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经市委同意,厦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今天起举行“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全市六区和6个市直主要部门出席,介绍各区各部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工作举措、经验成效。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
挺膺担当、奋勇争先
厦门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的第一站,总书记曾在思明居住生活过三年,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重大实践成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思明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干部群众,把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爱戴敬仰转化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高。
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驱动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紧密衔接和服务全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形成软件信息、旅游会展等千亿产业链群,商贸业规模突破万亿。十二年来,地区生产总值从888亿元突破至去年的2729亿元,年均增长6.8%,居全省县(市、区)第三位;财政总收入从133亿元增加到410亿元,连续9年居全省县(市、区)首位;蝉联2021年至2023年全省城市发展“十优”区首位,位居“2024赛迪百强区”第25位。
二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具有思明特色的改革措施。创新深化“数实融合”机制入选省委深改委“一县一特色”专项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激励,“金融司法协同平台助推高质量发展”“创新鼓浪屿保护传承模式”先后入选中国改革年度案例。海丝中央法务区思明示范区引入法务、泛法务机构67家。得益于九八投洽会、中国电影金鸡奖、厦门马拉松等金色品牌赛事活动和重大活动,思明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是坚持互通互融
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举办海峡两岸郑成功文化系列主题活动等民间交流活动,推动成立全市首个区级台胞工会,拥有台湾青年创业就业国家级基地1家、省级基地4家,建立台胞警务服务室、“和家园”涉台调解委员会等涉台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
四是坚持为民服务
全力以赴创造高品质生活
努力让群众更富足,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5.3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8.9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9万元提高至8.8万元。
努力让公共服务更优质,推进教育思明、健康思明、文化思明建设,获评福建省教育强区,义务教育阶段100%保障入学;全区人均期望寿命达83.17岁,人口健康主要评价指标达发达国家中高水平。
努力让治理更高效,坚持近邻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入开展“近邻·思民”等活动,全面推进社区标准化建设;全时全域、常态长效推进文明创建,连续6届获评福建省文明城区,以全省第一名成绩荣获首届福建省文明示范城区。
努力让群众更安全,获评全省第五轮首批平安区,莲前派出所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模范公安单位”荣誉称号。
努力让生态更优美,深化拓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筼筜湖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鼓浪屿入选自然资源部“和美海岛”名单,厦门东南部海域(思明岸线)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及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
下一步,思明区将以
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厦考察
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
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一是进一步提高产业能级。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深化“数实融合”改革,落实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培育壮大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是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就业优先,持续系统推进教育思明、健康思明、文化思明建设,抓好民生领域各项改革,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均衡供给。持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巩固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成果,着力打造宜居城区。
三是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强化近邻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全面推进社区标准化建设,完善“近邻·思民”等群众工作机制,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是进一步加强作风保障。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深化拓展落实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市委“快字当头提效率、机关带头转作风”专项行动和思明区委“强腰”工程及主题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提升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发布会上
这些备受关注的问题
有答案了
前三季度,思明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73.79亿元,同比增长5.4%,基本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接下来,思明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厦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力落实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苦干一百天、决战四季度,奋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着力稳增长。坚持和完善经济运行分析和协调推进机制,针对四季度工作制定41条工作措施,加强统筹分析、攻坚突破,确保完成全年既定目标任务。系统落实近期党中央、国务院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强政策储备,适时出台一批合规且针对性强的扶持政策,有力增强发展信心。同时,思明区将增强工作前瞻性,提前谋划好明年经济工作目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着力优环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统筹推进落实今年出台的两批营商环境任务清单48项举措,深化“益企服务”行动,推动政务服务、市场监管、司法保护、融资等服务提速提效,为企业发展打通堵点、解决问题。大力提振消费需求,落实好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促进汽车、家电、家居等消费增长,加快释放政策效应。
三是着力强招引。不断健全完善招商模式和考核办法,持续抓好大招商、招大商、大员招商。坚持重大招商项目落地推进工作机制,大力推动98个“九八”投洽会签约项目落地并尽早运营见效。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作用,大力开展基金招商、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
