认为单靠取消考核并不能根治深层次问题。我个人也是持保留态度。高层有心解决问题,这是好事,但光靠取消考核指标,远远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根本。想要真正破局,还得先弄清楚,这些考核指标的由来、弊端,以及它背后的复杂生态。


一、政绩至上,考核的本质依然难撼


首先,为什么这些考核指标能长期存在,甚至愈发繁琐?说到底,这是政绩观的问题。法检两院的工作具有很大的被动性,案件不是可以“主动出击”去获取的,而是要“等着来”。不像公安局可以通过打击犯罪、立案破案来直接体现业绩,法检系统的政绩就难以量化。再比如,交通局修条路,环保局搞个大规模整治行动,这些都是立竿见影的政绩,谁都看得见摸得着。而法院、检察院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的政绩很难用类似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时候,上级如何考核下级?考核的标准从何而来?答案很简单:只能看指标的完成情况。


这些考核指标,说白了就是让政绩看起来更“漂亮”的工具。只要数据填得漂亮,工作就好看,领导自然也高兴。所以,指标越多,政绩就越可见,至于指标背后真正的工作质量,反倒成了次要的考虑。这也导致了大量形式化的考核充斥着基层工作,特别是那些没啥实际意义的“花样指标”。上级部门拼命制造数据,基层单位为完成指标绞尽脑汁,真正的司法业务却被层层考核耗费了大量精力。


即便高层明确取消了这些考核指标,难道政绩观就能一夜之间转变吗?恐怕没那么乐观。政绩观不变,指标依然可能卷土重来。今天的废除考核,明天可能就会以另一种形式、另一种包装卷土重来。要知道,行政系统里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废除一项指标,新的“评估标准”可能随之诞生。毕竟,没有了数据,领导们该怎么向上级展示工作成果呢?


二、人事垂直管理,加剧考核压力


再者,考核指标泛滥的另一个深层原因,是法检系统的人事垂直管理。近年来,实务界和学术界都流行一个观点,即要对法检系统实行“省以下人财物垂直管理”,目的是排除地方干扰,实现公平正义。听上去很有道理,尤其是在某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的地区,确实有排除地方干扰的必要。


然而,地方干扰没了,上级干预却成了新的麻烦。法检系统的基层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大多来自上级单位的空降干部。理论上,法院和检察院的领导干部,应该由同级人大任命,保持独立性。可现实是,很多基层法检的院长和检察长,其实是从上级法检单位空降下来的,有的基层副职甚至是上级的助理岗位临时下来“挂职锻炼”。这种人事制度上的垂直管理,导致了基层对上级的绝对服从。


空降干部的到来,表面上是为了提升基层工作质量,但实际上,他们对上级的依赖使得基层更加唯上是从。上级为了创造政绩,制定各种考核指标,空降干部自然不会怠慢这些要求,毕竟他们的权力来源于上级,根基不稳。而这种压力,最终都会传导到一线办案人员身上。基层的压力越大,考核越多,实际的工作就越被指标所牵制。空降干部为了维护自己的仕途,会极力配合上级的要求,推动各种指标落地。基层的实际需求和工作的复杂性,反倒被忽视了。


想要彻底解决考核指标过多的问题,必须减少上级对下级的人事控制。然而,这却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削弱上级法检的权力,对于现行法检体制而言无异于动摇根本。任何系统的权力层级都不愿意轻易放弃控制权,尤其是在人事和政绩这种核心领域。因此,考核问题的真正解决,依然面临巨大的制度性障碍。


三、取消考核只是第一步,后续改革才是关键


最高检取消考核的决定,毫无疑问是一次积极的信号,标志着司法改革在逐步推进。但光靠取消考核是不够的,尤其是在上级法检对下级的权力控制、人事安排以及政绩观等更为深层的问题未得到解决的情况下,考核问题依然可能卷土重来。


更重要的是,取消考核后,如何真正引导法检系统回归司法本质,而不是再次陷入新的考核泥潭?如何让办案人员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业务中,而不是被迫应付各种形式主义?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更全面、系统的改革。


结语


取消考核指标,听起来像是一个好消息,但别高兴得太早。高层有心解决问题固然值得肯定,但更深层次的制度问题仍然需要更多的改革和推动。毕竟,影响考核指标泛滥的背后,是扭曲的政绩观、垂直的权力控制以及制度性人事安排。这些问题若不解决,考核指标的幽灵可能随时卷土重来。


希望,这次的改革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开启一个更为根本的变革之路。对于基层办案人员来说,真正的解脱,不仅仅是考核指标的消失,更是从体制性压力中获得喘息的空间。未来的路,还有很长。



审判实务
北京京执律师事务所与数十万法律人一起分享审判、执行实务和经验,传递一线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