四是着力促转型。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动“数实融合”,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尽快出台人工智能专项政策,加快“一园三中心”建设、运营。深化游戏产业园方案并加强招商推介,推动游戏产业孵化中心尽快落地运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推动制造业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思明区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建设“产业集约、技术密集、要素聚合”的都市科创区,连续4年入选“赛迪创新百强区”榜单。主要采取以下五方面做法:
一是抓创新载体建设。先后落地百度飞桨人工智能赋能中心、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厦门科创中心等9个创新平台,赋能产业发展。支持企业整合自身创新资源,打造建设各类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产业创新机构80余个。
二是抓创新主体培育。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先后出台10项科技创新政策,扶持以软件信息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区规上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突破30亿元,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85件、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90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全国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及发明专利500强企业3家。
三是抓创新成果转化。以应用和需求为导向,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加强协同,构建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创新生态。先后建设中技所(厦门海丝)科创中心、思明网上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累计促成技术交易总额超12亿元。推动形成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集聚圈,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腾讯优图AI创新中心聚焦智慧城市应用赋能,2022年6月落地以来,已引进生态企业25家(其中准上市企业1家);华为(厦门)开发者创新应用中心培育自主可控软硬件生态,2022年9月落地以来,带动一批企业实现增收,单家企业增加营收最高达23%;百度飞桨(厦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有效助力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升级,落地以来,累计触达客户超200家,形成合作企业70余家。
四是抓创新产业发展。聚焦“数实融合”机制改革,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思明区智慧城市智能系统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集群,包含700多家企业、总产值超过160亿元,628个智慧城市领域成果实现转化、每年带动新增研发投入近13亿元。积极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生态,夯实基础底座,提供算力、算法、数据三项公共技术服务支撑;配齐发展要素,强化政策、人才、空间、资金等多方面支持;健全平台赋能模式,现在已有5大平台投入运营。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形成人工智能赋能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生态,为催生新质生产力提供具体抓手。
五是抓创新人才培养。全区人才总量超过40万人,约占全市比重近3成,其中国家级人才74人、省级人才400多人、市级领军人才2500多人。全区规上科技企业集聚研发骨干人才1.43万人,每万人从业人员中研发人才数超过410人;软件产业人才平均年龄约33岁,青年力量已成为创新主力军。
思明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尽可能地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落实就业优先。每年举办“职引未来”“春风行动”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30多场,发布各类就业岗位超12万个。累计拨付就业专项资金13.8亿元,惠及企业超30万家次,惠及各类就业群体超80万人次。贯彻实施“双百计划”“群鹭兴厦”“思明英才”等战略,积极兑现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五年五折”租房补贴、青年人才公寓等各类优惠政策,共为1.4万名人才兑现补贴3.4亿元,接收高校毕业生21.5万人,吸引更多年轻人才选择思明、扎根思明。
二是建设教育强区。坚持经费优先保障,近十年来教育经费投入以年均2.2亿元增加,2023年教育总投入达40.61亿元,是2013年总投入的2.2倍。坚持学校优先建设,新改扩建66个教育建设项目,新增学位4.35万个,义务教育阶段实现100%保障入学;实施642个校园提升项目,新增运动场地面积34万平方米。坚持教育改革创新,《打造人口密集城区教育发展的“思明样本”》等经验做法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三是保障群众健康。加快推进健康思明建设,不断满足广大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截至今年9月,辖内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83家,较2012年新增307家;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7万人,较2012年增长约6800人。思明区积极推动基层医疗设施建设,梧村、开元、厦港等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投用,实现10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形成“15分钟健康服务圈”。着力建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组建慢病“多师共管”家庭医生团队138个,2023年慢病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84.21%、服务满意率100%。思明区持续加强老龄健康服务,全区91.3%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成功创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去年为全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达到9.4万人次。
四是加强养老服务。全区现有13家养老机构、14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98个社区养老服务站、79个为老服务助餐点,近三年新增38处养老服务设施(新建3个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改造提升8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增加27个老年人助餐点),为辖内老年人提供日托短托、康复理疗、休闲娱乐、配餐用餐等服务。针对孤寡、独居、空巢等老年人,在每个社区配备1至2名助老员,提供入户关怀、精神慰藉、老年教育和咨询保障等服务。
思明区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按照党中央对台工作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全力构建台湾青年创业就业高地。目前,共培育台青创业就业国家级基地1家、省级基地5家,引进和扶持1200多名台青人才扎根发展,先后有12位台青获得省台青“创业之星”称号。主要采取以下五方面措施: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出台《思明区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台青实习就业创业优惠政策》,设置台青实习、就业、创业、生活4个扶持板块,制定政策实施的配套细则,建立线上预审机制,实现“最多跑一趟”的便捷申报模式。梳理政策申报要点,绘制“一图读懂”,定期组织开展政策解读会,确保政策落实落细。建立台湾青年发展服务中心,为台湾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服务咨询、市场拓展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二是搭建创业平台。加大对辖内台湾青年创业就业基地指导力度,通过“日常管理+现场核查”相结合,跟踪服务优质创业项目,持续提升基地运营水平。聘请6位资深台商担任台湾青年创业导师,挖掘培育潜力创业项目,帮助台湾青年更快立足大陆市场。举办“鹭岛·台味”“两岸好市·青创市集”“厦金同城圈”夜市等多个市集活动,打造台湾青年创业项目展示平台。
三是促进引才就业。开通台湾人才招聘网站,定期更新发布相关惠台政策、企业岗位需求、来闽就业创业机会等资讯,已发布就业岗位1014个。与厦门大学建联合开展台籍学生专场招聘会、两岸青年学生研学交流营等活动。组织台籍学生开展暑期实习实训,通过带教、研学等方式,增进台青来厦发展的信心。完善台胞工会服务功能,吸纳近200名台湾青年职工加入,打造一站式、多元化服务的台胞职工服务站,组织开展就业创业交流会、亲子活动、职工联谊等活动,让台青职工感受到工会“娘家人”的温暖。
四是加强交流联谊。在全区成立8个台胞驿站联谊点,定期举办两岸青年创业分享、交流联谊等各类主题沙龙活动。常态化开展两岸青年交流联谊活动,每年开展两岸新春围炉茶话会、元宵民俗、中秋联谊等交流活动20余场。今年8月,思明区举办了“两岸有戏”——首届海峡两岸青少年戏迷交流体验营活动,50位来自台湾的师生与30位厦门青少年在系列活动中进行深度交流,以戏会友、互学互鉴,共寻同根同源的文化脉络。
五是扩大社会参与。聘请4名台湾青年律师、4名台湾青年加入思明区涉台调解委员会,先后调处化解涉及台青矛盾纠纷近百起。成立台胞爱心志愿服务队,共有200余名台湾青年加入,开展爱心献血、困难慰问等志愿活动30余场。聘请台湾青年担任社区发展顾问,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常态化举办台胞爱心义诊、历史文化推广等各类公益活动,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集体记忆。
思明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坚持“政策有力度、兑现有速度、服务有温度”,持续加大优化营商环境力度,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提升。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突出“机制建设”促落实。建立健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机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压实责任、加强督导。聘请第三方对政务服务规范、设施以及运行情况等开展测评,设立线上线下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服务平台,通过多方监督促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二是突出“综合理念”提成效。连续多年出台营商环境年度提升方案,围绕涉企服务优化、行政审批改革、司法效能提升、企业发展赋能等领域,推出重点任务130项,任务清单化136条,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三是突出“思明特色”增优势。高效推进海丝中央法务区思明示范区建设,引入法务、泛法务机构67家,构建一流法治营商环境。提高办事效率,打造思明e企通服务平台,上线“惠企政策库”等功能,刻画思明区企业画像18万余家,收集发布各级惠企政策378篇,实现“政策精准找企业”。创新推出“政务智能办”服务模式,“数据最多采一次”形成初步实效,材料精简率达92%。设立厦门首支区级政府直投基金“思明科技创新创业基金”,首期规模5000万。与24家商业银行和投资机构签约成立思明投贷联盟,设立白名单机制,加强对企业的融资支持。
四是突出“改革创新”强赋能。首推“证前指导”服务模式,实现48小时内完成连锁门店食品经营许可证审批,相关商事制度改革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激励。成立全国首个“三合一”涉税案件合议庭,集中管辖一审涉税行政、民事、刑事案件。全省首创“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中心”,强化全流程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相关举措入选全省2023年第二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经验做法。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职称评审试点,为产业创新发展累计选拔专业人才近1000名。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是一个持续性、系统性的工程。下一步,思明区将继续围绕“建立最优最活的营商环境”,全面深入推进营商环境再提升、再优化。
一是加快涉企服务提质增效。进一步健全政企沟通机制,建设推广企业VIP服务平台,提升涉企服务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水平。深化开展“益企服务”专项行动,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
二是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建设。高标准谋划新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智能高效便捷的服务。探索“一件事”审批服务模式创新,不断拓展“一件事”应用场景。
三是提升法治护企助企质效。做强海丝中央法务区思明示范区,推动以商促法、以法促商、商法融合。强化涉知识产权纠纷源头预防,加强民营企业司法保护,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环境。
思明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以赴做好民生工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区居住品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提升城区环境。近十年新建或改造提升城区公园245公顷,分批次改造提升中山公园、鸿山公园等8个城市重要节点公园。目前建成区绿地率51.36%,绿化覆盖率52.1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19平方米,均位居全省前列,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10年来,思明区新建了37条市政道路,改造提升219条道路,打通13条断头路,完善了学校、重点地块周边配套路网,有力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
二是维护市容市貌。全时全域、常态长效推进文明创建,连续6届获评福建省文明城区,以全省第一名成绩荣获首届福建省文明示范城区。深化拓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工程,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9%以上。大力推进污水“两高”建设,已完成1028个建筑小区、220条道路的排水管网改造,完成改造面积约40平方公里。大力实施“宜居工程”、“厕所革命”项目,建成环卫公厕179座,旅游公厕60座,基本满足步行10至15分钟左右就有一座公厕可用。
三是推进城市更新。全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自2015年来已完成645个老旧小区改造,涉及住宅楼约2500栋、惠及居民约9.1万户。今年456个老旧小区改造开工,涉及住宅楼约1800栋、居民约7万户,开工率达97%;已完工小区253个,涉及住宅楼约700栋、居民约3万户。以黄厝社区、东山东坪山社为样板示范村,扎实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去年完成整治提升类子项目19个、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两个样板村所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幅超50%。
下一步,思明区将坚持“高标准、系统性、常态化、严要求”,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不断提升城区居住生活水平。
一是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健全文明创建常态长效机制,加快推动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双提升”。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让行政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二是扎实办好民生工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进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建设,拓展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新空间,加快推进群众身边文体设施建设。按照序时进度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提升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水平。
三是强化社会治理能力。坚持近邻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面推进社区标准化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智慧思明”信息化平台建设,用数字化技术为城市治理赋能增效。
(厦门广电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个↓↓